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 美丽的小兴安岭

20 美丽的小兴安岭

20美丽的小兴安岭文本分析:本文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文章,以季节变换的顺序,介绍了我国东北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美丽的景色和丰富的物产,表达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与热爱之情。

课文结构清晰,语言优美,也是一篇很好借鉴的习作范例素材。

选编本文的意图是让学生了解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美丽的景色,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同时,在感受小兴安岭美丽富饶的同时,还要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尤其是学习第2~5自然段中,作者按照一定顺序进行描写的方法。

这是本单元最后一篇精读课文。

因此在教学设计时,教师要把握好“教”“扶”“放”的关联与递进,注重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设计以自主学习为主的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要引导学生抓住课文文字优美、情景交融这一特点,把不同形式的读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中,让学生以读促悟,强化理解。

此外,要善于运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创设情境,使学生入情入境,可见可闻,产生真切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

教学目标:1.认识“侧、欣”等11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兴、舍”,会写“脑、袋”等13个生字,会写“东北、红松”等16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读好文中的长句子,初步体会“抽出”“浸”等词语在表达上的好处。

3.能结合课文内容,说出喜欢小兴安岭的理由。

教学重点:1.了解小兴安岭春、夏、秋、冬不同的景物特点,体会小兴安岭物产的丰富。

2.初步体会课文语言的生动,感受小兴安岭四季不同的美。

教学难点:1.了解作者的写作顺序,以及抓住特点把景物写具体的写作方法。

2.围绕自己喜欢的季节里特有的景物,介绍小兴安岭。

3.读写结合,仿照本课的写作顺序和作者观察描写的方法仿写练笔。

课时安排:2课时1.认识“侧、欣”等11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兴、舍”,会写“脑、袋”等13个生字,会写“东北、红松”等16个词语。

2.梳理课文层次及主要内容,初步了解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的美景和丰富的物产。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发对大自然、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树立保护森林的意识。

引导学生运用掌握的方法合作交流,疏通疑难。

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1.出示图片,教师解说激趣。

导语:各位小游客,最近的一个星期里,我们先是饱览了天门山的壮丽景观,见识了西湖“淡妆浓抹总相宜”的妩媚风情,欣赏了月夜洞庭湖的清丽风姿;随后,我们又去探访了美丽可爱的西沙群岛,在五光十色的海水里嬉戏,和有趣的海底生物交谈,在海岛上和许许多多的海鸟共舞;紧接着,我们回到既美丽又整洁的海滨小城歇了歇脚。

今天这一站的目的地是美丽的小兴安岭。

它位于我国黑龙江省,是我国重要的林业基地。

请大家做好准备,带着一路上的好心情,去找一找旅途中的新发现吧。

2.出示课题。

引导学生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对小兴安岭进行介绍。

小兴安岭小兴安岭在黑龙江省中北部,山势平缓,长约400千米,是我国重要的林区之一。

林中主要树种有红松、沙松、白桦、水曲柳、云杉等。

森林中有梅花鹿、紫貂、黑熊和东北虎等珍稀动物。

林地上生长着人参及其他珍贵的药材。

东北三宝东北三宝有“新三宝”和“老三宝”之说。

“新三宝”指的是人参、貂皮、鹿茸;“老三宝”指的是人参、貂皮、乌拉草。

人参是多年生草本植物,被誉为“百草之王”,是驰名中外、老幼皆知的名贵药材。

貂皮具有“风吹皮毛毛更暖,雪落皮毛雪自消,雨落皮毛毛不湿”三大特点,素有“裘中之王”的美称,在国外被称为“软黄金”。

3.播放介绍小兴安岭的视频,引导学生感知小兴安岭的“美丽”。

4.引导学生谈谈自己的观看感受。

教师相机评价。

5.再读课题,导入新课。

过渡:各位小游客,通过刚才的视频,大家已经对我们祖国的这块宝地有了初步的印象。

现在,让我们进入小兴安岭,去亲身感受一下它的美丽吧!二、初读课文,自学字词1.出示要求,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1)在课文中圈出本课的生字,并自己根据拼音熟读生字。

