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庭坚--书法作品鉴赏(上中下)黄庭坚--书法作品鉴赏(上、中、下)黄庭坚书法作品鉴赏(上卷)宋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涪翁、豫章、黔安居士,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世称“黄山谷”。
北宋诗人,与张耒、晁补之、秦观俱游学苏轼门下,天下称为“苏门四学士”。
推崇杜诗韩文,善于借鉴翻新,诗风瘦硬,气象森严,自成一家,开创江西诗派,为江西诗派之鼻祖。
黄庭坚出身于一个家学渊博的世家,父亲为著名诗人,与当时的王安石、欧阳修、梅尧臣都有交往。
自小聪慧过人,一生命运多桀,仕途坎坷,与苏东坡极为相似,热衷佛老,也不逊于苏。
举治平三年进士,历官集贤校理、著作郎、秘书丞、涪州别驾、吏部员外郎等,曾被以修实录不实之罪名而遭贬谪。
他长于诗词,工于书法。
其诗,奇倔劲峭,力矫轻俗之习,为江西诗派所宗;其词,豪放秀逸,与秦观齐名。
其诗文、禅学出众,与苏轼并行,故又有[苏黄]之称。
其书法,真、行、草俱佳。
宋徵宗评云:“黄书如抱道足学之士,坐高车驷马之上,横钳高下,无不如意”。
《宋史·文苑传》称他:“庭坚学问文章,天成性得”,陈师道谓其“诗得法杜甫,善行草书,楷法亦自成一家。
”他自己说:“余学草书三十余年,初以周越为师,故二十年抖擞俗气不脱。
晚得苏才翁(舜钦)子美书观之,乃得古人笔意。
其后又得张长史、怀素、高闲墨迹,乃窥笔法之妙。
”他的行书,如《松风阁》,《苏轼寒食诗跋》,用笔如明代冯班《钝吟杂录》所讲:“笔从画中起,回笔至左顿腕,实画至右住处,却又跳转,正如阵云之遇风,往而却回也。
”他的起笔处欲右先左,由画中藏锋逆入至左顿笔,然后平出,“无平不陂”,下笔着意变化;收笔处回锋藏颖。
善藏锋,注意顿挫,以“画竹法作书”给人以“沉着痛快”的感觉。
其结体从柳公权的楷书得到启发,中宫收紧,由中心向外作辐射状,纵伸横逸,如荡桨、如撑舟,气魄宏大,气宇轩昂。
其个性特点十分显著,学他的书法就要留心于点画用笔的“沉着痛快”和结体的舒展大度。
至于他的草书,赵孟俯说:“黄太史书,得张长史圆劲飞动之意。
”“如高人雅士,望之令人敬叹。
”明王世贞谓其“大书酷仿《鹤铭》,狂草极拟怀素”,“老骨颠态、种槎出”。
宋黄庭坚《报云夫帖》行书<《云夫帖》亦称《致云夫七弟尺牍》、《报云夫》、《竭力田园帖》纸本32.6×65.4cm,凡18行,242字。
无书写时间,从书风判断应是晚年所书,大约书于1100~1105年间。
钤有“项叔子”、“安岐之印”等印记。
《大观录》、《墨缘汇观》、《石渠宝笈续编》等著录。
《御刻三希堂石渠宝笈法帖》、《谷园摹古法帖》、《宋黄文节公法书》、《宋四家墨宝》等收录。
现藏台湾故宫博物院。
释文:雲夫七弟,得書知侍奉廿五叔母縣君萬福,開慰無量。
諸兄弟中,有肯爲衆竭力治田園者乎?鰥居亦何能久堪,復議昏對否?寄示兄弟名字曲折,合族圖幾爲完書矣。
但欲爲其中有才行者立小傳,尚未就耳。
龐老《傷寒論》無日不在幾案間,亦時時擇然識者,傳本與之。
此奇書也,頗校正其差誤矣。
但未下筆作序,序成先送成都開大字板也。
後信可寄矣。
蘄州藏記亦不忘,但老來極懶,故稽緩如此耳。
壽安姑東卿一月中俱不起,聞之悲塞,二子雖有水磑爲生資,子顧弟亦能周旋之乎?窀穸之事,計子顧必能盡力矣。
叔母不甚覺老否?徐氏妹孀居如何?調護令不爽耶。
無期相見。
千萬爲親自愛。
十月十一日,兄庭堅。
報雲夫七弟。
>宋黄庭坚《伯夷叔齐庙碑》楷书碑刻<黄庭坚撰并书,字极秀丽,笔划瘦润,与生平所作不相同,细察别铙妩媚之趣。
