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考比喻型作文审题训练

中考比喻型作文审题训练

中考比喻型作文审题训练
训练目标:1、学会比喻型作文题的审题方法。

2、比喻型作文审题训练。

教学过程:
一、真题投放
人生漫漫,难免会有失意、伤痛、迷茫等等人生灰暗的时候,每当这种时候,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支持和包容……将显得尤其珍贵。

在你人生的阅历中,是否曾收到或馈赠过这轮“明月”呢?
请以“送你一轮明月”为题,写一篇字数600字左右的文章,文体不限。

二、专题指导
1、立意和内容的多样性。

“送你一轮明月”中“明月”是题眼,只有巧妙地挖
掘“明月”的比喻义,拓展“明月”的含义,才能做到立意和选材的准确与新颖。

2、“送你一轮明月”的“明月”是指人生在“失意、伤痛、迷茫”时候,“人
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支持和包容”。

3、这轮“明月”,既可以是你胆怯时老师会心的微笑,也可以是你缺乏信心时
同学热情的鼓励;既可以是你生病时父母的关心问候,也可以是你失意时朋友的祝福宽慰;既可以是你人生得意时的善意提醒,也可以是你沉醉麻木时的严厉批评。

当然,在你人生最灰暗的时候,蜘蛛织网的执着,蚂蚁工作的不懈……也无不给失意的你以人生启迪,这何尝不是你收到的“一轮明月”呢?文章既可以写自己得到“明月”的历程,也可以写自己馈赠“明月”于人的过程
4、文体和行文的限定性。

虽然题目明确规定“文体不限”,但题目中提示语
“在你人生的阅历中,是否曾收到或馈赠过这轮‘明月’”一句,对文体和写作的侧重点还是作了含蓄的暗示与限制。

其中,“在你人生的阅历中”,要求写同学们自
己的亲身经历,拒绝编造与杜撰;“是否曾收到或馈赠过”,显然是要记叙一段人生经历或历程,需要考生重点刻画这段经历中生动的生活细节和细腻的心理活动。

这样,“送你一轮明月”更适合写成记叙文或叙事类散文。

行文中,特别要注意叙事中第一人称“我”、第二人称“你”与第三人称的转换。

5、行文与语言的诗意性。

标题“送你一轮明月”富含文学味道,清新而有诗意,因而文章风格以贴近标题风格为佳。

描写细腻,巧妙地将文章的情感与认识融入到具体生动的描写中;另一方面,要拒绝语言贫乏,可巧妙引用古诗名句,或借用名言……含蓄优美地表情达意。

可以说,厚实、诗意、灵动的语言更易赢得阅卷老师青睐。

三、方法总结
1、审题:将诗意的字眼直观化,把哲理的字眼通俗化。

1
哲理诗意性文题,有的概念抽象,表意含蓄;有的字眼形象,含义模糊,两者都给人“雾里看花”之感。

这类命题一般采用双关或比喻修辞格。

审题时,同学们要试着将诗意的字眼直观化,把哲理的字眼通俗化,即要化虚为实,并尽力拓展其引申义或比喻义。

如“路”“桥”“春风”等一语双关:“路”既指行走的大道或小径,也可喻为“成长的历程”“人生之路”;“桥”还可以是“心灵之桥”“情感的沟通”;而“春风”不仅仅是“吹面不寒”的季节之风,更多喻“轻言细语的教诲”“无声的帮助”等。

再如“又见枝头吐新芽”,“新芽”喻指新气象、新风尚、新思想……可以说,挖掘出引申义或比喻义,就打开了思维的大门。

当然,要准确理解题目的含义,还应该充分重视、巧妙利用提示语。

如“为他人开一朵绚丽的花”有这样的提示语:“让生命为他人开一朵花。

一次送茶送水是一朵花,一次无偿献血是一朵花,一次受伤后的救助是一朵花,一次善意的批评是一朵花,一次碰撞后的忍让是一朵花,一次大度的让贤荐能是一朵花……能为别人开花的心是善良的心。

”提示语对“一朵花”的含义一一拓展,降低了审题难度,拓展了思维空间,激发了考生写作激情。

2、立意:撇开本义,求新求深。

应该说,有些哲理诗意性文题,就其本义立意,文章也能出彩。

但同学们一般要撇开本义,将主题直观化、明朗化的同时,努力开掘出它的比喻义或引申义,即所谓“暗题明做”。

如“长大的路上,他牵着我的手”的“牵手”既可理解为手拉手,更要挖掘出“提醒”“帮助”“关爱”等含义……行文时的重点就要侧重在成长路上,他给了我无私的帮助和关爱。

“没有卖不出去的豆子”,就要开掘“豆子”的比喻义:坚持就是胜利;希望永在;开动脑筋,就会想出办法;不要轻易说“不”……因而,对哲理诗意性文题,一方面要认真理解提示语以及所给材料中的议论性文字或关键词语,另一方面要将哲理诗意性文题具体化、直观化,并努力挖掘其引申义或比喻义,方能使得文章有新意有深度。

3、构思:虚实相生,灵活转换。

要写好哲理诗意性文题,思绪有时要在现实与回忆中自由穿梭,还要注意把握好线索,有时需要一明一暗两条叙事线索交叉进行……这无疑需要同学们有更娴熟的驾驭技巧,需要对行文中的人、事、物、景做艺术化的处理。

