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是“无为”却“有为’’
-----浅谈老子思想对领导者个人修为的启示
孙连超
“实际上道家的‘无为’,也就是‘无不为’,以道家的精神做事做人,做到外表看来不着痕迹,不费周章。
譬如盖一栋房子,就在最初,把这栋房予将来可能发生的毛病,都逐次弥补好了。
所以房子盖完了以后,看起来轻而易举,没有什么麻烦和困难,而事实上是先把问题都化解了,没有了,这就叫‘无为’。
”
一一南怀瑾
《道德经》中有这样一段话,“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再次,畏之;再次,悔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悠兮,其贵言。
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他把统治者分为四种类型:最好的统治者是人民并不知道他的存在;其次是人民亲近而赞美他;再次是人民畏惧他;最差的统治者是人民轻视他。
人们认为,最好的统治者是悠然的,很少发号施令,所有事情是顺理成章地办成的,一切顺乎自然。
辅万物之自然,顺应造化,这就是老思想中的核心-----“无为”。
老子“为”的最高原则是“为无为”。
“为无为”首先是为。
但是,“为”绝对不是滥为。
而是要通过为达到无为,同时达到想要的目的。
那么,这是怎样一种“为”呢?老子中有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是老子哲学的最高范畴,自然而然是道的原则。
因此,人做事(即“为”)就应该遵循道,顺应自然。
只有根据规律和自然趋势,才能达到为所想要的结果。
而“无为”强调的其实就是这种遵循和顺应。
因此,“为无为”就是这样一种为:在不为的时候不为,该为的时候就要为,恰如其分而恰到好处。
“无为”是老子对理想的领导提出的要求,一种领导风格的形成与领导个人的修为息息相关,因而,笔者以为,从老子中探寻老子思想对领导者个人修为的启示是研究老了领导风格的一个很重要的方式。
下面,笔者将从领导者个人和领导者处理与属下关系这两个方面这一启示进行阐述。
其一,领导者个人-------不争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绝。
修之身,其德乃真。
修之家,其德乃余。
修之乡,其德乃长。
修之邦,其德乃丰。
修之天下,其德乃溥。
”推己及人,由内而外,老子对领导者提出了德化自身、不断成长的要求。
领导者所处的地位和角色要求领导者是一个有着高尚而宽广的内在修为的人。
“其德”之“真”“余”“长”“丰”“溥”对领导者是一种要求,那么对整个组织就是一种财富了。
那么这种领导者对于自己高尚的人格修为的高要求主要体现在哪里呢?下面,我们来看看老子是怎么说的。
首先,老子日: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不自见”就是不自己去显明自己,只要你做得对,对人有益自然会有人来显明你的好处。
“不自是”就不自以为是、自己去肯定自己。
“不自伐”就是不自己夸奖自己,不自我夸耀才显得有功。
“不自矜”就是不自高自大,不白以为了不起,这样才能保持长久。
这里老予的“无为”要求领导者学会谦逊,而不是居功自傲自命不凡。
谦逊的人才能够建立起与其他更多的人的广泛沟通。
尤其,
对于领导者来说,谦逊的领导者更易亲近下
属,更容易建立起有效的上下级沟通。
作为一种良好的立身处世特质,领导者的谦虚是能够增添领导者的权威和魅力的。
再者,老子曰: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贵,多藏必厚王。
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名誉与生命谁更可爱?生命与财富哪个更重要?得到与失去哪个更需珍惜?偏爱一方,另一方会失去更多,拥有许多必然付出更多。
所以知道满足的人,是不会让事物偏废一方,而失去平衡。
知道适可而止,保持事物的相对平衡,就能使你拥有的长久保全。
该“为”的时候“为”,不该“为”的时候勿“为”。
这里的“为”要求领导者控制一定的限度,即“为”的程度和范围,绝对不能够在私欲方面放纵自己。
领导者应该用“无为”的态度和精神来看待自身的得失和利欲,强调的是领导者要控制个人私欲。
利益熏心的人是没有道德底线的,而在一个有着规则和规范的企业或者行业里,是没有人会愿意放任这种心态的存在的。
领导者在控制个人私欲,其实是对自己的约束,也是深入企业和行业的必要条件。
自谦和约束自己,老子鲜明地提出了两点要求,但是,笔者发现,这两点要求的实质其实是一致的。
那就是“不争”。
让我们来看看这个句子一一“夫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就明白了。
在这里,“不争”不是装腔作势,故作清高的“不争”,而是“不能争”。
自谦和约束自己,都是老子在教导领导者:养自身谦虚之气,守利欲平衡之道。
领导者处理自己与自己的关系,要认清自己的不足不町盛气凌人,平衡利欲善守平静之心。
除此之外,“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一个人要善于选择适合自己所处的位置;心思缜密,计划周详;待人真诚友爱;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善守信用;为改善于有条理;办事极有能力、才干;行动善于掌握时机。
领导者专心于自己的事务,用自己的心力尽量完美地处理好各方关系,那么因为他专心于务内,而无与人争,那么对外人来说,就彻底地无法与之“争”。
当领导者尽心服务、扬长避短的时候,组织的竞争力在无形中得到了提高。
领导者无心与“外”争,自然地,避人锋芒,修成正果,外人据何与之争?
