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胡同文化》教案

《胡同文化》教案

《胡同文化》教案寿阳一职中杜艳萍【教学目标】1、概括北京胡同文化的内涵,体会作者对胡同文化流露的情感。

2、学习作者用朴实雅致、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来叙事抒情的手法。

【教学重点】1、对文章深层思想的理解,概括整体内容要点。

2、理清作者思路,体味作者的情感。

【教学难点】1、通过具体词句的品味,体会作者对北京胡同文化的情感。

2、在初步了解文化这一概念内涵的基础上,把握胡同文化的主要特点。

【教学设想】以《胡同文化》为教学对象,激“活”文中的“文化分子”,营造人文化的课堂情境,让学生陶醉其间,设身体验,接受人类文化的濡染和熏陶,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人文教化。

【课时安排】一课时【课前准备】1.引导学生广泛关注日常生活中的文化现象。

从外延方面认识文化,获取一些有关文化的初步印象。

2.引导学生重点考察寿阳中这一文化实体,获得关于文化的一些直观认识。

【教学过程】一、导入教师出示教具:一张八开白纸,上面用笔写着“文化”。

问:大家看到了什么?师:一张白纸,上面写上“文化”,就是文化。

二、初探文化1、问:事实上生活中的文化现象很多,只要我们留心观察,定会有很多收获,课前已经布置大家做了一些搜集工作,不知你们找到哪些?明确:吃文化,酒文化,茶文化,服饰文化……比如吃文化,我们中国是一个美食王国,饮食讲究色、香、味,烹饪强调刀工火候,吃东西用筷子,轻挑慢夹。

那西方人就不同了,牛排鲜奶,刀子,叉子,还有爪子一齐上。

这每种吃法就代表了一种文化。

2、问:那你是否注意过文化的本质特征呢? 什么是文化?明确:词典上的定义是: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3、我也对生活中的文化现象进行过一些考察,发现人类的这种物质和精神财富大致有三种类型:(1)精神型的。

容易理解,我们平时所接触的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精神文化产品就是。

(2)物质型的。

主要指凝聚着人类文化的物质产品,如(点示)我穿的西服,他穿的中山服,她穿的和服(众生笑)。

这每一种服饰就代表着一种文化。

(3)心理型的。

比如,吃文化、酒文化就较为复杂,主要指人们通过某物某事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心理定式。

问:下面我们选择一个更加具体的对象来试试。

胡同大家见过吗? 胡同能不能称为一种文化?明确:(学生讨论回答)物质型的,一定强调的是胡同的建筑形式、建筑风格。

心理型的,可能着眼于胡同里人的生活吧。

三、再探胡同文化1、汪曾祺写有一篇《胡同文化》,下面我们看看作者笔下的胡同到底属于哪种文化,好不好?请大家翻开书,读课文1、5两段,思考我提出的问题并用原文回答。

(学生浏览课文,读后教师点生作答。

)明确:心理型的⑴这种方正不但影响了北京人的生活,也影响了北京人的思想。

⑵胡同、四合院是北京人的居住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形态。

⑶北京的市民文化,就是指的胡同文化。

小结:也就是说在作者笔下,胡同就是胡同文化,就是北京人的生活,就是北京人的思想。

2、作者写到哪些胡同,观察到哪些文化现象?课文2~4段中有,大家边读边找。

(学生朗读课文)师:我们一起来议一议,我提领,同学们从课文中找对应的下句。

北京的胡同真多啊!生:有名的胡同三千六,没名的胡同数不清。

师:北京的胡同命真奇啊!生:什么狗尾巴胡同、羊尾巴胡同、大绿纱帽胡同……师:北京的胡同真静啊!生:剃头挑子的“唤头”、磨刀师傅的“惊闺”、算命先生的短笛听得清清楚楚。

3、胡同如此,胡同内的生活怎样?下面我们深入阅读课文,随作者“走进”胡同看看。

请大家注意课文6~7段。

找一位同学朗读,读后一起来讨论几个问题。

(点生朗读,读后问)阅读课文应该从语言入手,要抓中心句关键词。

⑴大家想想,这两段文字的中心句应该是哪句?可以讨论。

生:北京文化是一种封闭文化。

⑵这句话中有一个词对于我们理解胡同文化的内涵最为重要,这个词应该是?生:(齐)封闭!⑶这“封闭”怎么讲(教室里一阵轻微躁动)。

我不希望大家简单地从字面上解释,而是要你们阅读课文。

读后想想北京市民的哪些生活内容可以反映他们过着一种封闭生活。

生:(欣喜地)舍不得挪窝;住家是独门独院。

师:北京人的“窝”是“金窝”,还是“银窝”?他们不忍割舍。

生:(笑)不是!房屋很旧,也不太好,而且还有经常坍塌的。

师:那胡同里的居民为什么不愿意搬家?生:那是因为他们祖祖辈辈住在那里,住惯了,恋旧,图安逸。

师:喔,也就是说他们愿意过那种封闭守旧的生活。

北京人理想的住家是独门独院,也就是说北京人深居简出,彼此从不交往。

生:也不是!北京人很讲究“处街坊”,随一点“份子”。

师:那么,这能说北京人封闭吗?生:能!北京人平常的日子,过往不多,只是街坊里道,谁家婚丧嫁娶的时候,才随一点“份子”,而且是为了“合礼数”。

师:我明白了,北京人的交往不是主动的而是被迫的(众生笑)。

小结:我们一起总结总结刚才的学习方法:(师生一齐)读课文;找中心句,抓关键词;透过语言文字“看出”相关联的生活现象。

4、下面大家就用这种方法自读课文第8段,这一段的中心句—关键词—对应的生活现象。

(学生读书,同座研讨,教师提示)明确:中心句是“北京人易于满足,他们对生活的物质要求不高”。

关键词是满足!师:有相关的生活现象可以验证吗?(学生响应热烈)且慢,我不愿看到你们平平淡淡说出来,文中有一段非常精彩的描摹,希望你们真情地把它朗诵出来,读出北京人那种满足的味儿。

