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国人口形势及其发展趋势

我国人口形势及其发展趋势


(4)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
人口老龄化的规模大;
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快; 未富先老;
地区发展不平衡。
(5)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解决途径
--发展经济,增长经济实力; --逐步解决老年人口的社会保障; --改革传统的单一的“家庭养老” 模式; --营造“社区养老”模式与“家庭 养老”模式的有机结合等。
2005年: 世界总人口为: 65亿。 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 20.17%。 (中国人口约占世界总人口的五分之一) 2009年年末全国人口: 13.35亿。
世界人口超过一个亿的国家(10个) (2000年年中人口数)
1、中国:12.65亿 2、印度:10.02亿 3、美国: 2.76亿 4、印度尼西亚: 2.12亿 5、巴西: 1.70亿 6、巴基斯坦: 1.51亿 7、俄罗斯: 1.45亿 8、孟加拉 1.28亿 9、日本: 1.27亿 10、尼日利亚: 1.23亿
2、关于我国适度人口的分析
考虑到我国的资源和环境状况 (国土面积、耕地、其他各类自然资 源等),以8亿—9亿为好。 说明了计划生育的长期性、艰巨 性。即需要长期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 国策。
3、我国低生育水平面临反弹的现实风 险主要表现在:
群众生育意愿与现行生育政策之间仍然存在较大差距。 政策内生育水平明显上升。 由于多年来低生育水平相对稳定,部分领导同志盲目乐 观、麻痹松懈,加之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时期,认识不 够统一,利益调整统筹不够,使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面 临不少新情况、新问题。 基层基础工作发展不平衡。 特殊人群超生在城乡同时抬头。 对生育政策的炒作造成一定程度思想混乱。
世界人口超过一个亿的国家(11个) (2006年年末人口数)
1、中国 13.14 2、印度 10.95 3、美国 3.01 4、印度尼西亚 2.45 5、巴西 1.88
6、巴基斯坦 1.62 7、孟加拉 1.44 8、俄罗斯 1.43 9、尼日利亚 1.32 10、日本 1.27 11、墨西哥 1.07
(二)我国人口基数大,每年净 增人口数量多。
2000年11月1日: 我国大陆总人口为: 12.6583亿; 若加上香港、澳门、台湾:12.9533亿。 2000年6月30日: 世界总人口为: 61亿。 中国大陆人口占世界人口: 20.75%。
我国不同年份的人口数据
我国大陆2004年年末总人口: 12.9988亿。 我国大陆2005年年中总人口: 13.0756亿。
(二)人口素质难以适应日趋激 烈的综合国力竞争
出生缺陷发生率:4%----6% 年新增出生缺陷:80----120万人 残疾人:8296万人 爱滋病病毒感染:54---76万人 2000年成人文盲8507万人
2009年调研结果显示,北京市学 生超重率为11.2%,肥胖率达到14.1%, 两项合计高达25.3%。此外,视力不良 检出率达到55.46%,而且与年龄的增 长成正比。其中小学生为31.1%、初中 生62.12%、高中生77.88%、大学生更 是达到86.42%。
1972年,国务院成立国家计 划生育领导小组,表示在全国 范围内全面开展计划生育工作。 三十多年来,我们在控制 人口和计划生育领域已经取 得了卓著的成就。
总和生育率
(准确反映育龄妇女的生育水平)
60年代平均值: 5.68 70年代平均值: 4.01 80年代平均值: 2.47 1990年: 2.31 1992年: 2.20 1994年: 2.0 1998年以后: 1.8(更替水平以下) 发展中国家平均值: 2.9 发达国家的平均值: 1.6
全党务必从… …的高度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

对中华民族未来发展
负责
一、我国人口发展的总体态势
(一)我国育龄妇女的生育水平持续下降,人
口过快增长的势头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二)我国人口基数大,每年净增人口数量多;
(三)我国人口素质已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国土辽阔

耕地有限

人口众多 应该提倡“节制生育”
马寅初教授《新人口论》中的结论
“人口太多就是我们的致命伤”,人 口繁殖的无组织无纪律状况不能再继续下去 了,应该实行计划生育。
(三)我国人口素质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人 口 素 质
身体素质(基础) 文化科学素质(核心) 思想素质(灵魂)


