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考作文审题专项训练

中考作文审题专项训练

(一课时公开课教案)鄱阳中学语文组:詹保胜一、教学目标:通过数种实例讲解,提升学生审题能力。

二、教学设计:1、利用多媒体展示训练材料;2、组织学生参与竞争,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3、五则材料三则课堂点拨、讲解,二则课后练习;三、教学安排:二课时:第一课时当堂训练,第二课时评讲练习,布置写作训练四、教学过程:1、提醒大家着重提升作文审题能力。

解说:作文审题是作文创作的首要环节,许多同学写作水平不低,但审题能力不够强,从而导致在许多大考中写作得分偏低。

2、明确教学目标:今天我们进行作文审题专题训练,其目的为提升学生审题能力。

希望通过几节课的训练,我们能够突破作文审题这一瓶颈。

3、明示授课程序:重点训练三则材料,根据要求解答,男女学生竞争,看看男生与女生有多大差距。

4、展示三则训练材料,激励男女生抢答:(1)、给标题的作文审题请以《美丽的错误》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除诗歌以外,文体自选。

不能套作,不得抄袭。

★老师提问:请问怎样理解标题的意思?如果写作,你会怎么做?(2)、给主题的作文审题请以“读书的苦与乐”为主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写自己的真实生活,有真情实感;除诗歌以外,文体不限;不能套作,不得抄袭不能透露个人地区、学校的相关信息。

★老师提问:请问怎样理解这个主题?文章怎么写?(3)、给话题的作文审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有人问一位盲人:“你生活在黑暗之中,觉得痛苦吗?”盲人回答说:“我痛苦什么?和聋子相比,我能听见声音;和哑巴相比,我能说话;和瘫子相比,我能走路。

”一个盲人面对黑暗世界尚且如此,而有些身体健全的人生活中遇到点坎坷却痛苦不堪。

可见快乐或痛苦之源往往来自“比”。

请你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体验、感受、认识,以“比”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所写内容必须在“比”的范围之内。

注意: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老师提问:请拟出能够显示文章主旨的标题,请举例解说。

▲及时评价学生们的回答,引导他们获取正确思路。

▲为了激励他们,将每个回答较好的学生名字写在黑板右侧,称之为“青板留名”。

点评结束,在屏幕上逐一展示老师点拨,并适当解说:★点拨1::命题作文审题时要紧扣字眼,本题中心词是“错误”,限制语是“美丽”。

错误是人人所不乐意发生的,那错误为什么会美丽呢?因为错误所产生的结局是美丽的!所以选材要围绕结局的美丽来写。

★点拨2:主题确定的文章,关键是对主题的理解要正确,同时注意选材上的灵活性。

“读书的苦与乐”关键是理解“读书”一词:可以写求学经历的苦与乐;也可以写所读书的内容与读者(自己)产生共鸣,从而品尝到苦与乐。

★点拨3:材料作文的审题要求较高,一定要准确理解材料的内在倾向。

虽说是话题作文,但由于出现了有明显倾向的材料,所以审题一定要兼顾材料。

这则材料最后一句话说“快乐与痛苦之源往往来自…比‟”,而这个“比”又是选准参照物来比的,不是随心所欲地比较;因而材料的主题可以确定为:只有选准参照物,才能比出幸福与快乐来。

4、布置课后练习——多媒体展示以下材料▲要求:一、认真审题,明确材料深层含义,确立主题二、拟出显示文章主旨的作文标题三、列出写作提纲(既要有框架,又有作文素材)(4)、给范围的作文审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材料提示的要求作文。

古人曾写过这样的诗句:“一种春声浑难忘,最是长安课归时。

”表现了对放学之后那欢快、嬉闹之声的深深怀恋。

今天,我们周围的声音多得让人应接不暇,可是,哪一种才是真正牵动你内心深处的呢?是校园的课钟,还是窗外的风雨?是新年的爆竹,还是梦中的短笛?或者,那是……文章不少于800字,不要写成诗歌,立意自定,题目自拟,不得抄袭。

(5)、给材料的作文审题阅读下面一则寓言,根据要求作文。

秋天,一头牛嚼完一把枯草后,眯起眼睛,反刍起来,一脸幸福的样子。

一只养尊处优的狗见了,不解地问:“牛大哥,一把枯涩的干草,用得着来回地嚼吗?你这不是吃二遍苦,受二遍罪吗?”牛微微地睁开眼睛,说:“有些苦,多嚼几遍,就能从苦中嚼出甜来。

”要求: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与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解说:材料4的审题提示:要弄清楚材料内容的并列性质,它其实是给出范围的材料。

审题时应抓住“哪一种才是真正牵动你内心深处的呢”这句话,而这句话的前提是声音。

因此我们可以确定本材料的选材范围是“牵动你内心深处的声音”。

至于主题可以是父母爱的声音,也可以是亲人的咏叹声,既可以是材料中所提供的,也可以是生活中偶遇的;等等。

材料5的审题提示:最后一句话“有些苦,多嚼几遍,就能从苦中嚼出甜来”是审题的关键,分析理解其中意思可以有两点理解:一这是比喻性材料,二材料谈的是磨难与成功、成长等等的关系。

因而我们可以确立其主题——苦难是一种养料、苦难背后是成熟、品尝苦难珍惜眼前等等作文审题训练--每日一题据报道,三鹿、伊利、蒙牛、雅士利等22家奶粉中检测出三聚氰胺,"肾结石婴儿"事件震惊了全国。

截止到2008年9月21日 8时,因食用婴幼儿问题奶粉导致住院的婴幼儿为14471人,目前还在住院治疗的为12892人,其中有较重症状的婴幼儿l04人,死亡3人。