(2)标出段落序号。

(3)通过和同学讨论或者借助学习工具,学习文中不熟悉的词语。

2.认读生字词,正音辨形。

(1)同桌互读圈出的词语,互相评价、纠正。

(2)互相说一说怎样才能更好地记住这些字。

(3)出示带拼音的字词卡片,指名认读。

集体评议、正音、辨形。

(4)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字形、结构及笔画,示范书写重点字,指导生字书写。

◆书写指导:[袋]“代”右半部分的斜钩要向外伸展,给“衣”的点让出空间。

“衣”的横短而斜,撇、捺要舒展,竖提在竖中线稍左处,要短而直,使整个字重心稳定。

[线]注意左窄右宽。

右边部分的斜钩作为主笔要有力、舒展,两横也要略向右上斜,撇要穿插到左边绞丝旁的下方。

[软]“车”的最后一笔横变成提,“欠”的最后一笔捺要写得舒展。

(5)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1.出示自读要求,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1)标出段落序号。

(2)思考: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介绍小兴安岭的?把重点词句画下来。

(3)试着给课文划分层次,想想自己为什么这么划分,归纳出各层次的主要内容。

2.汇报自学成果,集体交流。

(1)指名学生汇报画出来的词句,明确课文是按照春、夏、秋、冬的时间顺序来介绍小兴安岭的。

(2)指名学生汇报划分的层次和归纳的内容。

◆结构梳理: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总写小兴安岭像绿色的海洋。

第二部分(第2~5自然段):介绍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的美景。

第三部分(第6自然段):总结点出小兴安岭是花园,也是宝库。

(3)指名读第1自然段。

思考:为什么说小兴安岭像“绿色的海洋”?体现了小兴安岭的什么特点?明确:“数不清”“几百里连成一片”,概括交代了小兴安岭的特点——树木繁多、森林面积大。

(4)指名读第6自然段。

思考:这一段又体现了小兴安岭的什么特点?依据前两篇课文的学习经验,这一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明确:除了是“绿色的海洋”,小兴安岭又是“美丽的大花园”“巨大的宝库”。

这一段是对全文的总结。

(5)教师小结,引导学生观察、发现段与段之间的关系。

小结:这篇课文的结构清晰,开头先概括交代了小兴安岭的树多,然后描写了小兴安岭四个季节不同的景色,最后总结小兴安岭是一个美丽的大花园,也是一座巨大的宝库。

全文运用的是“总—分—总”的结构。

3.朗读美文,交流感受。

(1)同桌合作,你读一段我读一段,直至读完全篇。

调换顺序重读一次。

(2)互相评价,指出读得好的地方或是不太好的地方。

(3)指名朗读各自然段,教师相机指导学生读好文中的长句子。

(4)选择自己最喜欢的部分朗读,试着读出自己的感受。

(5)教师鼓励学生主动分享朗读体会。

四、课堂回顾,交流收获1.教师适当总结本课时教学内容,点评表扬学生的课堂表现。

过渡:小兴安岭美在树木,美在四季,美在物产丰富。

那么,在不同的季节,这里的美又会呈现出哪些不同的特点呢?我们刚刚通过朗读,从整体上感受了小兴安岭的美。

下节课,我们再跟随作者的脚步,走进小兴安岭那迷人的四季。

今天这堂课,各位小游客的表现2.引导学生交流分享。

(1)自由交流自己从影视作品或是其他途径知道的小兴安岭的情况。

针对自己感兴趣的地方进行讨论交流。

(2)摘抄、积累文中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五、作业设计,巩固提升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同步巩固练参见“世纪英才丛书——世纪英才好学案”,阅读提升练参见“英才好阅读”丛书)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1.听写词语,教师小结指导。

