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同文化》公开课教案知识与技能1.了解北京胡同的特点及胡同文化的内涵。
2. 把握关键语句,概括要点,理清思路。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抓住第1段中总领全文的句子和其它文段中的关键句,理清全文思路。
引导学生抓住第1段中总领全文的句子和其它文段中的关键句,理清全文思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北京胡同文化的理解,初步体会“文化”的内涵和外延。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创设情境建筑,是石刻的史书,是凝固的音乐,它无声地传达着各种思想。
走进一座座建筑,你会陡然觉得这空间依然存在着先人们的灵魂和他们的鲜明个性。
今天,我们就到北京,看看那里的建筑----胡同,看它折射出怎样的灵魂。
二、作者简介: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作家。
1939年考入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
他当过教师、编辑。
不平凡的生活经历,使他对社会、对人生有深刻独到的见解,尤其给人深刻印象的是汪先生对市井民居的熟悉。
而且其人有“短篇圣手”之称,代表作有小说《受戒》、《大淖记事》现代京剧《沙家浜bāng》等。
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
三、解题:本文《胡同文化》是为摄影艺术集《胡同之没》写的序言,比较鲜明地体现了作者的创作个性。
摄影艺术集《胡同之没》是著名摄影艺术家沈继光先生的作品。
胡同:巷子、小街道。
文化:文化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一个内涵丰富,表现人类全部生活的概念。
联系生活实际可分为物质型、精神型、心理型等类型,比如,茶文化、服装文化属于物质型,文艺作品属于精神型。
本文的胡同文化并不是建筑和民居文化,而是观照胡同居民的心理,说的是心理文化。
用课文的话说:“我们通常说北京的市民文化,就是指的胡同文化”。
因为“胡同、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心态。
”四、理清思路。
(一)阅读课文,借助有关的语句给每段做现成的概括,无法借助有关语句进行概括的说明理由。
提示:第一段:北京城像一块大豆腐,四方四正。
这种方正不但影响了北京的生活,也影响了北京人的思想。
第二段:胡同的取名,有各种来源.第三段:北京人说:有名的胡同三千六,没名的胡同数不清。
第四段:胡同是贯通大街的网络。
第五段:胡同、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形态。
第六段: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
第七段:北京人也很讲究“处街坊”。
第八段:北京人易于满足,他们对生活的物质要求不高。
第九段:北京人爱瞧热闹,但是不爱管闲事。
第十段: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是“忍”。
第13段:北京的胡同在衰败、没落。
第14段:这是无可奈何的事。
第15段:再见吧,胡同。
文章第11、12段分别举“我的小说”和“生活”中的两个例子来说明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是“忍”,因此,就没有要点可以直接画出。
(二)文章的结构。
第一部分,(1--4),介绍北京的胡同。
布局,影响,取名,数量。
第二部分,(5--12),胡同文化的特征。
从居住,交际,娱乐,饮食,处世方式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第三部分,(13 --15),作者对胡同文化没落的感受与思考,作者写到北京胡同文化在时代大潮的冲击下的衰败和没落,带有明显伤感的情绪。
五、具体分析课文(一)、研习课文。