初步调查所获得的证据表明,"肾结石婴儿"事件目前主要发生在奶源生产、收购、销售,以及奶站的监管等环节。

试想,每一个环节若能严格把关,每个人若能做到坚守自己的良知,这类事件还会发生吗?请以"坚守良知"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题目自拟,立意自定,除诗歌外文体自选,不少于800字。

[写作点拨]审题:1、良知:天赋的道德观念(《汉典》)2、良心:(1)指对是非的内心的正确认识,特别是跟自己的行为有关。

(《现代汉语词典》)(2)个人内心的是非感;对自己行为、意图或性格的好坏的认识;同时具有一种做好人好事的责任感,常被认为能引起对于做坏事的内疚和悔恨(《汉典》)(3)对道德行为主要原则的先天知识(《汉典》)3、坚守:即坚定地守卫。

它与"坚持"意思不同:"坚守"之"守",强调"不使攻破"、不放弃:"坚持"之"持",突出"使继续下去"。

它与"守望"也内涵有别:"坚守"之"坚",是一种意志:"守望"之"望",含一种期待。

坚守良知,就是坚定地守卫自己的道德底线,不让"良知"丢失、泯灭。

所以不仅要写"良知" ,还要写"坚守" .任何时候,我们都必须坚守我们的良知,必须对得住自己,必须问心无愧,我们的心地才会纯洁,我们的心灵才会透明,我们的心怀才会坦荡!思路参考:1、讲述生活中坚守良知或良知沦丧的事情。

2、编一个故事,说明背弃良知会给人带来怎样的结果。

3、写成议论文,指出"坚守良知"是做人的基本准则,如今却被很多人抛弃了。

比如商业上,不少商家用各种手段蒙骗消费者,消费者的权益得不到保障。

参考提纲:主体关键句(一)1 在金钱等各种诱惑面前,让我们坚守良知。

苏武、太宰嚭、三鹿奶粉事件、假货2 在公平正义的较量面前,让我们坚守良知。

任长霞、尾山洪3在强权的威逼面前,让我们坚守良知。

文天祥、刘胡兰(二)1、引文:坚守良知是我们为人处世之本。

2、分论点一:选择坚守良知,就是选择豁达坦然,就是选择在恶势力面前岿然不动。

3、论据一:陈晓兰坚守医德。

4、分论点二:选择坚守良知,就是选择贫贱不移,就是选择在事实面前伸张正义。

5、论据二:尾山宏用自己大半生的时间对日本政府侵华战争的罪行进行着不懈的追问。

6、分论点三:选择坚守良知,就是选择自信,就是选择在各种诱惑面前坚定的拒绝。

7、论据三:考试时不作弊等。

8、结尾:坚守良知,守住自己的道德底线。

(三)1 在商业领域,如果不坚守良知,就会害人害己。

三鹿奶粉事件、假货2 在政治舞台上,如果不坚守良知,就会身败名裂。

武则天3 在竞技体育方面,如果不坚守良知,就会违背奥林匹克精神。

马拉多拉、琼斯4 在文化娱乐界,如果不坚守良知,就会丧失人格。

赵薇事件例文:坚守良知古人云:"人之初,性本善。

"也许在他们的理念中,每个人来到人世间,生命之神就赋予我们良知。

然而,我们痛心地看到,在复杂与忙碌的当今社会,人类所具有的基本本性--良知,正在悄悄的发生变质,遭受到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

去年,我在报纸上看到一则令人匪夷所思的新闻:由于猪肉价格不断上涨,某肉包店以废纸箱与病死猪肉以6比4的比例混合制成的"黑心肉包",正面向市场进行疯狂销售。

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是划在神州大地上的一道深刻的伤痕,24万逝者,时光不会忘记,生者永远铭记与祭奠。

然而,在大地震30周年纪念之际,有人却从中找到"商机",一家公司树立了一道"地震纪念碑",明码实价"正面刻名1000元,背面刻名800元"。

我不知道商家是抱着一种怎么样的心态来"纪念"这人类的悲剧,也许在他们眼里只有金钱与利益。

当看到这些新闻,我内心不由得微微颤抖,商家为了得到更多的利润,竟然到了如此地步,他们的做法完全超出道德的最低标准,甚至已经触犯了法律的底线。

关于这类的新闻还不止于此,"掺沙米"、"注水猪"、"豆腐渣工程"、"黑心棉""大头婴儿奶粉"等等,看到这些触目惊心的词汇,心里只有愤怒,内心只有隐隐作痛,真让人不禁呐喊:天啊,这世上还有没有良知?郭沫若说过这样的一句话"一个人最伤心的事情无过于良心的死灭,一个社会最伤心的现象无过于正义的沦亡"。

没错,具备良知是人类活在世上的的基本条件,良知在一个人的内心中死亡,那么他活在世上还有什么意义,只会遭人唾弃;一个社会的崛起,是正义举起社会的明天,但正义慢慢的衰退直到沦亡,那么,明天将会是乌云密布,大雨倾盆。

只有我们坚守良知,高举正义,我们的明天会是风和日丽,阳光灿烂。

良知,是道德的最低标准,是法律的底线,是行为与理智的捍卫者。

一个具有良知的人,他的所作所为不仅不会超出道德和法律的范围之外,对外对得起天地社会,对内经得起良心的拷问。

如果一个人失去了良知,那么他会丧失做人的基本准则,他的人生将会是生为天理所不容,死为人民所唾弃。

正如卢梭所说的"良心,你是善与恶的评判者",因此,我们应该有理由让这"批判者"深入人心,在我们内心根深蒂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