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生理学绪论0.1动物生理学的研究内容和任务1.研究内容和任务生理学是生物科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生物机体的各种生命活动现象和机体各个组成部分的功能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
动物生理学是研究健康动物的各种机能及其活动规律的科学。
2.常用的研究方法慢性实验:在无菌条件下对健康动物实施手术,并在不损害动物机体完整性的前提下暴露、摘除、破坏以及移植所要研究的器官,然后在尽可能接近正常的生活条件下,观察实验动物的功能变化或功能紊乱等。
Eg:研究动物的胃液分泌,采用假饲的实验方法在体实验(in vivo):在完整的动物身上进行的观察或实验。
Eg:去大脑僵直急性实验离体实验(in vitro):器官或细胞从体内分离出来,在一定实验条件下进行的研究。
Eg:骨骼肌实验0.2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新陈代谢、生殖、遗传和变异、应激性0.3机体的内环境、稳态和生物节律1.体液及其分布体液占体重60%,其中细胞内液占2/3,细胞外液占1/3;细胞外液中血浆5%、组织液14%、淋巴液和脑脊液1%2.内环境和外环境外环境:机体生存的外界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内环境:即细胞外液,是体内各种组织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
3.稳态内环境的稳态并不是静止不变的固定状态,而是各种理化因素在变化中达到动态平衡的一种相对恒定状态。
简言之,稳态是一种状态,一种可变的,但又是相对恒定的一种状态。
现代生理学里泛指体内从分子、细胞到器官、系统乃至整体水平上的生理活动在各种调节机制作用下,总能保持相对稳定和协调的状态。
Eg:血液pH值为7.35-7.45; T为36℃-37℃0.4生理功能的调节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主要有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
1.神经调节定义:通过神经系统的活动对机体各组织、器官和系统的生理功能所发挥的调节作用。
基本方式:反射——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体内、外刺激的规律性应答,结构基础:反射弧2.体液调节定义:指由体内某些细胞分泌的某些化学物质经体液运输到达全身有相应受体的组织、细胞,调节这些组织、细胞的活动。
能接受某种激素调节的组织、细胞称为靶组织、靶细胞。
Eg:书第7-8页特点和意义:作用缓慢而持久、作用范围广泛、调节方式相对恒定。
对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和自身稳态的维持起着重要作用。
3.自身调节定义:指某些细胞、组织或器官凭借本身内在特性,而不依赖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对内环境变化产生特定适应性反应的过程。
特点:调节强度较弱,影响范围小,且灵敏度较低,调节常局限于某些器官或组织细胞内。
0.5机体内的自动控制系统0.5.1反馈控制系统1. 负反馈——可使系统处于一种稳定状态定义:在闭环控制系统中,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抑制控制部分的活动,使其活动减弱,这种反馈称为负反馈。
例子:血压调节、体温调节、甲状腺激素释放抑制促甲状腺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释放2. 正反馈——不可能维持系统的稳态或平衡,破坏原先的平衡状态定义:在闭环控制系统中,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号加强控制部分的活动,使其活动增强,这种反馈称为正反馈。