1、思考北京的胡同有什么特点?(主要特点:方正,安静)布局:北京城像一块儿大豆腐-------四方四正。
取名:胡同的居民有各种来源-------各具特色的胡同名。
宽窄:胡同有些很宽阔,有些胡同很小--------宽窄不一交通:她距离闹市很近。
----------交通方便环境:胡同是贯通大街的网络--------环境安静。
2、第一段的中心句是哪一句?其作用是什么?结构上是总起的作用,内容、主题上是总领的作用,为下文写胡同文化做铺垫。
3、第二段中北京胡同取名的来源有:计数、物件、人物、行业、形状等。
4、请总结第四段中北京胡同的环境特点:离闹市近,生活方便,环境安静。
表明了北京市民生活的安宁与和平,为下文阐述北京胡同文化的内涵埋下伏笔。
总结:本文介绍了北京的胡同与城建格局的关系以及它的特点,介绍了生活在这些胡同里的人们的生活状况与处世心态,即所谓胡同文化,字里行间充满了对胡同和胡同文化的眷恋以及对它们即将消失的无奈与惆怅.。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及北京胡同文化的内涵,体会作者对胡同文化复杂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阅读法讨论法归纳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略本文浓郁的文化气息,品味作品的语言风格。
一、新课导入提起文化,我们会联想到很多文化,如我们的衣食住行都有文化,如饮食文化、服饰文化、建筑文化、酒文化、茶文化,等等。
那么,人们习以为常的“胡同”也有文化吗?对于“胡同”,我们并不陌生,无论农村还是城市,往来于胡同之间的经验总是有的,但对于胡同文化的内涵却不大注意,北京的胡同文化独具特色,一般人习以为常,作家汪曾祺却能以独到的眼光,凭借深厚的文化底蕴,审视北京的胡同,发掘出北京胡同文化的意蕴,认为北京胡同文化是北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在我们就一起随作者漫步于北京的胡同,去品味北京的胡同文化吧。
教师进行小结上文并进而过渡到下文,那么,长期生活在这样正而安静的胡同里的居民又形成了怎样的一种生活习惯和精神状态呢?他们是怎样表现的呢?为什么会这样?1、(总的特点:封闭)封闭-------舍不得挪窝,破家值万贯。
喜欢独门独院-------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
易于满足,要求不高-------有窝头,就知足了。
大腌萝卜,就不错。
小酱萝卜,那还有什么说的。
臭豆腐滴几滴香油可以带姑奶奶。
虾米皮熬白菜,嘿。
爱瞧热闹,不爱管闲事------置身事外,冷眼旁观。
精义-------忍(安分守己,逆来顺受)小结:胡同文化的特点:封闭文化(安土重迁独门独院)知足文化(易于满足物质要求不高)闲适文化(爱瞧热闹,但不爱管闲事)隐忍文化(精义是“忍”安分守己逆来顺受)提示:远亲不如近邻----体现了北京人注重“处街坊”,重视邻里之间的关系,人与人之间都互相帮助,比远方的亲戚还亲热。
②个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
----体现北京人邻里之间冷漠、冷淡的人际关系。
③北京人的悠闲文化生活包括:下棋、喝酒、遛鸟。
2、生活在胡同里的居民长期以来形成的这种生活习惯,精神状态,作者称之为“胡同文化”。
那么胡同与胡同文化之间的联系点是什么呢原文语句:这种方正不但影响了北京市民的生活,也影响了北京市民的思想胡同、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形态。
教师明确:胡同的总特点是“方正”,这种方正不但影响了北京市民的生活,也影响了北京市民的思想,并形成了封闭的胡同文化。
北京胡同的建筑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其文化特点。
由于胡同的安静闭塞,使胡同里的人们很少与外界接触,不了解外界的信息,不能接受一些新的思想,形成了他们封闭守旧,安于现状,“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过安逸日”的小农意识,而胡同的方正特点,又影响到他们的生活方式,进而影响到其思想意识,是封建正统思想较为严重,不思反抗,安分守己,逆来顺受,甘做顺民。
