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税制》名词解释

《中国税制》名词解释

《中国税制》模拟题(名词解释)
1、税收程序法:
是税收实体法的对称,指以税收活动中所发生的程序关系为调整对象的税法,是规定国家征税权行使程序和纳税人纳税义务履行程序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2、间接税:
是纳税人能将税负转嫁给他人负担的税种,主要是对商品征收的各种税。

3、出口退税:
是指对出口货物退还或免征其在国内生产和流通环节已经缴纳的增值税和消费税。

4、税率:
指对课税对象规定的征收比率或者征收额度,是计算应纳税额的尺度。

5、关税:
是指国家海关机构对进出一国关境的货物和物品征收的一种税。

6、销项税额:
是纳税人根据实现的计税销售额和规定的税率计算出来,并向购买方收取的增值税税额。

7、消费型增值税:
即征收增值税时,允许将购置的固定资产的已纳税款一次性全部扣除。

就整个社会来说,课税对象实际上只限于消费资料,故称为消费型增值税。

8、超额累进税率:
是把征税对象划分为若干等级,对每个等级部分分别规定相应税率,分别计算税额,各级税额之和为应纳税额。

9.进项税额:
是指当期购进货物或应税劳务随价支付的增值税额。

10.一般资源税:
就是对国有资源,对使用某种自然资源的单位和个人,为取得应税资源的使用权而征收的一种税。

11.纳税环节:
就是对处于运动之中的征税对象,选定应该缴纳税款的环节。

一般指在商品流转过程中应该缴纳税款的环节。

12.税收效率原则:
是指税收制度的设计必须在税务行政、资源利用、经济运转的效应三个方面尽可能讲求效率。

13.消费税:
是国家为体现消费政策,对生产和进口的应税消费品征收的一种税。

14.关联企业:
是指与企业有以下关系之一的公司、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在资金、经营、购销等方面,存在直接或间接的拥有或者控制关系;直接或者间接的同为第三者拥有或者控制;其他在利益上相关联的关系。

15.增值额:
是指企业或个人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新创造的那部分价值。

16.税目:
即征税对象的具体内容,是在税法中对征税对象分类规定的具体征税品种和项目。

17.扣缴义务人:
是税法规定的,在其经营活动中负有代扣税款并向国库缴纳义务的单位和个人。

18.全额累进税率:
是累进税率的一种,即征税对象的全部数额都按其相应等级的累进税率计算征收。

19.税收制度:
简称"税制",是国家以法律和行政法规等形式规定的各种税收法规的总称。

20.纵向公平:
是指纳税能力不相同的人应缴纳数量不同的税收。

21.差别关税:
是对同一种进口货物,由于输出国家或生产国家不同,或输入情况不同而使用不同税率征收的关税。

22.所得课税:
指国家对自然人和法人在一定期间(法人通常为一年)内获取的所得额征收的税收。

23.税收实体法:
是规定税收法律关系主体的实体权利、义务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24.税收成本:
指在税收征纳过程中所发生的各项费用支出,包括税收的征收费用和奉行费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