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画中的文化元素
中国画具有十分悠久的历史渊源,同时也具有与时俱进的时代风格,它不仅是中华文化的国宝,也是传承中华民族精神的主要载体。那么,就让我们一同走进中国画的世界,领略其独特的魅力。
关于中国画中的文化元素,我想谈谈给我感触最深也了解比较多的以下几点。
一、构图
绘画也好,写文章也好,都要有章法、布局。谢赫《六法》中称之为"经营位置"。为什么不说是分布位置而称为经营位置?这里说明作画是个要动脑筋,如何安排画面的问题。作画有了题材,通过画面传达给观众,使观众接受了你的想法和美感,从构思到画面,遇到的第一关即是构图。明代谢肇润税:'市故事便立意结构"。同时代的另一画家李日华说:"大都画法以布置意象为第一"。可见取得好的题材,还不算万事大吉,紧跟着要研究主体部分放在哪里,次要部分如何搭配得宜,甚至空白处、气势、色彩、题词等等的细节都要反复推敲,宁可没有画到,但不可没有考虑到,这种推敲布置的过程即是一种经营。
画家常常不是通过一两张草图便能达到理想构图的,特别是中国画的构图,要考虑民族形式的特点,要考虑到便于发挥笔墨,便于物象的展开,既要多变化、多次层,又要求统一,关于这些特点,下面再分条谈谈其中的几点。
三远
北宋郭熙在所著《林泉高致》一文中提出"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现分述如下。
在《芥子园画传》的山水部分,就总结有构图学上的一个普遍问题,就是高远、深远和平远的三远法,实际上就是如何表现山水境界中的高、宽、深三度空间的方法。
高远 《芥子园画传》中所说的高远,是从下面向上仰视,才觉得高远,在这部书中提出用泉水以助其势之高,如画雁荡山的龙激飞瀑,即应有高远之气势才好。比如为了夸大山之高峻,可以把人物、房屋、树木画得很小,如范宽的《溪山行旅》,沈周的《庐山高图》,都是人小山大。
明/沈周/庐山高 宋/范宽/溪山行旅 深远 由前面往里画出深奥之感觉叫深远。画中进深大,造成一种具有深远空间的意境。这种处理方法在表现"云核秦岭"'汽断巫峡"时可以使用。有经验的山水画家,都觉得三远之中深远最难于体现。元代王蒙的《具区林屋图》,使用了四面环山,把幽深之溪谷层层透措,屋宇柿比送次,画出了难度较大的纵深之感。
平远 平远景色要画出前后左右辽阔的空间。平远画法大体上有两种:一种是矮山及丘陵的平远山水;一种是只有田园河流的平原大地。对于前一种画法《芥子园画传》强调用烟气加强平远之感,有了烟'气,便觉得苍茫辽阔。实际上无论高远、平远,这一点都是适用的。黄子久的《富春山居图》和优坡的《紫芝山房》就属于平远山水的类型。
"三远"之法,自郭熙提出之后,到了韩拙和后代的黄公望、王概以及曾到日本投徒过的费汉源,他们都对"三远法"有不同的发展。 元/王蒙/具区林屋图
《富春山居图》 开合争让
构图千变万化,实在不是几句话就能谈清楚的。但也不能因此就认为构图是神妙不可捉摸的,在这方面,古人也积累了不少经验,其中为国画家最常用的一句术语,就是"开会争让"之法。
清代郑绩在《论景》一则中提出"凡布景起处直平淡,至中幅乃开局面",这是指开始布局之后,必须注意展开局面,既经展开之后,郑绩又认为要"有分有合,一幅之布局固然,一笔之运用亦然",沈宗春把这比作下棋,"国手对奕各不相争,亦各不相让„„于此可悟画理",他所指的是大的开合和争让,认为。低手扭定一块,所争甚小,而大局所失已多"。在国画章法布局中,正须避免这种小的开合和小的争让。
从高克恭的《云横秀岭图》可看到其开台布陈之妙,值中巨峰突出,群峰拥簇有合掌之势,这是合;山头中部之云,下部之水则是开;左右都有树林石坡,这是争;有高有低,有伸有缩之水胶,这是让。如此构图颇象善于写文章的名手,看到他笔下波澜的起伏,气象变动无穷,也看出作者胸中有丘壑,笔下有烟云的巧妙布置。
疏可跑马密不透风
