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老子》第八章的感想与收获
学院:xxxxx
专业:xxxxx
姓名:xxxxx
学号:xxxxx
指导教师:xxxxx
我以前一直崇尚道教,喜欢他们的清静无为,喜欢他们的逍遥飘渺,于是读道教经典《老子》便是必不可少的了,但是一直没有读懂,没有真正的理解,感觉就像是囫囵吞枣一样,读完没有任何收获,只是记住了读起来朗朗上口的语句。
所以就一直想选修《老子》解读这门课程了,想在老师的帮助下认真的理解《老子》的哲学思想,真正的体会到中国古代先贤的超凡智慧,了解中国的文化传承,做一个真正的中国人。
通读整篇《道德经》,虽然只有短短的5000字左右,但是全书意简言赅,博大精深,内容极为丰富。
书中,老子以其独有的视角,探究了宇宙的形成、万物的本源、国家的治理等以系列重大的哲学和政治问题。
发前人所未发,述前人所未述,并且提出了“道”、“自然”、“无为”等著名的哲学概念,而我对第八章的内容感触最深。
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道德高尚的人就像水一样。
水善于施利于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安居于所有事物讨厌的低洼之地,因此水的行为差不多符合道的原则。
这两句话表明了水的特点,老子认为水是接近于道的事物,因为它和道类似。
从前文“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可以知道“道”的表现就是天地无所偏爱,任凭万物自然生长,而水则是不因外物而改变,至柔至善,水不与万物相争,因此老子认为“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局。
夫惟弗居,是以不去”,“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即圣人所做的事就是顺应自然不提倡人为,圣人的教育就是顺应人心而不提倡言语教化,老子借此告诉世人,无论是从政治国,还是养生处世,都要了解事物总是对立统一的,不必固执地去追求某一面,只要像水一样淡然处之,遵循其客观规律就可以了。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这这句话更加明了的表明了老子对人民的期望,他认为上善之人就要像水那样做到:安居卑下之位,思想深邃难识,交往仁慈友爱,言语真实无欺,为政清静安定,做事无所不能,行为择时而动。
正因为他与人无争,所以没有灾难,这句话从分的体现出了贯彻整本书的“无为”思想。
在这里老子并列举出七个"善"字,都是受到水的启发。
最后的结论是:为人处世的要旨,即为"不争"。
也就是说,宁处别人之所恶也不去与人争利,所以别人也没有什么怨尤。
总之,这句话表明了自然之道,老子觉得为人处世就应该顺其自然,不强求,要像水一样利万物而不争,如果人人都可以处于这种状态的话,社会自然就会和谐。
在上一章以天地之道推及人道之后,这一章又以自然界的水来喻人、教人。
老子首先用水性来比喻有高尚品德者的人格,认为他们的品格像水那样,一是柔,二是停留在卑下的地方,三是滋润万物而不与争。
最完善的人格也应该具有这种心态与行为,不但做有利于众人的事情而不与争,而且还愿意去众人不愿去的卑下的地方,愿意做别人不愿做的事情。
他可以忍辱负重,任劳任怨,能尽其所能地贡献自己的力量去帮助别人,而不会与别人争功争名争利,这就是老子“善利万物而不争”的著名思想。
老子在本章不仅提出了水的性格、品德和行为,指出水具有滋润万物,又不与任何事物相争,自然下流处人之所恶,却又清净透彻、洗涤万物,春散冬凝、
应时而动、不失天时的品质,而且从更深的层次上体察到水的这些品质与人生大道之间的关系。
