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传统礼仪

中国传统礼仪


贾政的思维显然大谬,一岁小儿,混沌未开, 信手抓来,怎么能试出志向?又怎能据此断 定他是酒色之徒呢?当然,冷子兴演说的 “宝玉抓周”,不过是曹雪芹写作上的艺术 匠心之处善于把描写礼仪习俗与塑造人物相 结合,而小儿抓周则事有所本,这种仪俗盛 于古今。
清代,宫内亦有抓周之举。据清宫档案记载,仅乾 隆四十一年这一年里,公主、皇孙、皇孙女的抓周 先后就举行过六次。咸丰七年三月二十三日,为载 淳(即后来的同治皇帝)周岁抓周之喜。三月二十 三日卯时,载淳开时抓周,他先抓了书,其次抓了 弧矢,最后又抓了笔。咸丰皇帝对大阿哥的抓周结 果,大为惊喜,高兴地赏赐他白玉骆驼、青玉夔凤 卮、汉玉双喜璧、青玉鱼、汉玉犬、银匙、银圆盒、 雄黄手串等物。皇后钮祜禄氏、生母懿贵妃(即后 来的慈禧太后)、大公主等也分别得到赏赐。
怀 念 感 恩
人生礼仪 1、诞生礼仪。主要有:求子仪式、 洗三仪 式、“满月”礼、“百岁”礼、“周岁” 礼。 2、成年礼 我国古代的成年仪礼,主要是“冠礼”和 “笄礼”。 3、婚 礼 主要有:三书六礼、花轿迎亲、拜堂、宴 宾、闹洞房、合卺、结发及洞房。 4、丧葬礼仪。主要有;停灵、出殡、下葬。
礼仪类别 (二)仪容仪表礼仪
《红楼梦》第二回“冷子兴演说荣国府”一节中, 曹雪芹采用倒叙的方法,通过贾雨村和冷子兴的对 话,“演说”了一通贾宝玉周岁“抓周”的故事。 说的是贾宝玉年满一周岁之际,政老爷要试一试这 宝贝儿子将来的志向,便将那世上所有的东西摆了 个无数,任其抓取。谁知宝玉其他东西一概不取, 伸手只把些脂粉钗环抓来把玩。把个政老爷气得不 行,于是便不喜欢宝玉,说他将来必是酒色之徒。
就“报喜”而言,重男不重女。当全家人都在焦虑 地等待着孩子的出世时,习惯上是,如果生的是男 孩,接生婆就会在新生儿哭第一声时对精疲力尽的 母亲大叫:“大喜”;但如果她没说话,就表明生 的是女孩。旧时的天津,如果生的是女孩,谨小慎 微的人从不进“产房”担心会被带来坏运气;如果 生的是男孩,不吉利便烟消云散,变成了“喜房”。 而安徽霍丘人以生男为喜,生女则不声张。粤东、 闽南人生男孩后,在元宵节往祖宗祠堂送花灯,以 示添丁;生女则只算添口,不算添丁,不送花灯。 一些地区或一些少数民族,生女孩娘家贺生礼物也 明显少于男孩。
礼仪泛说
礼是内涵,仪是表现。互为表里。 左传记载春秋鲁昭公拜见晋国。郊劳之礼非常到 位,却被女叔齐看不起。 眼里有,心里有,礼有; 眼里有,心里没有,礼无; 眼里没有,心里有,礼无。
礼仪泛说
礼与仪
《左传· 昭公五年》昭公至晋记问: 公如晋,自郊劳至于赠贿,无失礼。晋侯谓女 叔齐曰:“鲁侯不亦善于礼乎?”对曰:“鲁 侯焉知礼?”公曰:“何为?自郊劳至于赠贿, 礼无违者,何故不知?”对曰:“是仪也,不 可谓礼。礼所以守其国,行其政令,无失其民 者也。今政令在家,不能取也。……公室四分, 民食于他。思莫在公,不图其终。为国君,难 将及身,不恤其所。礼之本末,将于此乎在, 而屑屑焉习仪以亟。言善于礼,不亦远乎?