例子:排便排尿、射精、分娩、血液凝固0.5.2前馈控制系统——条件反射是一种前馈调节第一章细胞的基本功能1.1细胞膜物质转运功能跨膜物质转运方式被动转运:当同种物质不同浓度的两种溶液相邻地放在一起时,溶质的分子会顺着浓度差或电位差产生静流动,称为被动转运。
包括:单纯扩散(O2、CO2、甾体激素):小分子脂溶性物质顺浓度梯度通过细胞膜易化扩散(葡萄糖、氨基酸,Na+、K+、Ca+离子):非脂溶或低脂溶性的物质,在特殊膜蛋白的帮助下,顺着浓度差(或电位差)通过细胞膜主动转运:指细胞通过本身的某种耗能过程将某种物质分子或离子逆着电化学梯度由膜的一侧移向另一侧的过程,是最重要的物质转运形式包括:原发性主动转运(Na+-K+泵、钙泵):本质为直接利用ATP释放的能量而实现的转运。
继发性主动转运:是依赖于另一物质浓度差所造成势能而实现的转运(间接利用ATP释放的能量)。
胞吞和胞吐式转运(大分子物质或物质团块)1.2细胞的兴奋性和生物电现象1.2.1细胞的兴奋性和刺激引起兴奋地条件1.2.1.1兴奋性、兴奋和可兴奋细胞兴奋性:活组织或细胞对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
兴奋:机体(活组织或细胞)由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动状态或活动加强的过程。
(机体产生动作电位的过程)可兴奋细胞(或可兴奋组织):神经细胞、肌肉细胞、腺体细胞,因为这三种细胞的兴奋性比较高1.2.1.2兴奋性指标——阈值阈刺激:刚能引起组织产生反应的最小刺激称阈刺激,其强度称阈强度,简称阈值。
阈值大小和兴奋性成反比。
阈下和阈上刺激:强度小于和大于阈值的刺激分别称为阈下和阈上刺激。
1.2.1.3组织兴奋时的兴奋性变化当组织或细胞受到一次刺激发生兴奋时,该组织或细胞的兴奋性会立即产生一系列有规律的变化:绝对不应期(ARP)→相对不应期(RRP)→超常期(SNP)→低常期绝对不应期(ARP):在该段时期里,神经的兴奋性下降至零,此时出现的任何刺激都不能使它再产生兴奋。
相对不应期(RRP):在ARP之后,第二个强度大于该神经阈强度的刺激就可以引起其兴奋,说明神经的兴奋性有所恢复,这个时期称为RRP。
1.2.2细胞的生物电现象及其产生机制细胞的生物电: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通常称为跨膜电位,简称膜电位。
两种主要表现形式:在静息时具有的静息电位和受到刺激时所产生的可扩布的动作电位。
1.2.2.1静息电位定义:细胞在未受刺激、处于静息状态时存在于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称为跨膜静息电位,简称静息电位。
特点:电位外高内低相关术语:极化、超极化、去极化、反极化、复极化(书28页)产生机制:细胞内K+浓度显著高于胞外,而且静息时细胞膜对K+通透性高,使得K+顺着浓度差向外扩散1.2.2.2动作电位定义:当可兴奋细胞受到适当刺激后,其细胞膜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会发生一次迅速而短暂的、可向周围扩布的电位波动,称为动作电位。
它是兴奋的标志。
特点:是个瞬时电位连续变化的过程(短暂);一旦产生,迅速向四周扩布,不衰减的传导;脉冲式;“全或无”收缩变化过程:在静息电位基础上爆发一次电位快速上升又快速下降的以及随后缓慢波动过程。
包括:上升支(去极相和反极化相)和下降支(复极相);锋电位和后电位两种电位变化产生机制:上升支(去极相和反极化相)——Na+通道被激活而开放,Na+顺浓度梯度和电位梯度瞬间大量内流下降支(复极相)——Na+通道逐渐失活而关闭,K+通道逐被激活开放,使Na+内流停止,K+快速外流第二章血液血液:是一种由血浆、血小板、白细胞和血细胞组成的流体组织,在心血管系统内周而复始地循环流动。
2.1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2.1.1血量与血细胞比容人体内血液的总量,相当于体重的7-8%(70ml-80ml/kg)血细胞比容:血细胞在全血中所占的容积分数称为血细胞比容,正常值:男性40%~50%,女性37%~48%。
