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胡同文化》公开课教案

《胡同文化》公开课教案

他的散文有浓郁的“胡同”味。这种“胡同”味,是其散文显示的一种综合的北京胡同的地方特色,它既表现在取材、构思和抒情习惯上的平民性,同时杂语言上也具有北京胡同的京腔京调的韵味。
1.点评学生预习成果
2.补充完善并强调作家文学常识的重要知识点
3.启发学生初步感受作者的风格
1.课前通过网络、书籍等途径搜集、整理作家汪曾祺的相关文学常识
2.当堂展示预习成果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进入课文
教师引导:文化包括物质和精神两个部分,因此胡同文化该是由胡同和人的精神两部分组成。
2.走进胡同
请学生阅读1-4自然段,分析“物质的胡同”。
(提示)可以得到如下概括:方正、名奇、量多、静境等。
3.指导学生阅读第5—9自然段,探究长期生活在这样方正又安静的胡同里居民的习惯和精神状态,即胡同对胡同居民的影响,即胡同文化的内涵。
教师展示收集到的胡同的图片,并配上悠扬的乐曲,让学生走进胡同,用找关键词语和关键句子的方法说说胡同的特点
学生划出能揭示胡同文化的内涵的语句,抓点化要旨的句子来梳理思路、概括要义。
五、再读课文,研读探究
1.学生再读课文,总结出“精神的胡同”特点
2.结合课文每一节所表现的特点,改编成短剧,每组表演胡同文化的一个特点,组成纪录片《北京胡同里的那些人,那些事……》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导入新课,创设情境
同学们,上新课之前老师想了解一下,如果有机会到北京旅游,你们最想去哪?
教师导入: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到北京那不起眼的胡同去,有人说,没去过北京的胡同,算不上真正的了解北京,就让我们跟随作者汪曾祺去了解地地道道的北京文化——胡同文化。
1.播放音乐,创设情境
教学
重点
整体把握文章的行文思路,能够用简要的语言概括胡同及胡同文化的特点,用小品表演展示胡同文化的内涵。
教学
难点
通过语言的诵读、品味,体会作者对北京胡同文化的感情
教学
方法
讲授法、朗读法、演示法、问答法、讨论法
使用教具
使用Powerpoint课件教学
学情分析
学生皆是土生土长的南京本地人,出生在江南的他们大部分都没有去过北京,对于本文这篇充满浓郁京腔的文章,无论是语言的品味还是在情感的把握上皆存在着问பைடு நூலகம்。
南京中华中等专业学校公开课教案
课题
《胡同文化》
科目
语文
授课
教师
黄婷
课型
新授
教学
目标
知识
技能
情感
1.走近作者:了解作者及其散文的特点
2.了解胡同及胡同文化的特点,把握文章的行文思路。
1.整体把握文章的行文思路,用简要的语言概括胡同及胡同文化的特点。
2.培养学生通过语言分析品味作者情感的能力。
读懂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那种怀旧与超脱的情感。
2.教师提问,点明主题
学生思考、回答
二、阅读课题,了解文体
1.“没”读什么音,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给这本摄影集取名为胡同之没呢?
2.从标题中看出本文的文体是什么?
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
学生思考、回答
三、简介作者,了解作者
1.学生展示预习作业——“我所了解的汪曾祺”
2.教师补充
3.思考:为什么要请汪曾祺作序?
1.课前指导学生结合课文改编短剧
2.引导学生总结胡同的特色
3.引导学生结合语言感悟作者情感
1.学生课前节选课文内容改编成两分钟左右的短剧
2.分组当堂表演
3.朗读课文,感悟胡同文化特色和作者蕴含其中的情感
六、总结拓展
1.总结:胡同文化的真正含义是什么:是北京人或者说是我们中国人保守封闭的思想意识。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北京的胡同正在衰败、没落,胡同的衰落导致胡同文化的没落,高楼大厦代替了红墙碧瓦,新北京正在崛起,北京在前进,中国也在前进!明天去北京,你肯定会感受到一种新的文化气息。所以我们很高兴地和胡同再见吧。
3.理解胡同与胡同文化之间的联系,采用发现、引导法对胡同文化的内涵加以品读。
(1)讨论:胡同建筑特点、地域特点与文化的关系。
提示:建筑特点决定了其文化特点。胡同安静闭塞,使人思想保守,方正又影响到思想意识,且长期处在政治统治和政治风暴中心,正统思想严重,安分守己,逆来顺受。
(2)朗读最后一句,思考:这句话表现作者怎样情感?胡同文化的前景如何?
2.拓展:
教师引导:在我们生活中,也存在着许多的“文化”,南京这所六朝古都,同样存在着地方文化特色。
展示学生搜集的资料——南京的“胡同文化”
教师总结课文
启发学生认识南京本地文化内涵
学生思考、感悟身边的文化
作业
布置
用心观察我们生活的城市,写一篇《我眼中的胡同文化》,不少于500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