先同位的同学彼此对读练习,读后,我们请一位同学表演。

(试读后点生朗读)(深情地)有窝头,就知足了,大腌萝卜,就不错。

小酱萝卜,那还有什么说的。

臭豆腐滴几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

虾米皮熬白菜,嘿!5、看来北京人确实易于满足。

阅读方法大家已经掌握得差不多了,余下的9~12段自己读读吧!看看北京胡同还有什么文化内涵。

(学生阅读思考充分后回答)明确:旁观,忍,安分守己,逆来顺受。

有两个例子:一个是作者小说里的一段人物对话;一个是作者楼道里发生的一件真事。

作者小说里的一段人物对话?我们能不能把它表演出来。

同位的同学先在下面分角色朗读、练习。

然后我们再请人来表演。

(学生试读两遍以后点生朗读)小结:胡同文化的内涵有封闭、易满足、旁观、能忍。

6、文章确实写得很精彩。

然而,从上面这些镜头中,我们不难看出北京胡同也有它落后的一面。

随着现代化建设的加快,北京胡同的衰败、没落是不可避免的。

北京胡同文化的解构是必然的。

本文正是作者在北京胡同被大量拆除时为摄影艺术集《胡同之没》写的序。

但是文中并没有流露出丝毫的喜悦,倒是“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满是怀旧、伤感。

这是为什么?明确:这才是真实的感情,这才是真正的人。

一个在北京生活了多年的老北京,对胡同的依恋是可想而知的,对胡同里的生活是永生难忘的。

7、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明确:平淡朴素口语性强,充满生活气息;古典语言和现代语言巧妙融会贯通三、小结本文通过对北京胡同的介绍,以及它所蕴含着的独特的市民文化的揭示,表达了作者对胡同文化的复杂的思想感情,使人们对居住在北京的市民文化心态有了生动,深刻的理解。

四、作业学了汪先生的《胡同文化》,我们能不能像汪先生那样真实地考察一下咱们寿阳,写一写“寿阳文化”。

再见了《胡同文化》,再见了同学们!五、练习1.《胡同文化》是为写得一篇序言。

作者的代表作有小说、、。

2.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虾.蟆陵(xiā)摞.(luǒ)起来低徊.(huāi)B.烦.燥(zào)岁数.(shù)镊.(niè)子C.婚丧.(sāng)嫁娶房檩.(lǐn)约.(yāo)二斤鸡蛋D.街坊.(fáng)熬.(āo)白菜国子监.(jiān)3.阅读下面语句,在括号内写出相应的词语或成语。

A.在一个地方住惯了,不肯轻易迁移。

()B.用冷静或冷淡的态度从旁观看。

()C.对恶劣的环境或无理的待遇采取忍受的态度。

()D.家产虽然破败,但家史什杂物还值不少钱。

()4.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喧闹安份守己挪窝不约而同B.伺候莫不关心精义休戚相关C.房檐逆来顺受万贯冷眼旁观D.荣华满目荒凉精采置身事外5.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但是他们舍不得“挪窝儿”——______________。

(2)忍着吧!——______________。

(3)各人自扫门前雪,______________。

6.下面的描写分别反映了北京胡同文化的什么特点?根据上下文内容,各用一个词来概括。

(1)“您多余操这份儿心。

粮店还卖不卖棒子面?”“卖!”“还是的。

有棒子面就行。

……”答:________。

(2)“街坊里道”的,谁家有点事,婚丧嫁娶,都得“随”一点“份子”,到个喜或道个恼,不这样就不合“礼数”。

但是平常日子,过往不多……“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

答:________。

(3)胡同里的房屋大都很旧了,“地根儿”房子就不太好,旧房檩,断砖墙。

下雨天常是外面大下,屋里小下。

一到下大雨,总可以听到房塌的声音,那是胡同里的房子。

但是他们舍不得“挪窝儿”,—“破家值万贯”。

答:________。

7.作者说“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与“胡同文化”相对应的项是哪些[]A.住在胡同里的居民大都安土重迁,不大愿意搬家。

B.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

C.胡同有的很宽阔,如东总布胡同、铁狮子胡同。

D.胡同是贯通大街的网络。

E.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是“忍”,安分守己,逆来顺受。

8、体会下面几句话的含意。

(1)虾米皮熬白菜,嘿!(2)睡不着,别烦躁,别起急,眯着。

北京人,真有你的!(3)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

参答案:1.汪曾祺《胡同之没》《大淖记事》《受戒》《异秉》2、C3.A.安土重迁B.冷眼旁观C.逆来顺受D.破家值万贯4.C5. (1)“破家值万贯”(2)“穷忍着,富耐着,睡不着眯着!”(3)休管他人瓦上霜5.(1)忍(2)封闭(3)安土重迁6.A B E7、(1)一个“嘿”字,充分表现了北京市民吃了虾米皮熬白菜之后的那种极其满足的表情,证明了作者“北京人易于满足,他们对生活的物质要求不高”的看法。

(2)对别人无可奈何,只能自我安慰,充分表现了北京人的那种忍耐性格。

最后“北京人,真有你的”是作者对北京人这一性格进行评论的话,有着局外人的佩服和调侃。

(3)尽情渲染胡同衰败、没落的凄凉景象,引起人们的伤感、怀旧之情。

六、板书设计胡同文化汪曾祺胡同方正多奇静胡同文化旁观,忍,安分守己,逆来顺受寿阳文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