3、思考:胡同与胡同文化的前景如何?教师明确:衰败,没落,消失。
随着旧城的改造,胡同消失了,胡同文化也会消失没落。
因为胡同文化的分封闭性不符合时代开放前进的步伐,而且胡同文化中有一些东西是消极的,必然会随时代的发展而被遗弃。
所以胡同文化走向没落是必然的。
4、汪曾祺老人的心里涌起的是怎样的一种心情呢?怀旧、伤感、无可奈何、怅望低徊,理智豁达地告别胡同。
(1)怀旧、伤感和叹惋:如“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用带有浓郁文学色彩的优美词语,勾勒出一副衰败的图景,给文章增添了一抹“怀旧”、“伤感”之情。
(2)赞许和肯定:处街访讲究礼数,酒友和鸟友的相会。
(3)否定和批评:作者对胡同文化的精益“忍”持否定态度,如“穷忍着,富耐着,睡不着眯着”。
“睡不着,别烦躁,别起急,眯着,北京人,真有你的!”作者用北京人惯用的调侃语气,辛辣地讽刺了胡同文化的“忍”因为“忍”造成国民无视国家的命运和社会的发展,毫无正义感和责任感,只是一味的明哲保身,作者的愤慨溢于言表。
教师明确:心情很复杂。
在情感上“怀旧和感伤”,作者熟悉并喜欢胡同文化,所以当他直观的面对衰败的胡同时,不禁有点感伤,但在理智上,他也意识到,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封闭的胡同文化走向没落是必然的。
“再见吧,胡同。
”表现的正是这样的一种心情。
5、这几种态度,情感是否矛盾不矛盾?明确:不矛盾,一方面由于作者长期生活在北京,对于北京的胡同和四合院有深厚的感情,面对胡同的没落、衰败,不可避免地产生一种怅惘的怀旧、感伤情绪。
同时,作者又理智的认识到这样一种封闭的、保守的文化,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席卷下,必然走向衰亡。
因此作者只能充满深情而又无可奈何地向胡同挥挥手说再见。
小结:作者的感情怀恋(怀旧情绪)怅惘(有些伤感,怅望低徊)无奈(无可奈何)理解(总会消失)二、品味语言本文的语言很有特色,语言质朴雅致,自成风格,富有表现力,很有韵味。
1、“‘地根儿’房子就不太好,旧房檩、断砖墙。
”“但他们舍不得‘挪窝儿’”明确:敝帚自珍的心态是北京人也是中国人普遍的怀旧心理的表现。
作者巧用北京人自己的口语来调侃,含蓄的讽刺了封闭安土重迁,不愿搬家的人。
2、“有窝头,就知足了。
大腌萝卜,就不错。
小酱萝卜,那还有什么说的。
臭豆腐滴几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
虾米皮熬白菜,嘿!”明确:一个“嘿”字,使读者如见其色、如闻其香、如尝其味,极其形象地刻画出北京市民享受虾米熬白菜这种美食时,那种无限向往、无限满足神态,表现了北京人“易于满足,他们对生活的物质要求不高”的心态。
3、“北京的熬白菜也比别处好吃。
”明确:唯我独尊的皇城意识给了北京人一种优越感。
由于满足,他们不想追求新的东西,趋向了保守、封闭的极端。
4、学生示威游行,叫做“过学生”。
明确:“过”就是过去了,在人们心中留不下印迹,激不起波澜。
形容短暂与无所谓,反映了当时北京人不爱管闲事的心理。
5、“叫他认错?门儿都没有!忍着吧!----穷忍着,富耐着,睡不着眯着!”“睡不着眯着”这话实在太精彩了!睡不着,别烦躁,别起急,眯着,北京人,真有你的!”明确:对别人无可奈何,只有自我安慰,充分体现了北京人善于忍耐的性格。
最后“真有你的”作者用北京人惯用的调侃语气,辛辣讽刺了胡同文化的“忍”,既佩服也有调侃意味,带有鲜明的北京方言色彩。
5、“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
”明确:用带有浓郁文学色彩的优美词语,勾勒出一副衰败的图景,尽情渲染胡同衰败、没落后的凄惨景象,引起人们的“怀旧”、“伤感”之情。
四个四字短语一气呵出,给人一种扑面而来的感伤、怀旧无可奈何之感。
三、拓展延伸:结合我县古民居建筑群(如查济明清古民居、黄田洋船屋古民居等)及其文化,谈谈你的看法,并为传统文化保护献计献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