>宋黄庭坚《草书杜甫诗卷》草书<从《郁孤台法帖》拓本尺寸来推算,山谷草书《山谷草书杜甫别李义诗》原作应是一个长约二点六米以上的卷子,目前残存者约占原卷三分之一强。
此作较他作别有一种情趣,其结字取隶书横式者居多,但其笔势飞动,如流水行云别是一番“浏离浑脱”景象。
《山谷草书杜甫别李义诗》,是所谓“夔州诸作”的一种。
原诗是一首五言古风,计二十三韵二百三十字,而现仅存拓片五开计十五行九十二字。
释文如下:神尧十八子,十七王其门。
道国及舒国,实为亲弟昆。
中外贵贱殊,余亦黍诸孙。
丈人嗣三叶,之子白玉温。
道国健德业,请从文人论。
丈人领宗卿,肃穆古制敦。
先朝纳谏诤,直气横乾坤。
子建文笔壮,河问经术存。
尔克富诗礼,骨清虑不喧。
洗然遇知己,谈论淮湖奔。
忆昔初见时,小襦绣芳荪。
长成忽会面,慰我久别魂。
三峡春冬交,江山云雾昏。
正宜且聚集,恨此当离樽。
>宋黄庭坚《次韵叔父帖》行书<三希堂刻本。
《次韵叔父帖》全称《次韵叔父夷仲送夏君玉赴零陵主簿》,《豫章黄先生文集.外集卷三》有载,约书于元丰三年(1080年)。
刻入《御刻三希堂石渠宝笈法帖》。
>宋黄庭坚《淡山严诗》宋黄庭坚《读书绿荫帖》行书<《读书绿荫帖》亦称《与立之承奉书》行草纸本27.1 ×43.1cm。
凡9行,81字。
书于元祐三年(1088年)左右。
钤有“缉熙殿宝”、“友古轩”等印记。
《石渠宝笈初编》、《故宫书画录》等著录。
《停云馆帖》、《御刻三希堂石渠宝笈法帖》、《谷园摹古法帖》等收录。
现藏台北故宮博物院。
此帖为一则信札,笔法有飞动洒脱之神韵。
在字的结体上,充溢着扩展开张之气息。
释文:庭堅頓首,辱教審侍奉萬福爲慰。
承讀書綠陰,頗得閑樂,甚善甚善。
欲爲索兒錄數十篇妙曲作樂,尚未就爾。
所送紙太高,但可書大字,若欲小行書,須得矮紙乃佳。
適有賓客,奉答草率。
庭堅頓首。
立之承奉足下。
>宋黄庭坚《二士帖》宋黄庭坚《狄梁公碑》楷书<范仲淹撰黄庭坚书。
书于绍圣元年(1094)六月。
宋拓本。
楷书。
凡175行,共1910字。
帖心高23厘米。
北京大学图书馆藏。
狄梁公,即狄仁杰(607-700),唐大臣。
字怀英,太原(今属山西)人。
高宗时任大理丞、宁州豫州刺史等职。
武则天时为来俊臣诬害下狱,贬彭泽令,后又复相。
以不畏权势著称于世。
睿宗时,追封梁国公。
狄仁杰死后,各地陆续建祠堂立碑,据史籍记载,有:唐李邕撰,张庭珪八分的《唐魏州刺史狄仁杰生祠碑》;唐冯宿撰,胡证正书并篆额的《唐狄梁公祠堂碑》;唐元通礼撰,党复书《唐豫州刺史狄梁公碑》。
宋代,黄庭坚对狄仁杰的人品极为敬佩,曾作诗云:“鲸波横流砥柱,虎口活国宗臣。
小屈弦歌百里,不诬天下归仁。
”后来,就书写了范仲淹所撰的《唐狄梁公碑》。
此碑自署“左朝奉郎、集贤校理、管亳州明道宫黄庭坚书”考《山谷先生年谱》,绍圣元年(1094)六月,黄庭坚管句亳州明道宫,则碑是书于此时,时值山谷五十岁。
刘喜海、任杰、王大成、魏稼孙、沈树镛藏拓。
集楼题签;内钤印:"觉盦任杰收藏金石书画","集楼所藏金石","韶九","王大成印","臣喜海印","刘喜海","燕庭","大成","吉父所得","王成吉金乐石","有金石癖","锡曾读碑之印","郑斋"。
此碑书体虽倾侧,但极端谨,姿态未溢,似有嫩气。
昔人谓狄公事,范公文,黄公书为三绝也。
碑原在江西九江,石久毁,元延佑五年(1318)重新上石,现传世拓本亦少,所传一为宋拓裱本,一为明拓本。
《苍润轩碑跋》、《石墨镌华》、《书昼跋跋》、《庚子销夏记》等书着录。
