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息与利息率
第一节利息的本质
一、利息的产生与定义
1、利息的定义
利息是货币所有者(债权人)因贷出货币或货币资本而从货币使用者(债务人)手中获得的报酬,是借贷资本的增加额,或使用借贷资本的代价。
2、利息的本质
(1)利息是剩余产品价值的一部分。
(2)利息反映了不同社会的生产关系。
(3)利息是货币资本的价格。
二、关于利息本质理论的不同观点
1、利息报酬论
由古典经济学家威廉·配第和洛克提出,认为利息是贷款人因贷出货币给自己带来不便或承担了风险而获得的一个报酬。
2、资本生产力论
有庸俗经济学家萨伊提出,认为资本也象自然力一样,具有生产的功能,因此,借款人借入资本从事生产,其产生的价值的一部分必须用来支付资本生产力的报酬。
3、节欲论
由西尼尔提出,认为利息是资本出让者“节欲”的报酬。
4、灵活偏好论
由凯恩斯提出,认为利息是“在一特点时期以内,人们放弃货币周转灵活性的报酬。
三、利息的计算方法
1、单利计息
单利计息是指在计算利息额时,不论期限长短,仅按本金计算利息,所生利息不再加入本金重复计算利息。
优点:手续简便;易计算借款成本;有利于减轻借款者的利息负担。
计算公式如下:
I=P·R·D
2、复利计息
复利计息指计算利息时,要按一定期限将所生利息加入本金再计算利息,逐期滚利,俗称“利滚利”。
优点:有利于提高使用资金的时间观念,发挥利息的杠杠作用,提高社会资金的使用效益。
计算公式如下:
I=P〔(1+R)n -1〕
第二节利息率
一、利息率的定义
1、利息率的定义
利息率是指利息额与预付借贷资本价值之比。
它是计量借贷资本增值程度的数量指标。
2、利息率的计算公式
R=Δg/g×100%
3、利息率的表示方法
年利率(%)、月利率(‰)、日利率(‰o)。
4、利息率的相关性质
利息率是一个既定的、明确的量。
0<R<P′
二、利息率的分类
1、市场利率与公定利率
市场利率是指在借贷货币市场上由借贷双方通过竞争而形成的利息率。
包括借贷双方直接融资时商定的利率和在金融市场上买卖各种有价证券时的利率。
市场利率是借贷资本供求状况的指示器。
公定利率是指一国政府通过中央银行而确定的各种利率,由银行公会确定的各会员银行必须执行的利率也是公定利率。
公定利率的变化代表了政府货币政策的意向,对市场利率有重要的影响;市场利率的变化非常灵敏地反映了借贷资本的供求状况,使国家制定公定利率的重要依据。
2、存款利率与贷款利率
存款利率是客户在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存款所得利息与存款额的比率。
贷款利率是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发放贷款所收利息与贷款本金的比率。
存贷款利差是影响金融部门经营状况的主要因素。
3、短期利率与长期利率
短期利率是指融资期限在1年之内的利率。
长期利率是指融资期限在1年之上的利率。
短期利率一般低于长期利率。
4、固定利率与浮动利率
固定利率是指利率不随借贷资本的供求状况而变动,在整个借贷期限内固定不变的利率,适用于短期借贷。
浮动利率也称可变利率,指利率会随市场利率的变化而定期调整的利率,适用于中长期借贷。
5、差别利率与优惠利率
差别利率是指针对不同的贷款种类和借款对象采用不同的利率,实行差别利率的依据是期限、行业、项目、地区等。
优惠利率是差别利率的一种,它是指对国家支持的贷款种类和借款对象实行优惠的低利率贷款。
6、名义利率与实际利率
名义利率就是以名义货币所表示的利率。
实际利率是名义利率扣除通货膨胀因素后的真实利率。
实际利率等于名义利率减去通货膨胀率。
即:
Re=Rb-RP
三、利率体系及结构
1、利率体系的含义
利率体系是指在一个经济运行机体中存在的各种利率所构成的有机整体,主要包括利率结构、利率传导机制和利率监管体系。
2、利率结构
我国的利率结构包括中央银行利率、商业银行利率、市场利率,他们的关系如下:
中央银行率;商业银行利率;市场利率
3、利率传导机制
中央银行再贴现率;商业银行利率;市场利率;买卖有价证券;货币供应量;市场利率;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市场利率(中介目标);其他利率
4、利率监管体系
我国的利率监管体系反映在中国人民银行颁布的《利率管理暂行规定》中:(1)中国人民银行总行负责全国利率政策的制定和组织全国利率的管理工作;(2)各分、支行负责本辖区内利率政策的贯彻、组织实施及监督检查工作;(3)各级经营性金融机构负责国家利率政策的执行。
四、利率管理体制与利率市场化
1、利率管理体制
利率管理体制是指一国政府管理利息率的政策、方针和制度的总称。
西方国家一般实行利率自由化,采取间接的利率管理体制。
长期以来,我国采取直接的利率管理体制。
2、利率市场化
利率市场化,是指国家放弃直接的利率管理,建立以市场利率为基础,能灵活反映市场资金供求状况,并具有灵活有效传导机制的间接调控利率体系的变革过程。
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要求,是实现金融体制和信贷资金经营方式转变的关键环节。
我国利率市场化采取渐进方针,遵循“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的原则。
第三节决定和影响利息率变化的因素
一、马克思的利率决定理论
1、平均利润率是决定利息率的基本因素。
2、供求和竞争对利息率的影响。
3、社会再生产状况是影响利息率的决定性因素。
4、物价对利率的影响。
5、国家经济政策对利率的影响。
6、国际利率水平对国内利率的影响。
二、影响我国利率的主要因素
1、企业的承受能力。
2、市场资金的供求状况。
3、物价的变动。
4、银行利润。
5、经济发展状况和国家经济政策。
三、西方利率决定理论的几种观点
1、储蓄投资利率论
由马歇尔提出,认为:利率决定于储蓄与投资的均衡点。
2、货币供求利率论
由凯恩斯提出,认为:货币需求与货币供给决定利率。
3、IS—LM利率论
由希克斯提出,汉森发展,认为:利率不仅受储蓄和投资影响,还与收入有关。
第四节利率的作用
一、利息调节经济活动的原理
1、通过调整利息率,能够调节货币所有者和货币使用者的经济利益,因而,利息率对经济活动具有调节作用。
2、利率调节经济活动的重要条件是:货币所有者和货币使用者都必须讲经济效益。
二、利息率对经济活动的调节作用
1、利息率对集聚社会资金的作用。
2、利息率对调节信贷规模和结构的作用。
3、利息率对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的作用。
4、利息率对稳定物价的作用。
5、利息率对货币流通的调节作用。
三、复利在经济中的应用
复利在经济中的应用之一是未来货币求现值,现值就是指未来货币的现在价值,对未来货币求现值的过程称为对未来折现,实际上是复利的逆运算,计算公式为:
PV=S/(1+R)n
四、收入资本化与虚拟资本
1、收入资本化
收入资本化,指在利息作为独立范畴存在的条件下,人们把每一个固定的、有规则的收入都看成是一定资本带来的利息。
如租金、地租、股息等。
利息独立化是收入资本化的基础。
2、虚拟资本
虚拟资本是信用制度下的一种必然的资本存在形式。
货币所有者将其持有的货币在不改变所有权的条件下让渡其使用权并获得增值,他手中必然要持有一个表明其所有权并能定期获得收益的证明书,这个证明书就是虚拟的资本。
五、利息率与其他经济杠杆的协调
利息率要能有效地起到调节经济活动的作用,必须与价格、税率等经济杠杆协调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