据说,唐朝有个叫李林甫的宰相就在“弄璋” 上闹了一个大笑话。有一天,李林甫的一家 亲戚来报喜,说生了一个男孩。李林甫祝贺 道喜之后,提起毛笔就写了“弄獐之喜”四 个大字,送到亲戚家,大家一看,都笑了起 来,因为李大宰相写了一个大别字,把“璋” 误写成了“獐”。獐是形状像鹿又较鹿小的 动物,头小而尖;如有人长得头尖眼睛小而 又狡猾的话,就会被人骂做是“獐头鼠目”。
中国传统礼仪
不学礼,无以立。 礼者,人道之极也 ——荀子 安上治民,莫善于礼 ——《孝经》
大国的风范:中国传统礼仪
礼仪泛说 礼仪类别 价值原则 影像资料
中国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素有“礼仪之邦” 之称,中国人也以其彬彬有礼的风貌而著称于世。
在古代,“礼”和“仪”,实际是两个 不同的概念。“礼”是制度、规则和一种社 会意识观念;“仪” 是“礼”的具体表现 形式,它是依据“礼”的规定和内容,形成 的一套系统而完整的程序。
宗教信仰的产物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礼仪也深人到社 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并分为人生礼仪、社交 礼仪、政务礼仪、商务礼仪、服务礼仪、涉 外礼仪等不同的分支。现在,在全球化的大 背景下,礼仪被人们赋予了越来越多的内容, 并且在不断地融合变换。(以下我们主要看 一下传统人生礼仪。) 下一节: 礼仪主要种类
居住在西北边疆的塔吉克族以另一种特殊方式来报 生,叫“鸣三枪”。生下男孩时,婴儿父亲要朝天 鸣枪三声,并将枪放在孩子的枕下。邻里、亲友听 见枪声,大家奔走相告,结伴登门相贺。无枪可鸣 则大声高喊三声。鸣枪或高喊,一则报喜,二则希 望儿子长大后勇敢,有所作为。若生了女孩,不鸣 枪,只告知亲友,并在女婴枕下放把扫帚,期望女 儿长大后善持家务。
三礼
礼仪类别
(一)传统人生礼仪
阶段 出生 成人 结婚 死亡
人 生 起 点
仪礼 诞生礼 成年礼 结婚礼 丧葬礼
人 生 终 点
人一生中不同年龄阶段所举行的与之相 适应的仪式和礼节
四大人生仪礼
出生 成年 婚嫁 死亡
起点
诞 生 礼
成 人 礼
结 婚 礼
终点 丧 葬 礼
珍 爱 生 命
担 负 责 任
信 守 承 诺
什么是礼仪?她是怎 样产生的?
礼:古代:表示敬意(敬礼、礼貌);表示隆重(典礼); 指礼物;泛指封建、奴隶社会的等级制和社会准则、道德规 范。现代:“礼貌”、“礼节”、“礼宾”、“礼仪”的代 名词。 仪:指礼节、仪式(司仪、议程);指法度、法则;指容
貌、举止(仪容、仪表、仪态);指典范、表率(仪仗队、 礼仪小姐);指礼物;指仪器(地球仪、测量仪)。
这“弄璋”与“弄瓦”,出自《诗经》,表明先秦 时代就非常明显的重男轻女。《诗经.斯干》写得 十分清楚:“乃生男子,载寝之床,载衣之裳,载 弄之璋。”与此相对应的是“乃生女子,载寝之地, 载衣之裼(tì),载弄之瓦。”意思是:“生下是 个小儿郎,给他睡张小眠床,给他穿衣又穿裳,给 他玩的是玉璋”;“如若生个小姑娘,给她铺席睡 地板,一张小被包身上,纺线瓦锤给她玩”。这种 重视生男、贱视生女的意识,体现在整个诞生礼仪 中,甚至在日常生活中亦有反映。
就衣着打扮而言,古人讲究冠正仪整,容颜庄肃。现 代社会,适当的修饰与装扮不仅体现一个人的身份与气质, 展示一个人的个性与才华,也是对他人的—种尊重。 一个人的仪容仪表等外在形象作为一种无声的语言, 它既反映出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及文化教养,向人们传递着 一个人对自尊、尊人以至于对整个生活的内心态度,又反 映着一个民族的文化素养、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发展的程 度,中国传统道德中对于仪容仪表的重视仍是当今我们树 立文明社会文明公民的新形象所应继承和发扬的。
《礼记.内则》说:“子生,男子设弧于门左, 女子设帨于门右。”弧,是木弓,象征男子 的阳刚之气;帨是佩巾,多用红色,表示女 子的温柔。这种“悬弧”与“挑红”的仪俗 在其他民族中仍可见到,如东北满族和西北 的锡伯族人家生了男孩之后,在大门口挂一 只弓和箭;生了女孩则挂一条红布条或红头 绳。
报喜 “子生,男子设弧于门左,女子设帨于 门右。” ——《礼记•内则》
礼仪泛说 礼是什么?谨守其国,行其政令,无失 其民。您看现在的鲁国,政令出自卿大 夫之家,不能收回到公室;国有贤人, 不能任用;违背与大国立下的盟约,欺 负莒(jǔ)国;对别国的危难幸灾乐祸, 对自己的危难则视而不见;国家被三家 分为四份,老百姓只知有卿,不知有君。 自己身为国君,将蒙受大难而不知,还 在汲汲于学习一些很外在、很次要的 “仪”,礼之根本是这样的吗?说鲁侯 知礼,真是笑话!
