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在专业引导和择业指导上有待于改进[11]。
2.3 满足老年人的身心文化需要 老年护理要以老年人为主体,从老年人身心社会文化的需要出发,去考虑他们的健康问题及护理措施,解决老年人实际需要,要尽可能维护个体的独立[12]。
依据老年护理的目标,以人为本,促使老年人日常活动能力达到最佳水平;促进、保持或者恢复健康,包括精神健康;防止和尽量减少急慢性疾病造成的失能;在临终过程中帮助维持老年人的生命,维持其尊严、减轻其痛苦,还应更深的层面发掘和探讨。
2.4 健全老年护理控制体系 建立独立的考核监督指标体系;建立合理的老年保健评估制度,目前可以建立一个各级综合医院、康复医院、护理医院的老年患者的出入院的相应的标准,界定老年保健、医疗、康复、护理各项服务之间的界限。
建立居家养老的照料体系,比如社区老年公寓模式,这种模式综合了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模式和老年公寓模式的优点,既方便,又减轻了老年人子女的负担,还解决了医疗服务人员配备不全的问题[13]。
21世纪的老年护理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维护老年人的健康,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为老年人提供更为全面、系统、规范的护理服务是护理人员研究的重要课题及努力的方向,随着新世纪护理服务的发展,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老年护理将有更快速的发展和完善,健康老龄化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
参考文献:[1] 施永兴.以老年护理为突破口的社区卫生服务模式探讨[J].中国全科医学,2003,14(1):39.[2] 殷磊.老年护理学[J].护士进修杂志,2001,16(9):6442645.[3] Wolff JL,Starfield B,Anders on G.Prevalence,expenditures,andcomp licati ons of multi p le chr onic conditi ons in the elderly[J].JA2 MA,2002,162(20):226922276.[4] Credit or MC.Hazards of hos p italizati on of the elderly[J].Ann I n2tern Med,1993,118(3):2192223.[5] R iedinger JL,RobbinsLJ.Preventi on of iatr ogenic illness:Adversedrug reacti ons and nos ocom ial infecti ons in hos p italized older adults [J].Clin GreriatrMed,1998,14(4):6812698.[6] A iken LH,Clarke SP,Sl oane DM,et al.Hos p ital nurse staffing andpatient mortality,nurse burnout,and j ob dissatisfacti on[J].JA2 MA,2002,288(16):198721993.[7] Buerhaus P I,A taiger DO,Auerbach D I.I m p licati ons of an agingregistered nurse workforde[J].JAMA,2000,283(22):294822954.[8] Jacel on CS.A ttitudes and behavi ors of hos p ital staff t oward elders inan acute care setting[J].App l Nurs Res,2002,15(4):2272234. [9] 王建荣,刘王春,马燕兰.老年护理新观念及老年人特殊问题的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2003,38(12):959.[10] 刘忆普,张建平,黄敏.日本介护保险制度对老年护理之启示[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3,20(2):95.[11] 杜丹丹,柯永红,陈靖.护理专科毕业生从事老年护理意向的调查分析[J].现代护理,2004,10(9):867.[12] 陈素萍,范勇.老年护理与展望[J].中华实用医学,2003,5(7):115.[13] 陈洪海,陈忠,黄垂.城市新型老年护理模式的探讨[J].护理管理杂志,2006,6(2):55256.(收稿日期:2008208219)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综述潘海燕(中化二建集团医院,山西太原030021) [关键词]中药;药物动力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R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5098(2008)33248942041 中药药代动力学概念药物动力学(Phar macokinetics),简称动力学,系应用动力学的原理与数学处理方法,定量地描述药物通过各种给药途径进入机体后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的动态变化规律,即研究给药后药物在体内的位置、数量、疗效与时间之间的关系,并提出解释这些关系所需要的数学关系式的科学。
由于对Phar macokinetics的译法尚未统一,药物动力学又被称为“药物代谢动力学”、“药代动力学”等,其中的“代谢”概念是广义性的,包括了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
药物动力学是一门新兴的介于药学与数学之间的边缘学科,已成为生物药剂学、临床药剂学、药理学、临床药理学、分子药理学、生物化学、药剂学、毒理学等学科的基础,并推动着这些学科的蓬勃发展。
同时药物动力学还与基础学科如数学、化学动力学、分析化学也有着密切的联系。