哲理诗意性文题,更适合写记人叙事文章。

无论是人物的出场,故事情节的展开,还是人物形象的塑造,文章主旨的彰显,都需要特定场景的设定,都需要灵活的艺术加工。

如,“送你一轮明月”,不少考生巧妙地将故事场景设置在月夜里,借用月夜这个独特的场景,借用景物描写,引出人物,推动故事情节发展;行文中,灵活巧妙地将天空中的“明月”自然转化为“鼓励”“微笑”“提醒”等虚化的“明月”,从而巧妙自然地实现了虚实转换,实现了现实与想象、与回忆的更替。

一考生作文写“我”在比赛最关键时刻“失手”,与胜利无缘,月夜下的“我”心情绝望。

是父亲拨开“我”头上的树枝让月光洒下清辉,是父亲“其实,你和我一样,都在为睹明月而奋斗,只不过我能坚持拨开最后一片枝蔓的障碍,而你没有”的循循教诲让“我”豁然开朗,文章由此含蓄点题。

四、当堂训练
2
作文题目:
请以“让心底盛开一朵花”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要求:(1)自定立意;(2)自选文体,且文体特征鲜明。

写作导引
1、审题点拨:明确题目中“花”的比喻意义,是审题的关键。

花,美丽娇艳,赏心悦目,给人美感,因此一般而言可以用来比喻一种品质美德和积极的情感态度。

如善良、自强、爱心、尊严、坚持、勤奋、自信、关爱、珍惜等等。

心底,强调了范围、处所,因此重在写出自己内心的感受认识,需要注意适当的心理描写。

“盛开”则强调要发扬光大,对人有益,作用极大。

应该说,审题的难度不大。

2、关于选材与表达:选材上可以通过一件事或几件事来表现中心。

表达上的难点在于写人叙事中要细致形象。

突出细节的恰当准确,突出描写的细致生动,使所记之事与所抒之情要吻合,理从事来,情在事中,抒情与叙事结合起来。

总结要求:
1、能化虚为实,明确“花”是什么。

2、能确定一种“花”,而不是多种含义。

3、能强化点题,在文章的每个部分都紧紧围绕所叙之花进行议论。

4、能有一个明确的开头,尽可能快的切入到所讲的话题中。

【佳作引路】
让心底盛开一朵花
让心底盛开一朵花,那朵叫做坚持的花,那么即使风再高浪再大,心中也不会害怕。

因此,要做与滔天巨浪博斗的勇士,就让心底盛开一朵坚持之花。

心底有了坚持,那笨拙的帆船始终迎着苦涩的海风向胜利的彼岸驶航;心底有了坚持,那虬老的古藤始终坚挺腰杆为紫藤萝撑起攀援的空间;心底有了坚持,屈子虽遭九死其犹未悔,毅然屹立成一座灵魂的高山;心底有了坚持,苏武丁年出使皓首而归,坚守精忠于心间。

心底始终有坚持,那桀骜不驯的花朵才始终如梅花般屹立于冰天雪地之中,如菊花般傲然于萧瑟秋风之中,更如荷花般昂首挺立于淤泥之中。

让心底花开不败,让芳芬远播四方。

花影斑驳,隐藏了多少久藏的春梦;桂影如水,惊醒了那幅绝世的容颜。

都说红颜空自许,但当那沉鱼落雁的绝代风华肩负起汉匈和睦的使命时,谁又能说她不是一位英雄?昭君出塞,伴着那经久不衰的驼铃阵阵,奔走跋涉于茫茫大漠。

她不畏大漠中的风沙,是因为她有盛开的心灵之花。

她傲世,如菊花般孤傲;她微笑,如海棠般娇羞。

她在史册中占有一席之地,是因为她心存国家社稷。

是坚持,让一个柔弱女子于荒漠之中泰然,化为一片精神的绿洲;是坚持,让一个平凡女子于风沙中傲立,化为一片歌舞升平的详和。

昭君的坚持,使她永垂不朽;昭君的坚持,令她恩泽后世。

3
就一片月光,再回首史家之绝唱。

蚕食孤冷,世人多谤。

耻辱的日子里,黑暗仿佛是司马迁唯一的伴侣;而明月,仿佛是他唯一的衷肠。

半生苦恨,为的是让后世同望的眼神不再迷茫,让清香的史册播洒芬芳。

他用小小的毛笔黯淡了宫廷的耻辱,他用不屈的脊梁托起腐朽的朝堂,他用恢宏的史册再现历史的沧桑。

笔峰化山,脊梁为岳,他心中的花朵盛开依旧。

是坚持化作了动力,驱走了他的一切无奈与彷徨;是坚持作了支撑,使他在无尽的史实中徜徉。

昭君心中的花朵是坚毅的,司马迁心中的花朵是坚忍的,而它们却是异曲同工,共同造就了一个个神奇与伟绩,坚守自己的心灵之花,不管是在困境中还是挫折中,只要花开不败,心中那昂扬的姿态,总会带动我们的斗志,去展望新的成功,新的未来--只要我们花开不败。

面对滔天巨浪,要做真正的勇士,去坚持,去奋斗吧!让心灵之花永远怒放!简评:
读完这篇文章,不禁为作者的才华和才情而喝彩。

小作者善于锤炼语言,达到非常精炼的地步;排比对偶的句式,不仅平添文采,更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小作者谙熟历史,对王昭君和司马迁不仅了如指掌,更是情有独钟,他们的确不愧为历史的丰碑。

结构典范而不呆板,语言优美而不生硬,真可以说是匠心独运,妙手偶得。

4。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