大道无形,大道柔软,不与宇宙万物相违逆;大道生养万物,不与万物争高下,不求万物报答;大道谦逊,不居功自傲。
这些正是水和大道的共同之处。
大道具有很大的威力,它会令那些理解它的人内心平静如水,摈弃了杂乱与烦躁,生活充实,没有烦恼与忧愁。
因此,我们人类也要效法水的品德,做到如水般的胸怀,宽广无边,清净悠然;学习流水的心态,谦虚卑下、不与人争、择地而居;为人重信诺,如潮汐一般,起落守时。
做到了“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便能与大道同行,物我两忘,自然会过的逍遥自在。
我觉得大家可以从这章学习为人处世的方法,即大家应该积极学习水的态度:人要如水般善于自处,选择合适的位置;心胸如水般深沉静默而又包容一切;与人相处同水一样细腻真诚;说话如潮水般准而有信;立身处世如水般端正持平;做事精明能干发挥所长,像水般无所不往,无往不利;把握时机,及时而动如水般宜静宜动。
与物不争,与世无争,便可永无过患而安然出顺。
在现代社会,生活中总会遇到不如意的事,那么此时到底该怎么办呢?是逆流而上?还是置之不理,默然放弃?我们应该学习水一样,顺其自然,在逆境面前不低头,也不冒然拼搏,应该慢慢积蓄力量,静待时机,准备充分后在仰头前进,同时要学习水的坚韧,做事时需要有恒心、有毅力,坚持到底,最后方能积小胜为大胜,做出令旁人刮目的成绩来。
面对复杂的人际关系时,我们又该如何处理呢?为人处世也当像水一样,应该学习水的宽容博大,不要因为一点小事斤斤计较,对一切关系都要真诚,不要明里不一、虚伪,要懂得善待一切、不求回报,能奔能涌、能升能降,以积极的思想、乐观的心态来面对这个环境,不奢想环境适应自己,而努力改变自己以适应环境,用勤劳的双手、灵活的头脑来创造美好的未来。
只有这样的人才会拥有一段美好的人生,才能体会到大自然的伟大和宇宙的宽广。
水是伟大的,它是生命之源;水是坚韧的,它连绵不绝;水是宽容的,它海纳百川。
或许大家认为水是柔弱的代表,那是因为你不了解它,水滴石穿,或许正是这种柔弱、坚韧的品质造就了不一样的刚强。
水也有波涛汹涌的时候,那是因为它博大的胸襟容纳了万物,造就了水的雄浑与厚重。
水随客观环境的变化而改变自己,不拘泥自已的形态。
虽然水之性柔弱,但是最坚硬强大的东西,也不能把水怎么样,钢刀切不开,钢钎戳不穿。
水让人钦佩的是以柔克刚,以动制静,随遇而安的心态;水让人叹服的是高山流水的气魄,还有百折不饶,心无旁骛,奔流向前的执着精神。
因此,水阴阳并济、将刚柔融为一体,难道这些品德还不值得人们的学习吗?
流水不腐,川流不息,水的另一种品德便是永不停止。
人要向水学习,平时不能停滞不前,思想不能僵化,要与进俱进,思想的流动可以为我们打开无数个窗户,让我们开阔眼界,触及事物的奥秘,揭开生活的面纱,领略人生的真谛。
面对生活,要敞开胸怀,以开放进取、谦虚谨慎的态度,广交良友、广开视听,不断汲取外界的新知识和新信息,不断获得身边朋友的帮助和支持,只有这样才能不断的进步。
总之,人活着,就要像水一样,虽然一路上会有阻碍,会有沟壑,会有曲折,但只要一直向前,无论面对什么,都保持一股向前流动的精神,不自卑,不畏缩,不张扬,奋进不止,汇入大江大海,你就有可能看到人生最美的风景。
在老子的那个时代,人性初步的成长,人们逐渐的学会了使用大脑,诸侯也渐渐的有了野心,不再满足于现状,于是战争的号角被野心家吹响,战火逐渐蔓
延,人性的黑暗在火光与咆哮中觉醒。
老子,这位先贤,在混乱中退隐山林,在自然地熏陶下发觉水的品德,于是提醒世人,只有学习水的品德,才能创建没有战火,没有压迫的社稷。
这章的内容包含了老子对世人的期待,对人性之善的思考。
而如今,这章的思想感悟也应当如水一样永不停歇,不断的适应社会,人们应该在其中汲取积极向上的思想,正如上文所描述的一样,要学习水的精神,让水的精神在现代社会大放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