小兴安岭融化侧着欣赏浸在乳白色树梢宿舍显得药材膝盖来临宝库脑袋严严实实挡住视线花坛又松又软刮过2.播放配乐朗诵,教师过渡,导入新课。

过渡:各位小游客请注意,我们刚刚乘坐专列来到了美丽的小兴安岭。

现在,请大家在优美的配乐朗读中,共同领略小兴安岭的无穷魅力。

3.引导学生谈听后感受:小兴安岭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预设:(1)小兴安岭是个美丽的地方,尤其是那里的树木,四季都是那么美。

(2)小兴安岭的动物真可爱呀!它们生活在森林里,一定很快活!人可千万别去打扰啊!(3)小兴安岭太迷人了!不但四季的景色优美,而且物产丰富;既有珍稀的动物,又有珍贵的药材。

难怪作者在最后说:“小兴安岭一年四季景色诱人,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也是一座巨大的宝库。

”小结:是呀!你们真的感受到了小兴安岭的可爱和迷人。

那么,作者的文字到底对我们施了什么魔法,让我们这么有感触呢?今天这堂课,我们要来好好读一读。

二、研读课文,重点探究(一)朗读第1自然段,决定教学指导顺序。

1.学生齐读第1自然段。

预设:引导学生重读“数不清”“连成一片”“绿色的海洋”,体会小兴安岭的树多。

2.教师过渡,出示小兴安岭四季图,根据学生喜欢季节的人数多少定教学顺序。

过渡:读得真好!小兴安岭树木成片,像绿色的海洋,一年四季的景色都很迷人,显示出不同的风情。

(出示四季图片)小游客们,如果让你们自由选择去小兴安岭的时间,你会选择哪个季节去呢?(学生自由选择)选择春天去的人请举手。

选择夏天的呢?选择秋天去的再举手看看。

最后是想冬天去的游客请举手。

看出来了,大家喜欢的季节并不都相同。

那我们就先从大家最喜欢的春天(夏天/秋天/冬天)出发吧!(二)学习课文第2自然段,感受春天的生机。

1.学生自由朗读第2自然段。

思考:作者在描写春天的景色时,抓住了哪些景物来描写?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明确:抓住了树木、积雪、小溪、小鹿来描写。

树木焕发了生机,积雪融化汇成了小溪,小溪涨满了春水,小鹿在溪边散步。

2.引导学生交流:这一段中有哪些词语,或者句子最打动你?3.学生汇报自己喜欢的词句,教师相机点拨重点。

树木抽.出新的枝条,长出嫩绿的叶子。

(1)思考:为什么用“抽”字?换为“长”字行不行?预设:运用动作演示的方法了解“抽”的意思,明确“抽”字更能体现树木在春天生长得非常快,十分生动形象。

(2)教师小结,指导朗读。

小结:同学们总结得真棒!你们看“抽”字用得多生动啊。

我们以后在写作的时候也要学学作者,多想着使用一些生动的词语,让我们的表达更准确、更优美。

那你们觉得这句话应该怎么读?(“抽”字要读得干净利落,整句话要读出生机勃发的感觉。

)谁来尝试读一读?(指名几位学生朗读)来,同学们一起读。

山上的积雪融化了,雪水汇.成小溪,淙淙..地流着。

(1)“汇”字说明了什么?(融化的雪水都往一个方向流淌,“汇”字写出了雪水流淌的动态。

)(2)句中还有一个描写声音的词,是什么词?(淙淙。

)什么意思?(流水发出的轻柔的声音。

)这个词表明水流的什么特点?(细小、轻柔。

)◆词语拓展:形容水流的词语:淙淙、潺潺、汩汩、哗哗、哗啦、叮咚……(3)指导朗读,注意读出轻柔的感觉。

溪里涨满..了春水。

预设:出示春水的图片。

引导学生比较“涨满”“流淌”“贮满”几个词的区别,体会“涨”字使用上的妙处。

“涨”表明冬去春来,包含着一种势态的变化。

“流淌”是一种动态,“贮满”只是一种状态,都没有“变化”的意思。

小鹿在溪边散步,它们有的..侧着脑袋欣赏自己映在水..俯下身子喝水,有的里的影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