近20年来,药物动力学的研究成果对指导新药研究、制定临床最佳给药方案、评价制剂质量、改进药物剂型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世界卫生组织曾强调指出:“对评价药物疗效与毒性来说,药物动力学的研究,不仅在临床前药理研究阶段,而且在新药的所有阶段都很重要。
”中药药代动力学,其研究对象是中药,是指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利用动力学的原理与数学处理方法,定量地描述中药有效成分、有效部位、单味中药和中药复方通过各种给药途径进入机体后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的动态变化规律,即研究给药后体内中药的位置、数量、疗效与时间之间的关系,并提出解释这些关系所需要的数学关系式的科学。
中药药代动力学是一门边缘学科,与药物动力学、中药药理学、中药化学、中药药剂学、中药学、数学、计算机科学等有着密切的联系。
中药药物动力学对中药现代化和中药走向世界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2 中药药代动力学的研究发展概况我国中药药代动力学的研究始于1963年陈琼华教授对大黄的研究[1],但直到80年代以后才快速发展。
在80年代,我国药理工作者对中药有效成分和单味中药进行了大量的药代动力学研究,如赫梅生、李耐三、李成韶等提出毒理效应法与药理效应法研究中药药代动力学,并测定了33种单味中药和10余种中成药的药动力学参数[2,3,4]。
90年代,中药药代动力学的研究重点转向中药复方,对一大批中药复方及中成药进行药代动力学研究,并提出不少新理论、新方法。
如中国中医科学院富杭育等对麻黄汤等4个解表名方进行药代动力学研究[5],并获得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三等奖。
1991年黄熙提出“证治药动学”理论,表明中药复方在体内化学成分的定性定量和药代动力学分析完全能进行。
薛燕提出中药复方散弹理论,强调进行多种有效成分是中药复方现代研究的基本出发点等等。
国外对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的国家主要是日本,从70年代开始,日本学者对多种中药和中药复方的有效成分如甘草甜素、人参皂苷、芍药苷、甘草次酸、大黄素、黄芩素、芍药甘草汤、小柴胡汤、三黄泻心汤等进行了药代动力学研究,并就肠道菌群对中药苷类成分的代谢作用进行了开拓性的研究工作,提出了血清药理学新理论,大大促进了中药药代动力学的发展。
3 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的主要方法3.1 体内药物浓度法 该方法是以一种或几种药理作用明确、结构已知的有效成分为指标,通过动态定时测定该成分在血液或其他生物组织中的浓度随时间变化过程,使用药代动力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算出各种药代动力学参数,以其为代表研究中药药代动力学。
目前,有很多具有一定药理作用的中药单体化合物已经开发为产品供临床应用且疗效显著,如天麻素、苦参碱、川芎嗪等。
许多中药复方制剂也通过此方法计算相应的药动学参数,如板蓝根注射液中以靛蓝,如意金黄散黑膏药中以小檗碱,双黄连注射液与气雾剂以绿原酸,含黄芩中药制剂以黄芩苷为指标成分。
该方法与化学药物的药代动力学原理、方法相似,均为利用现代化的分析手段,建立一个简便快捷、灵敏度高、回收率高、重现性好的测定方法。
该法以血药浓度法为代表,常用的分析方法有分光光度法、原子吸收光谱法、薄层层析法,薄层扫描法、高效液相色谱法、气相色谱法、放射性同位素法、放射性免疫法、酶联免疫法等。
近年来,还有一些新的分析方法也不断出现:超临界流体色谱,柱切换技术,手性色谱,高效毛细管电泳等,此外还有质谱法,核磁共振技术以及色谱与质谱核磁共振技术联用等。
如应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研究红花黄色素在家兔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结果表明红花黄色素在家兔体内的代谢过程存在滞后现象;应用原子吸收光谱法研究中药四物汤中铜、锌、铁等的药动学规律;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研究复方丹参滴丸中丹参素的药动学,试验结果表明:丹参素在大鼠体内呈二房室模型分布;应用气相色谱法研究了β2榄香烯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及其体内过程,结果表明β2榄香烯在大鼠体内吸收快、分布广、消除快、蛋白结合率高,经尿、粪、胆汁等排泄途径不是其主要消除途径等。
血药浓度法的理论体系成熟,测量结果精确、严谨,以某药某成分为代表,可进行系统的药代动力学研究,在定性、定量、组织脏器分布,代谢途径确定等方面,有可精确的数字化优势。
该法用于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的关键在于:一是检测指标成分或代表成分的药代动力学参数能否表征整个复方的药代动力学特征。
通过比较单体成分和单体成分在单味药和复方中药代动力学行为的异同,并阐述导致药代动力学行为的原因,间接提示整个复方的药代动力学规律;二是如何从复杂的生物样品中定性定量检测微量指标成分(包括代谢产物),这涉及采用先进的分析检测技术和生物样品的预处理方法。
相信随着新技术和新方法的不断深入研究和完善,将会在体内药物分析中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对推动中药药代动力学的发展有很重要的意义。
3.2 生物效应法 中药成分十分复杂,即使是单味中药,其有效成分也有数种,而且多以复方给药,其有效成分及其作用机制尚不清楚。
采用有效成分不明确或缺乏定量分析手段的中药,采用单一组分为指标,用体液药物分析方法求得的药代动力学参数代表中药整体的药代动力学有很大的局限性。
基于生物效应的变化取决于体内药量的变化的原理,70年代以后出现了通过测定生物效应的经时过程反映体内药量的变化过程而进行药代动力学研究的生物效应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