其二,领导者与属下一一以身下民,不言而教
“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称孤、寡,不,此非以贱为本邪?”“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
”“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
”老子还曰:“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也,故能为百谷王。
是以圣人之欲上民也,必以其言下之;其欲先民也,必以其身后之。
”他认为江海之所以能汇聚百川,就是因为它处于百川的下游,正是江海处于百川之下的位置决定它百川之王的地位。
这和老子所倡导的法“自然”是一致的,从江海身上,老予窥见了领导者所应具备的品格。
因此,老子认为,领导要想成功地领导自己的属下,巩固自己的地位,就必须懂得“善下”。
所谓“善下”就是领导者要对属下保持一定程度的谦让、尊重,要有一种虚怀若谷的胸襟,给与下属成长进步的空间,善于向属下学习。
而不是高高在上、唯我独尊,久而久之,就必然失去下属的拥护,失去领导的资格和地位。
“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
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
重,处前而民不害。
”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圣人无恒心,以百姓之心为心。
”统治者只有听之民心,顺乎民意,才有可能做出维护人民的利益并且符合历史规律的事。
百姓心中都有一杆秤,这杆秤就是身居统治要位的统治者所应遵循的“道”。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足历
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百姓之心”是代表着未来历史发展趋势的,因而,也只有当统治者的“为”顺应了民意和规律,才有可能使统治者的作为收到实效,并使统治者成为成功的领导者。
在“知识”越来越成为当今世界发展的原动力的今天,知识产生的母体一一“人”在各项资源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21世纪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
一个企业想要程竞争浪潮中获得生存和发展,必然需要属于自己的“智囊团”,必须要有留得住人才的企业文化和制度。
马斯洛需求理论告诉我们,人的最高需求是获得“自我实现”。
企业中各个层次的人才都有基于自身条件所产生的此类需求,而企业的领导者只有在充分认识到这种需求并且预见到这种需求所产生的内在动力的时候,才能够真正做到“以身下民”,尊重下属,虚心求教,有广阔的胸襟和视野,竭尽其所能让企业的员工产生对企业的向心力并为企业做出发自内心的贡献。
如果说“以身下民”是领导者处理与属下关系的态度选择的话,那么“不言而教”就该是领导者处理与属下关系的行为选择。
老子日:知者弗言,言者弗知。
还日: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
意思是说聪明的领导人是不乱讲话的,过多的指手画脚,只会加速失败。
很多领导人事必躬亲,不躬亲也事必在场,经常时不时地以短暂地不成熟的眼光对员工当前的行为做出评价,往往是逞了口舌之快,却忽视了自己有意无意的甚至有时候毫无必要的话语对员工的情绪和积极性的影响。
说得过多,员工束手束脚,难以招架领导者一再的也许并不积极的评头论足,很容易导致事情一误再误,员工“心惊胆战”地完成任务。
但是从另一个方面来说,领导人仅仅“少说”是不能够领导好属下的,还需要“多做”。
老子日: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领导的实质是影响下属的能力。
而老子,恰恰告诉我们,一个成功的领导者更多地,应该以身作则,应该用自己的切实行动来影响下属,身先士卒是激励属下赢得支持,也是保证制度和秩序的重要因素。
几千年来,老子思想依然散发着智慧的光芒,《道德经》既是一部哲学著作,更是一部领导学著作,老子的领导思想对领导者个人修为提供了重要的启示,而这一启示将促使更多的领导者自我完善、自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