血液的功能:运输功能,缓冲与调节功能,免疫功能,防御功能2.1.2血浆的化学成分血浆的主要成分:H2O (90%以上),多种电解质,小分子有机物,O2,CO2,血浆蛋白(白、球、纤维蛋白原)。
血清和血浆的区别:血清去除了纤维蛋白原和少量参与凝血的血浆蛋白,增加了血小板的释放物质。
2.1.3血液理化特性血液比重:全血1.050-1.060,取决于红细胞(RBC)数量。
血浆1.025-1.030,取决血浆蛋白浓度。
正常人血浆pH为7.35-7.45,平均为7.42.2血细胞生理2.2.1红细胞生理RBC 数量:男性500万/ul,女性420万/ul。
RBC内的蛋白质主要是血红蛋白(Hb),男性Hb120~160g/L,女性110~150 g/L。
血细胞比容正常值:男性40%~50%,女性37%~48%;临床:脱水及真性RBC增多征导致比容上升。
红细胞沉降率(血沉):是指血沉管内的抗凝血被静置一段时间(1h)后,红细胞因重力而下沉的毫米数。
它是以血浆层的高度来计算的,血浆层越高,则血沉越快。
正常值:成年男性ESR:0~10mm/hr,女性为0~20mm/hr;有的疾病可以引起红细胞血沉的显著加速。
2.2.2血小板生理定义:血小板是从骨髓中成熟的巨核细胞胞质裂解脱落下来的具有生物活性的细胞质碎块,没有细胞核,体积仅为红细胞的1/4-1/3,数量约为15-35万/ul。
生理特性:粘附:当血管内皮损伤而暴露胶原组织时,立即引起血小板的粘着,这一过程称为血小板粘附。
血小板粘附受体→胶原→止血、血栓形成。
聚集:血小板彼此互相粘附、聚合成团的过程。
分为:快相可逆的聚集反应、慢相不可逆的聚集反应释放:血小板受刺激后,可将颗粒中的ADP,5-HT,儿茶酚胺等向外释放,使小血管收缩,血小板聚集,加速凝血。
收缩:血小板内的收缩蛋白发生的收缩的过程,可使血凝块回缩、血栓硬化,有利于止血过程吸附:血小板能吸附血浆中多种凝血因子于表面。
血管一旦破损,大量血小板粘附,聚集到破损部位,破损部位的凝血因子浓度因此而升高,促进并加速凝血过程。
血小板功能:参与生理止血、凝血和维持血管内皮完整,即维持对内皮细胞的修复功能。
2.3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机体在正常情况下,凝血、抗凝和纤维蛋白溶解过程经常处于动态平衡状态,相互配合,肌有效地防止出血或渗血,又保证了血管内血流的畅通。
2.3.1生理止血含义:小血管损伤后血液流出,数分钟后出血自行停止的现象。
临床指标:出血时间,正常约为1~3分钟, 最多5分钟。
过程:A.损伤小血管收缩; B.血小板止血栓形成,初步止血;C.血凝—不溶性纤维蛋白原产生,牢固止血栓形成。
2.3.2血液凝固1.定义:血液从流动的液体状态变成不能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简称血凝。
在凝血过程中,血浆中的可溶性纤维蛋白原,转变成不溶性纤维蛋白,并交织成网,将红细胞网络在内,形成血凝块。
血液凝固后1-2小时,血块发生回缩,同时析出淡黄色的液体,称为血清。
2.凝血因子:血液和组织中直接参与凝血的物质称为凝血因子。
(血友病缺乏凝血因子Ⅷ、Ⅸ和Ⅺ)凝血因子有12种(I~XIII)因子,外加前激肽释放酶、高分子激肽原及血小板磷脂。
它们大都以无活性的酶原形式存在,必须通过其他酶的有限水解作用,暴露或形成活性中心后,才具有酶的活性,这一过程称为凝血因子的激活。
3.血凝的过程:凝血过程是一系列蛋白有限水解酶相继被激活的过程。
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凝血酶原激活成凝血酶→纤维蛋白原转变成纤维蛋白4.凝血途径内源性凝血:血凝全过程只需血浆凝血因子参与即可完成的凝血过程,其启动因子为XII。
如只损伤血管内膜或将血液抽出置于玻璃管发生的血液凝固。
此凝血过程步骤多,时间长。
外源性凝血:依靠血管外组织释放的凝血因子III启动的凝血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