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负利率的弊端

负利率的弊端

谈负利率的弊端及应对措施
阮梦曦
(海南大学经管学院金融系海南海口)
摘要:阐述了负利率的定义:通货膨胀率高过银行存款利率;负利率形成原因:通货膨胀率(即CPI)过高;我们队负利率并不陌生,在改革开放的很多年份里,居民存款都出现过负值;负利率的弊端:居民财富缩水,过多的资金进入市场引发经济过热,引发资产泡沫。

以及预防措施:宏观上,如央行加息;微观上个人注意理财的变化,鼓励减少存款,多消费多投资。

关键词:负利率;通货膨胀;加息。

所谓负利率,是指通货膨胀率高过银行存款利率。

这种情形下,如果你只把钱存在银行里,会发现财富不但没有增加,反而随着物价的上涨缩水了。

这就是所谓的存款实际收益为“负”的负利率现象。

实际利率=名义利率-通货膨胀率(即CPI),当银行给的利率低于通货膨胀路的时候,就出现了负利率。

因此,通货膨胀是负利率的最根本原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曾出现过3次负利率时期。

从历史上看,在1990年9月—2010年8月这240个月中,约有80个月出现了负利率现象,平均持续20个月左右。

当前,我国经济又再度进入负利率时期。

我国百姓对负利率并不陌生,在改革开放以来的很多年份里,居民存款利率都出现过负值。

经济学家认为,当物价水平维持一定程度的温和上涨,只要政府维持低利率政策,实际存款利率为负的可能性很大。

一、负利率的弊端
负利率的弊端主要有:助推社会通胀预期,鼓励过度投资并令投资行为发生歪曲,以及令财富进入楼市等资产价钱市场的信号得到强化等。

对于个人来说,每个人的财富都缩水了。

从理论分析和实际运行看,负利率会直接导致银行存款分流下降,并因企业的实际融资成本降低,导致投资有可能会进一步加速扩张而引发经济过热。

负利率还会致使资金更多流入资产领域,从而推高资产价格,诱发资产泡沫。

有关实证研究发现,正是在上一次持续负利率状态下,资产价格出现了大幅飙升。

例如,当2007年出现了物价快速上涨、负利率变得较为严重之后,中国房地产市场恰好迎来价格猛涨时期。

而且,当前经济形势复杂,如果央行加息,还有可能进一步损伤经济,同时进一步造成热钱涌入。

二、对负利率的应对措施
从宏观上,主要手段是加息和控制CPI涨幅。

我国每次提高利率,都出现了汇率贬值,而人民币汇率的贬值会导致一部分资金流向国外。

世界经济联系越来越紧密,对利率工具使用的约束也非常明显。

因此加息是一把“双刃剑”,特别是在对外市场方面。

但在目前的情况下,加息仍是解决负利率的有效手段。

目前的问题是人民币稳定的升值预期造成了大量热钱的涌入,我们首先应该打破这种稳定的升值预期,而不是停止升息,继续扭曲资金价格。

在舒缓负利率的同时,不给实体经济带来较大影响的一个较好办法还是推出“不对称加息”,调升存款利率,而对于贷款利率则微调或者不调。

从微观上,个人要增加理财手段和投资渠道,优化资产配置;对存款相对“刚性”的低收入阶层,还须采取其他社会保障手段等缓解负利率的消极影响。

抵御负利率的手段有很多,比如减少储蓄进行消费,多借钱多贷款,投资股票、房产等。

参考文献:
[1] 任志强.加息本应是正常的调控手段[J].房地产导刊,2011,(03)
[2] 沈建光.高通胀下的政策选择[J].银行家,2011,(02)
[3] 杨速炎.加息:破解“劫贫济富”的负利率[J].上海经济,2010,(11)
[4] 白洁. 央行加息,“受伤”的是谁?[J]. 山西青年, 2010, (11)。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