>宋黄庭坚《伏承帖》楷书宋黄庭坚《公以道安帖》草书宋黄庭坚《寒山子庞居士诗帖》行书<纸本,纵29.1,横213.8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寒山子庞居士诗帖》是唐代隐士寒山劝戒诗与居士庞蕴诗偈,庞蕴(?——八○八),唐代著名禅者。
字道玄。
世称庞居士、庞翁。
湖南衡阳人。
曾参谒石头希迁,颇有领悟。
遗有《庞居士语录》。
《寒山子庞居士诗帖》是黄庭坚晚年杰作,字大如拳,笔画苍劲,风神洒荡,落笔奇伟,点画用笔的“沉着痛快”,笔笔似自空中蕩漾而來,充滿飞动之势。
用笔逆入,横画多波动前行,凡主笔都肆意展伸,如长枪大戟,点画瘦而圆劲;结体奇宕欹侧以取险势,四维开张,舒展大度,器宇轩昂,中宫紧收,似车轮作辐射状,在逋峭险劲之中仍有雍容不尽之度,书风豪宕而有韵味,具有典型的黄庭坚特点。
释文:我见黄河水,凡经几度清。
水流如激箭,人世若浮萍。
癡属根本业,爱为煩恼阬。
轮迴几許劫,不解了旡明。
寒山出此语,举世狂癡半。
有事对面說,所以足人怨。
心真语亦直,直语无背面。
君看渡奈河,谁是喽罗汉。
寄语諸仁者,仁以何为怀。
归源知自性,自性即知來。
任运堂試张通笔为法聳上座书寒山子庞居士诗兩卷。
涪翁題。
>宋黄庭坚《寒食帖题跋》行书<纸本34.3×64cm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行书,凡9行,59字。
书于元符三年(1100年)七月至九月间。
此跋历来为人们所珍视,与原帖合称“双璧”。
曾入元、明、清內府,并经张浩、张金界奴、项元汴、韩世能、安岐等人收藏,后流入日本,展转至台北故宫博物院。
《戏鸿堂法书》、《御刻三希堂石渠宝笈法帖》、《谷园摹古法帖》、《晚香堂苏帖》、《景苏园帖》、《宋贤六十五种》、《壮陶阁帖》等收录。
《寒食帖跋》表现了“黄书”的基本艺术特点。
《跋文》用笔锋利爽截而富有弹性。
其字写得藏锋护尾,纵横奇崛,其长笔画波势比较明显。
由于黄庭坚善于把握字的松紧,因此形成了中宫收缩而四周放射的特殊形式感,人们也称其为辐射式书体。
在布局上,《跋文》常从欹侧中求平衡,于倾斜中见稳定,因此变化无穷,曲尽其妙。
从局部看,一行字忽左忽右,但从整体看,呼应对比,浑成一体。
此跋给人以神情饱满,气势贯通的感受,决无荒率之病,达到了艺术的化境,所以他在最后不无得意地说:“他日东坡或见此书,应笑我于无佛处称尊也”。
释文:东坡此诗似李太白,犹恐太白有未到处。
此书兼颜鲁公、杨少师、李西台笔意,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
它日东坡或见此书,应笑我于无佛处称尊也。
>宋黄庭坚《花气熏人诗帖》草书<又称《花气薰人帖》,墨迹纸本,无款印,纵三十点七厘米,横四十三点二厘米。
此帖书七绝一首,共五行二十八字。
钤有“缉熙殿宝”、“贞元”、“连珠”半印、“安岐”等鉴藏印。
帖上有南宋「缉熙殿宝」的印,入过南宋内府。
也有清代著名的大收藏家安仪周的收藏印安歧。
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书于元祐二年(1087),原是附在寄扬州友人王巩二诗之后,今已单独成一帖。
前面原有识语,说:“王晋卿(诜)数送诗来索和,老懒不喜作,此曹狡猾,又频送花来促诗,戏答。
”可知原诗是为王诜作的,表示难于作诗。
前二行界于行草之间,似觉拘谨,从第三行开始便洋洋洒洒,一任自然,于点画亦不大注意,极得天然之妙。
而此帖较少萦带的笔意也与其晚年的跌宕多姿有着显著的差别。
此帖笔法矫健洒脱,刚柔相济,行气揖让穿插,颇具韵味。
笔势苍劲,拙胜于巧,肥笔有骨,瘦笔有肉,“变态纵横,劲若飞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