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复习公开课教学反思
数学组郁蕾
一、高三复习策略:
高三数学第一轮复习,是整个高三数学复习的基础和关键。
毫无疑问,实现这一教学任务的主阵地在课堂,为了优化复习课的课堂教学结构,提高复习课的课堂教学效率,规范复习课的课堂教学行为,我们高三第一轮复习采用“教学案——六环节”的教学模式。
1、“教学案——六环节”教学模式的内容:
教学案是在集体备课中,经集体讨论,由一位教师负责主讲主编,全体文科统一使用的复习内容。
高考达标要求:依据《考试说明》,提出本节所涉及的知识点及高考要求。
重点难点突破: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以及本节内容的特点,依据考试要求确定。
基础知识巩固:充分体现“基础性”,主要是源于课本的变式题,或体现基本概念、基本方法的“基本题”。
典型例题剖析:要有典型性、代表性、综合性、变通性,能体现通性通法,基本上选自近几年的高考题或高考题的变形。
高考达标训练:注意落实,以达到巩固的目的。
归纳总结提高:提炼本节内容的要点、注意点,主要涉及的数学方法、技巧、规律、思想等,要简明扼要,突出教学目标。
2、“教学案——六环节”教学模式的操作流程:
在上课前一天的自习时间,发给学生,让学生明确下节课的复习课题及目标,有针对性地复习课本,并完成“基础知识巩固”。
这样,学生对“三基”的复习以“教学案”为依托,在积极主动的自主学习状态中进行,比教师在课堂上泛泛地讲解效果要好。
下自习后收学生的“教学案”进行检查,了解学生对本节内容掌握的基本情况。
对于典型例题,先让学生自行阅读、审题、分析、探究,教师予以引导,在针对学生的具体实际,进行示范性地讲解,突出通性通法,揭示和建立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暴露知识发生、发展和深化的过程,展示问题的思维过程,从中领悟基础知识、基本方法的应用。
通过高考达标训练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本节课的复习内容,通过检查学生的作业情况,了解学生的落实程度,并及时反馈到课堂教学中。
最后师生共同归纳解题的方法、技巧和思想,并让学生进行书面的归纳总结,以促进学生由知识向能力的转化,实现自我完善。
3、“教学案——六环节”教学模式的特点:
(1)主体性原则。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其主体是学生,复习的效果要体现在学生身上,只有通过学生的自身操作和实践才是最有效的。
而且,近几年的高考数学试题从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化,能力立意又成为高考数学的命题趋势,靠老师讲题型,用套题型的办法应付高考是绝对行不通了。
因此在复习中,教师的作用是组织、点拨、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总结归纳,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成为复习的主体。
(2)针对性原则。
各个复习环节中具体内容的设计必须具有针对性原则,一是针对学生实际,二是针对教学要求的实际,三是针对高考的实际。
要坚持狠抓基础知识的复习,基本能力的训练,防止照搬现成资料,追求大容量、快节奏,努力克服无效劳动,提高复习的时效性。
(3)灵活性原则。
在第一轮复习中,要注意“教学案——六环节”的灵活应用。
并非要求每堂课或所有的知识都要采用这一模式。
在具体运用这一模式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变通。
关键在于突出能力的训练,将复习的知识和方法设计成为师生双边活动的教学程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整个复习过程,帮助学生从中掌握探讨问题、分析问题的科学方法。
(4)反馈性原则。
及时取得反馈信息,并迅速加以矫正,调整教学,对于缩小教学目标差,是十分重要的。
课堂复习能否取得最佳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及时取得教学反馈信息,并加以适当的调控,因此,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
在我们平时的复习中,学生的每一张教学案一般能够收上来一到两次,通过不断的检查,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对教学中的问题和学生在知识掌握中的偏差采用恰当的方式进行矫正。
二、本节课的教学设计特点:
本节课就是在高三一轮复习策略指导下进行的一堂高三复习课,并且进一步将这一堂课设计为“三步法”探究性复习教学。
(一)教学内容的确定:
直线与双曲线的位置关系是直线与圆椎曲线位置关系中的难点,是高考考察的重点内容。
对于这一部分内容,学生已经通过直线与椭圆位置关系的复习有了初步的解决这类问题的意识,但还不能灵活的和双曲线的特征相联系,再加上计算能力不过关,依旧感到不知该如何解决问题。
所以在设计本节课的教学案时,我主要考虑了以下几点:
1、坚持源于课本、高于课本,以高考要求为准则。
2、突出方程的代数特征和曲线的几何特征,并且把两者结合起来。
3、进一步培养运算能力,提高运算水平。
按照高考达标的要求,我把这节课的重点难点确定为,“直线与双曲线交点的个数”和“直线与圆锥曲线相交时有关弦的问题”,围绕这两个问题我设计了两个例题及相关问题组和对应的练习。
(二)教学方法的选择:
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将这一堂课设计为“三步法”探究性复习教学。
第一步:问题引动,加强双基
加强双基,夯实基础是第一轮复习的教学目标之一。
对于基础知识的复习,由于学生已经有了第一次的学习经历,再加上课前的复习,总认为自己知道,传统的提问回答势必使学生感到乏味,因此,我在教学中,围绕教学内容,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中,使学生主动地复习相关知识。
对于直线和双曲线的位置关系,我设计了如下的例题:已知双曲线224x y -=,直线
(1)l y k x =-:,是讨论实数k 的取值范围(1)直线与双曲线有两个公共点;(2)直线与
双曲线有且只有一个公共点;(3)直线与双曲线没有公共点。
学生独立完成后,师生一起反思比较解题过程,归纳总结判断直线和双曲线位置关系的一般解法,在解决问题时应该注意什么,使学生对于这一部分知识有了深刻的理解,增强复习的时效性。
第二步:主动探究,培养能力
提高素质,培养能力是第一轮复习的目标之二。
而能力的培养要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究来实现。
在复习中,根据教学内容,精选例题,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或通过合作讨论解答,是培养能力的途径之一。
因此,在教学中,我特别注意让学生动手做题,通过展示学生的解题过程,或让学生口答解题过程,师生共同评价,与学生一起分析解题过程中的得与失,总结提炼数学思想方法,使学生主动领悟、吸收、内化解题规律。
第三步:开放发散,综合创新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综合能力是数学教学的总目标,应贯穿于复习教学的全过程。
因此,在复习中,特别注意设计更开放的问题,将内容引申拓展,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学过程
上完课后,尤其是听了其他老师的公开课以后,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1、复习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相结合才能提高复习效率的时效性。
2、数学的严谨求实和学生的活跃主动相结合才能有更好的复习效果。
3、老师的严格要求和学生的认真落实相结合才能取得预期的复习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