(1)平均预期寿命: 1949年: 35岁 2000年: 71.4岁 2007年至今: 73岁 (2)婴儿死亡率: 1949年: 200—250‰ 2000年: 31.5‰ 2008年: 14.9‰ 发展中国家平均婴儿死亡率: 65.0‰ 发达国家平均婴儿死亡率: 7.0‰
2003年抽样调查为119,个别省份超过130。 2005年118.58。城乡均出现异常,农村失调程度 更为严重。
“十一五”以来首次出现下 降
121 120.22 120 119.25 119 118 117 116 115 116.90 118.58 119.45 120.56
2000
2005
(一)我国育龄妇女的生育水平持续下 降,并已经下降到更替水平以下,说明了我 国人口过快增长的势头已经得到有效的控制。
我国人口的自然增长率: 1996年: 10.42‰ 2000年: 8.0‰ 2003年: 6.01 ‰ 2005年: 5.89 ‰ 2007年: 5.17‰ 2009年: 5.05‰ (美国,2003年:6.0‰)
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 促进人口可持续发展
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所面 临的重大问题,无不与人口数量、素质、 结构、分布密切相关,在人口问题上的任 何失误,都将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难以逆 转的长期影响。以人的全面发展统筹解决 人口问题,变人口压力为人力资源优势, 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持久动力,是实现中 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选择。
2、关于我国人口性别比的讨论
其中,城市为113.02,镇为117.13,农村 为119.30。呈现城市、镇和农村全面上升的态势。 我国农村出生婴儿性别比在正常值范围内 的省(市、区)只有三个:即西藏(102.44),北 京(104.84),新疆(105.55) 海南、广东、湖北、安徽、湖南、广西、 陕西、江西、福建、河南、天津等11个省(市、 区)农村的出生人口性别比均高于120.0。其中 海南省农村高达134.28。
12.9(2000)
关于我国人口基数大的成因分析:
2、解放后,我国的人口政策一度失误: 在50年代末,我们错误地批判了马寅 初教授的人口思想。 马寅初教授,当时任北京大学校长。 著名的经济学家、人口学家。马寅初教授 经过大量的调查研究和科学的思考,从而 对中国的国情有着深刻的了解。
马寅初教授分析的中国的国情:
(1)关于2000年我国人口数量控制回顾: 总人口 控制在13亿以内;人口的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0‰ 以 下。 (2)到“十一五”期末,全国人口总量(不含香 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要控制在13.6亿人以 内;到2020年,人口总量要控制在14.5亿人左右,总 和生育率稳定在更替水平以下。 (3)关于我国人口数量发展的峰值预测。 2035年:15亿; 2050年:14亿。
世界人口超过一个亿的国家(11个) (2009年年末人口数)
1、中国 13.35 2、印度 11.69 3、美国 3.02 4、印度尼西亚 2.32 5、巴西 1.87
6、巴基斯坦 7、孟加拉 8、尼日利亚 9、俄罗斯 10、日本 11、墨西哥 1.64 1.59 1.48 1.42 1.28 1.03
(2)人口老龄化的原因:
出生率的下降使儿童少年 (0—14岁)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 下降从而又使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 的比重相对上升 这样就导致了人 口的老龄化。 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的延长。
(3)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
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 2000年 6.7% (2005年7.7%) 2020年 11.2% (1.64亿人) 2040年 22 % (3.2亿多人) 老龄人口高峰平台 2020年、2050年80岁以上高龄老年人 口将分别达2200万人、8300万人。
2、关于我国人口性别比的讨论
(3)老年人口性别比: 在世界上的绝大多数国家,女性的老年 人口数比男性老年人口数量多。 大多数国家女性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长: 中国(2000年,平均为71.4岁): 男性:69.63岁;女性:73.33岁。 原因分析:多方面的综合因素造成的。 如男性公民往往承担社会上几乎所有的危险 工种。
(3)文盲率:(在15周岁以上的人口 中,文盲人口所占的比重) 1949年: 80% 2008年: 7.77% (4)大专以上学历占总人口的比重: 1949年: 0.6 ‰ 2008年: 56‰
(5)在校大学生占总人口的比重:
1978年: 1999年: 2002年: 2004年: 2009年: 8.9人/万人 32.8人/万人 70.3人/万人 108.9人/万人 160.7人/万人
人口中,年龄、性别、阶级、婚姻、 就业以及教育程度等社会人口特征的 分布状况和关系状况。人口结构分为 年龄结构、性别结构、家庭结构、社 会阶层结构、空间结构。
1、关于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
(1)人口老龄化的定义:60岁及 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10% 以上;或65岁及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 占总人口的7%以上; 我们认为,这个国家(地区)的 人口开始老龄化。
2006
2007
2008
2009
2、关于我国人口性别比的讨论
出生婴儿性别比失调的主要原因: (1)瞒报女婴; (2)选择性胎儿性别检查。
议一议
出生性别比严重失衡
的危害?
出生性别比严重失衡的危害
给人口再生产带来严重障碍,造成人口萎缩 婚姻市场的严重挤压,影响婚姻家庭关系的 稳定 阻滞妇女地位的提高,影响男女平等的实现 出现“就业性别挤压”,增大就业压力 增大养老的难度和复杂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