礼仪之别
《礼记· 乐记》:
铺筵席,陈尊俎,列笾豆,以升降 为礼者,礼之末节也,故有司掌之。乐 师辨乎声诗,故北面而弦…… 《礼记· 郊特性》: 礼之所尊,尊其义也。失其义,陈 其数,祝史之事也。故其数可陈也,其 义难知也。知其义而敬守之,天子之所 以治天下也。
礼仪之别
礼仪的涵义
1典章制度2礼节仪式3道德 “义”(礼)是礼的精神 规范 实质,也就是它所体 1法度、准则:置此以为 法,立此以为仪。 现的等级名分制度。 仪(数)是礼的外在 2典范、表率:“上者, 下之仪也。” 表现形式,是细节, 3形式、仪式:“诸夏之 如“进退揖让”的社 国,同服同仪。” 交礼节,“郊劳赠贿” 4容貌、风度:“令仪令 的外交礼节等,比较 色,小心翼翼。” 而言,仪的概念要单 5礼物。如谢仪、贺仪、 纯些 奠仪
知识链接 三、行为举止礼仪
“毋侧听,毋噭(jiào )应,毋淫视,毋 怠荒。游毋据,立毋胶、坐毋箕,寝毋伏。” “站如松,坐如钟,行如风,卧如弓”
四、言辞礼仪
“四有四避”,即: 有分寸、有礼节、有教养、有学识; 避隐私、避浅薄、避粗鄙、避忌讳。
返回
1. 古人眼中人生四大喜事 久旱逢甘雨, 他乡遇故知。 洞房花烛夜, 金榜题名时。 — 汪洙(宋)《四喜》 2.人生经历重要阶段见证性标志
礼仪就是礼节与仪式的总称。包括家庭日常生活中、学 校集体活动中、社会交往活动中自然形成的各种文明举 止行为。
• 礼仪不仅仅是一种形式,而且是一个人、 一个集体、乃至一个国家精神文明的象征。 • 讲礼仪不仅关系到我们自身的形象,而且 直接关系到周围的人,关系到我们的集体, 甚至关系到我们的民族和国家的形象。
• 《礼记》:“礼者,天地之序也。” • 礼——天地间很自然的顺序和规律。 • 圣贤教诲是让我们后代子孙在生活中力 行的。
• 礼的含义——尊重
• 礼的精神——谦卑
小结:《中国礼仪大辞典》关于礼的定义
礼指特定民族、人群或国家基于 客观历史传统形成的,以确定维 护社会等级秩序为核心内容的价 值观念、道德规范以及与之相适 应的典章制度、行为方式。
礼仪泛说
春秋诸侯鲁国,传至鲁昭公一代,季孙氏、孟 孙氏、叔孙氏撤并了鲁国的军队,把军赋土地 一分为四,季氏占二,孟、叔各一。鲁国公室 权力削弱,连日常用度都需要靠三家的进贡来 维持,加上这鲁昭公老大一个人了还“犹有童 心”,听任三家坐大而毫无作为,还有滋有味 地当起了傀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