清代著名书法篆刻家邓石如引述发展前人的名言"字画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透风"。中国画家常借用这两句话强调疏密、虚实之对比,以反对平均对待和现象罗列。"疏",指空的地方可以跑开奔马,当然是相当空间了;"密",指密集的地方,连风都透不过去,当然是非常实实在在的了。我们可从传为唐代李恩训的《江帆楼阁图》加以说明,他把山树人物等实在之物都集中在左边,树隙中又夹绘房屋,可谓密不通风,而右边则有一片沧海,点染一二风帆,使之空阔无际。若问这样的加大疏密的差距有必要吗?有的,所谓空白处不是无话可说,没有画意可寻了,它正是为了衬托密安部分增强空象,使它更能以少胜多,就象音乐中的休止符,使人有更多的泪旋浮想的余地,正是"此时无声胜有声"。要善于借虚以见实,前人曾提出"大抵实处之妙,皆因虚处而生"是很有道理的。密处在构图中要更集中,更精密地刻画,使墨、色、线充分发挥效果,对比下感到白的更白,密处更密,更突出,更加强烈地给观者留下印象,从而发挥造型艺术的特长。虚与实不可分割,是构图法的两个方面,孤立强调任何一个方面都是不恰当的。
计自当黑
中国画强调运用空白,对空白经营很用心,把它当有画的部位,同样费心思去考虑。为什么要留下一些空白呢?这好比戏剧、电影中人物的潜台词,如果把话都说尽了,没留下一点潜台词,这叫做平铺直叙。画面上展现一片空间,我们会感到画家的思想在这段空间里驰骋,这在米氏的云山画中是常见的手法,一片白云横在山腰,山随云活。但邓石如的深意还不止于此,他是要求没有笔画处的白,当和有笔画处的黑一样引起重视,认真经营,让白中也有内容,有画意,而不是一块闲置没有画到的白纸。这就要斟酌白与黑的措趁和呼应,如画一条长桥卧波,桥身是黑,水便是白,桥身如何布置便很重要,讲的位置合度,可以感到桥下的流水,引起对水的联想,类似这种空白,不是可有可无,也不是无话可说了,这是言外之言,物外之趣,意味无穷。艺术贵在含蓄,空白也是诸种含蓄手法之一。
二、表现方法及技艺手法
中国画在观察认识、形象塑造和表现手法上,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的哲学观念和审美观,《云横秀岭图》 在对客观事物的观察认识中,采取以大观小、小中见大的方法,并在活动中去观察和认识客观事物,甚至可以直接参与到事物中去,而不是做局外观,或局限在某个固定点上。它渗透着人们的社会意识,从而使绘画具有“千载寂寥,披图可鉴”的认识作用,又起到“恶以诫世,善以示后”的教育作用。即使山水、花鸟等纯自然的客观物象,在观察、认识和表现中,也自觉地与人的社会意识和审美情。
趣相联系,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体现了中国人“天人合一”的观念。
在用笔和用墨方面,是中国画造型的重要部分。用笔讲求粗细、疾徐、顿挫、转折、方圆等变化,以表现物体的质感。一般来说,起笔和止笔都要用力,力腕宜挺,中间气不可断,住笔不可轻挑。用笔时力轻则浮,力重则饨,疾运则滑,徐运则滞,偏用则薄,正用则板。要做到曲行如弓,直行如尺,这都是用笔之意。古人总结有勾线十八描,可以说是中国画用笔的经验总结。而对于用墨,则讲求皴、擦、点、染交互为用,干、湿、浓、淡合理调配,以塑造型体,烘染气氛。一般说来,中国画的用墨之妙,在于浓淡相生,全浓全淡都没有精神,必须有浓有淡,浓处须精彩而不滞,淡处须灵秀而不晦。用墨亦如用色,古有墨分五彩之经验,亦有惜墨如金的画风。用墨还要有浓谈相生相融,做到浓中有淡,淡中有浓;浓要有最浓与次浓,淡要有稍谈与更淡,这都是中国画的灵活用笔之法。由于中国画与书法在工具及运笔方面有许多共同之处,二者结下了不解之缘,古人早有“书画同源”之说。但是二者也存在着差异,书法运笔变化多端,尤其是草书,要胜过绘画,而绘画的用墨丰富多彩,又超过书法。笔墨二字被当做中国画技法的总称,它不仅仅是塑造形象的手段,本身还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
