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游褒禅山记p

游褒禅山记p


有志 奇观常在险远
有力
有物
三者关系
力足至而未至

尽吾志
可讥 无讥
有悔 无悔
(反面) (正面)
思考
1
第三段主要讲了几层意思?
①用一“叹”字紧承上文,领起全段(承上启下) ②以古人作为立论的标准,从“求思”的深度和广度两方 面,分析了古人“往往有得”的原因。 借古人“求思之 深而 无不在”引出下文的议论 ③以游山为喻,以游山为喻,拿世人的避难就易,同古人 的“求思”精神对比。突出“志”的重要 ④ “志”、“力”、“物”三者的内在联系 ⑤从正反两方面强调“尽吾志”的重要。
不能 不能
有志无力
有志有力而无物



缘事即理 因事即理 就着某一事情或画面的叙写阐明某种道理。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作者在对西林的景物描绘之后发表了富有哲理的 议论 。《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诗人不 是抽象地发议论,而是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 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 达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 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 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 观成见。读来亲切自然,耐人寻味。
作者为什么在记游结束之后要提到仆碑?

借仆碑抒发感慨,提出治学必 须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
作者借仆碑所发议论,与自己游览华 山洞所得有什么联系?
借仆碑发议论,并非闲置的笔墨,它印证了 人至“奇伟、瑰怪、非常之观”,要有 “志”“力”,还当借“物,三者不可或缺的观 点,有了实例的支持,行文显现周密。不妨这样 理解,要有坚定志向,具备客观条件,有力有物, 还当讲究方法,深思慎取。
2 在志、力、物几方面,作者认为哪方面重要?
“志”。力与物也重要,但有时难以强求,只有“尽吾 志”才能“无悔”、无“可讥”。 结论: 尽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不畏浮云遮望眼, 只缘身在最高层。
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 毛泽东
暮色苍茫看劲松,
乱云飞渡仍从容。
天生一个仙人洞, 无限风光在险峰。
褒禅山(华山)、慧褒禅院、华山洞、仆碑

行文顺序
本名→别名由来→华山洞名来由→ 从仆碑看出本名→指出音谬
思考:
这是一篇山水游记,作者为什么没有直接 描写游览的景致,而从华山洞的名称和仆碑写 起?
为文章的主旨服务,作者想通过记游来揭 示自己游洞的感悟以及对仆碑的感想,它是文 章议论的基础。
第二自然段
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余之力尚足以入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遂与之俱出 则或咎其欲出者 余亦悔其随之
悔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文字上前后呼应,意思贯通,起照应作用。 前文的记叙正是为议论部分埋下伏笔,使议论有 依据。议论部分是记叙的深化,是从具体事物中 悟出来的含有哲理的感想。
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险远
议论与记游是如何联系起来的? 第三段: 夷以近,则游者众 险以远,则至者少 第二段 其下平旷记游者甚众 窈然 寒 好游者不能穷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 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无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人为可讥
在己为有悔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 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写作启示 文章写作应该如何处理选材的问题?
选材要为突出主题思想服务。选择材料本身 就是为了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思想。因此,要 根据主题思想的需要来决定材料的取舍。只有能 够准确鲜明地表现文章的主题思想的材料才选。 否则,即使是新鲜、生动、具体的材料,也要舍 得割弃。在写作过程中注意详略得当。
第四自然段
平旷
前洞 前洞后洞概况 记游华山 洞的经过 窈、寒、深 后洞 好游者不能穷
泉侧出
记游者甚众
游后洞的经过
愈深 怠
→ 愈难→ 愈奇不 火足明 得 极 力足入 悔 → 夫 随之
游 之 乐
1、作者略写前洞而详写后洞,并加以对比的作用是什么?
一笔带过略述游览前洞行程;详记游览后洞的经过。
为第二部分的议论作铺垫。
教学 目标
★ 1. 理解文章内容,掌握文言知识; ★ 2.学习本游记即事见理、叙议结合的写法; ★ 3.理解作者“尽志无悔”的思想追求和“深思慎取”的学习 态度。
游褒禅山记
王安石
褒 禅 山 胜 景
第1段:介绍褒禅山概况 第2段:记游华山洞经过 第3段:写游山心得 第4段:指出研究学问要“深思而慎取” 第5段:补叙同游者的有关情况
2、作者未尽极夫游之乐之乐的原因最主要因为 哪方面的原因? “随之”,意志不坚定


作者是如何由记游转入议论的?
两部分之间使用了过渡句:第二段 “余亦悔其 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开启下文,第三段“于 是余有叹焉”紧承上文,领起全段,使文章前后衔 接,过渡自然。
第三段
有叹深Biblioteka 古人求思 余之 所得无不在
第五段补充注释: 庐陵萧君圭君玉:古代我国对人的称谓比较 复杂。(1)直称姓名(2)称字、号、斋 名、谥号(3)称官名、爵名(4)称籍贯。 有时几项兼称,这种称谓一般是先称官名, 次称籍贯,后称姓名字号。 至和元年:宋仁宗登基第一年。年号纪年法 按王公即位的年次表示。
第五段:补叙同游者
同游的四个人是:庐陵人萧君圭,字君 玉;长乐人王回,字深父;我的弟弟安国, 字平父;安上,字纯父。至和元年七月,临 川人王安石记。 同游者的姓名没有出现在正文里,而是记 在这段文字中,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这是古人写游记常用的格式,这样写在文 尾,能使行文简洁,避免横生枝节。
第一部分(第1、2段)记游山所见的景物和游历经过程 第二部分(第3、4段)阐述志、力、物内在联系,深思 慎取的治学 态度 第三部分(第5段)补叙同游的有关情况
褒禅山位于安徽省境内,风景秀美。主要景点是 “一寺二洞”。前洞有“华阳”等石刻文字;后洞 又称“碑洞”。
慧空禅院
仆碑
第一自然段 介绍褒禅山概况
古人在游记中写感受常用一两句话来概括全文 的主旨,请找出本文中能概括全文主旨的语句。
所得: 一是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 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 能至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