中国画在敷色方面也有自己的讲究,所用颜料多为天然矿物质或动物外壳的粉未,耐风吹日晒,经久不变。敷色方法多为平涂,追求物体固有色的效果,很少光影的变化。
三、立意
意存笔先
"意存笔九,画尽意在"一语,出于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是他赞扬顾恺之的人物画所作的评语说明画者的意图,包括着主题的构思,形象的刻划,笔墨的运用,在动笔之光,已经都考虑成熟,这样在落笔时才可以脱颖而出,画作完了,画者精密而深透的意图在画上也永存下来了。这句话还说明构思一经成熟,下笔后才能“意在笔先”,“不滞于手,不凝户心一”,"画尽意在,象应神全"。
胸有成竹
宋代苏东坡看到文与可所画的竹子,十分赞扬,他分析其竹画得好的原因是"故画竹先得成竹于胸中"。这句话和意存笔先一样,成为我国的两句名言,既可以指导绘画,也可以指导人们的其它行动。中国画所凭借的材料是毛笔和宣纸,假定没有成竹在胸,用笔稍存迟疑停滞,就会造成笔致气韵不调畅,水墨溢出,如立意未周,又会使意境不显豁,便会影响观画者领会作画者的主旨所在。 宋 文同 墨竹 意境
作画应有引人入胜的意境,而画中意境不是任何画家都能达到的。其原因是画家笔下所表现多是一般的境,没有强烈的感染力,没有使人历久难忘之境。
意境是艺术化了的境界,比现实更吸引人,更具备理想的高度。作者通过对自然与人物的加工,把观者从画外引入画内,再从画内引到画外,启发了人们无穷的回味,抒发隽永的通思。做到这一点,一方面依靠作者本身的修养,另一方面能否在生活中发现最具有画意的契机,也是非常重要的。
意匠
脑子中对画意有了初步的腹稿,到表现在画面上,并非可以一激而就的,这其间还要经过一番意匠的功夫,即过去所说的惨澹经营。(唐代杜甫诗《丹青行赠曹将军副:"意匠惨法经营中"。)意匠是加工手段,从初步设计到剪裁组织,包括布局安排,笔墨效果等,也都要经营周密。可见如果有了好的意境,没有充分的意匠经营,还不见得可以达到成功,而经过意匠经营的,即使未能达到予湖之效果,经过了这一反复,也会比初作逐步完善起来。
迁想妙得
顾恺之这句原话是"不待迁想妙得也",意思是善于传神,可不必依靠想象联想而得到。但从前人记述中,顾消之的画,正是善于发挥迁想妙得之妙用的,他只是说运用到精熟的程度时,可以灵活的运用,达到不期而自得的程度。
在这里顾他之使用了"迁想"两个字,对艺术的思考是非常重要的,原因在于,艺术的升华,就是来自基于生活的想象和联想,这一联想越丰富越广阔越好,这样才能使内容和思想性开拓得更为深还。
宋代画家李公磷,画李广射追骑,引箭未发而人已堕马。黄庭坚对他的构思十分赞赏,认为这样更可表现李广的英威,而有先声夺人之妙。宋代画家梁楷所画的《李自行吟图》.他并未见过李白其人,他从生活中接触到的诗人为印象.再从李白的诗句和生平发挥其联想.他抓住了李白灵感突来的瞬间.真可与罗丹所塑造的《巴尔扎克雕像》相媲美、这幅作品我曾在日本东京博物馆数次观赏过。无论从李白的气质和用笔之简练、墨气之灵活淡雅上看来,都是属于表现李白画像中的第一流作品。
借墨如金
"李成作画,借墨如金"。此语出自《古今名画记》。这句话遂成了褒扬落墨认真的一句赞语。作画应该态度认真,要做到象唐代书法家孙过庭所说的"翰不虚动,动必有由"。好的画要做到笔少意多,用简练的笔墨,表现出丰富的画意来。据《图绘宝鉴》记载:'郭信善山水,得李成惜墨法,气象清旷。"则又从“泼墨法”发展为用淡墨破染的“惜墨法”了。
结束语
中国画中蕴涵着如此丰富多元的文化元素,同时又凝聚了中华民族的性格,心理,气质,以其鲜明的特色和风格在世界画苑中,独具体系,中国画被风起云涌的时代气息所驱动,推陈出新,魅力长存! 南宋 梁楷 李白行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