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理学》

《生理学》

西南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课程代码: 1130 学年学季:20182单项选择题1、激活胰蛋白酶原的酶是().胰脂肪酶.胰淀粉酶.胃蛋白酶.胰蛋白酶.肠激酶2、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征不包括().相对不疲劳性.生理完整性.绝缘性.对内环境变化敏感.双向性3、关于肺总量的描述,错误的是().以上描述都正确.是肺活量与功能残气量之和.与体型大小、运动锻炼情况有关.在不同个体,有年龄和性别的差异.是指肺所容纳的最大气量4、下列肌肉中,受意识支配的是().胃环行肌.胃纵行肌.食管上段肌.幽门括约肌.小肠环行肌5、属于非化学性信息传递的是().缝隙连接.经典突触.激素对把器官的作用.曲张体.神经-肌肉接头6、女性的基础体温随月经周期而变动,可能与下列哪种激素有关().甲状腺激素.孕激素.胰岛素.肾上腺激素.雌激素7、机体中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指().脑脊液.组织液.血浆.细胞外液.细胞内液8、胃的容受性舒张是通过哪一途径实现的().迷走神经.交感神经.盆神经.壁内神经丛.抑胃肽9、红细胞的主要功能是().运输激素.运输O2 和CO2.缓冲pH.缓冲温度.运输铁10、中性粒细胞的主要功能是().吞噬异物和衰老的红细胞、杀灭病原微生物.产生抗体.释放组胺.参与生理性止血.释放细胞毒素11、突触前抑制产生是由于突触前膜().产生超极化.递质耗竭.释放抑制性递质.兴奋性递质释放减少.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兴奋12、血小板与非血小板表面的黏着现象称为血小板(). B. 释放.激活.聚集.凝集.黏附13、正常人耳能感受的振动频率范围为(). 1000~20000Hz. 2000~20000Hz. 200~20000Hz. 10000~20000Hz. 20~20000Hz14、肺泡通气量是指(). F. 用力吸人的气量.以上说法都错误.每分钟进人肺泡的新鲜气体量.每次吸人或呼出的气量. .每分钟进或出肺的气体总量15、近球细胞的功能是().感受小管液中NaCl浓度的变化.感受小管液中K+浓度的变化.释放血管紧张素.释放肾素16、机体从外界摄取营养物质并转变为自身成分的过程,称为().异化作用.物质代谢.吸收.新陈代谢.同化作用判断题17、激素作用的细胞、组织和器官,分别称为靶细胞、靶组织和靶器官。

. A.√. B.×18、最大可听阈是指能引起听觉同时还能引起鼓膜疼痛的声音强度. A.√. B.×19、体温调节的基本中枢在下丘脑。

. A.√. B.×20、非特异投射系统的纤维投射到大脑皮层的广泛区域. A.√. B.×21、蠕动是食管、胃、小肠和大肠共有的运动方式. A.√. B.×22、维生素A缺乏时由于视紫红质的分解减少面引起夜盲。

. A.√. B.×23、糖和蛋白质消化产物的吸收需要耗能,因此,肠壁本身缺血、缺氧时,会出现消化不良. A.√. B.×24、在心肌的有效不应期内,不论给予多么强的刺激也不会引起心肌细胞膜任何反应。

. A.√. B.×25、肾小管各段均有重吸收葡萄糖的能力,所以尿中没有糖. A.√. B.×26、阈下刺激不能引起锋电位 , 但在刺激达到阈值后,锋电位就始终保持固有的大小和波形. A.√. B.×27、听神经冲动提供了所应用声音的频率、强度和波形的信息. A.√. B.×28、所有消化器官的运动都受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双重调节. A.√. B.×29、甲状腺功能亢进是由于食物中缺少碘所致. A.√. B.×30、支气管平滑肌存在β2受体和M受体. A.√. B.×31、阈下刺激不能引起锋电位 , 但在刺激达到阈值后,锋电位就始终保持固有的大小和波形. A.√. B.×32、跨膜电位是由于膜两侧的可动电荷不平衡所造成的 , 这是由于离子主动转运与被动转运两种机制的结果. A.√. B.×33、基础状态下的能量代谢率是机体最低的能量代谢水平。

. A.√. B.×34、细胞膜的超极化意味着兴奋. A.√. B.×35、甲状腺功能低下,血中T3、T4降低,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减少. A.√. B.×主观题36、肺表面活性物质是由_______分泌的,以单分子层形式覆盖于肺泡液体表面的一种脂蛋白,主要成分为___参考答案:肺泡II型细胞,二软脂酰磷脂酰胆碱;降低肺泡的表面张力37、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刺激产生的规律性应答反应,称为_______。

参考答案:反射38、突触前抑制指通过_______型突触改变突触前膜的活动,从而使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性_______的突触传递过参考答案:轴突-轴突;下降39、机体接受刺激后所出现的体内代谢和外部活动的变化,称为_______。

参考答案:反应40、后负荷是指肌肉开始_______时才遇到的负荷或阻力。

参考答案:收缩41、某一中枢的神经元兴奋时,在其冲动沿轴突传出的同时,又经其轴突侧支兴奋另一个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后元,这种抑制称为_______。

参考答案:回返性抑制42、细胞未受到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被称为_______参考答案:静息电位43、突触后抑制是由抑制性中间神经元的活动引起的,这些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兴奋时.其轴突末梢释放______参考答案:抑制性递质;突触后膜44、若将血型不相容的两个人的血滴放在玻片上混合 , 其中的红细胞即聚集成簇 , 这种现象称为_______。

参考答案:红细胞凝集45、心力贮备是指_______随机体代谢需要而增加的能力。

参考答案:心输出量46、肺活量指用力吸气后,再用力呼气,所能呼出的气体最大的量,正常成人男性约为_______,女性约为___参考答案:3.5L;2.5L47、机体的直接供能物质和重要的储能物质是。

参考答案:ATP48、血管内流动的血液对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即压强,称为。

参考答案:血压49、红细胞的主要功能是运输O2和。

参考答案:CO250、蠕动是指空腔器官平滑肌的_______,形成食物团块前面舒张后面收缩的一种向前推进性的波形运动。

参考答案:顺序性收缩51、液体镶嵌模型(fluid mosaic model) 是指一种有关膜的分子结构的假说 , 其基本内容是 : 膜的共的为基架 , 其中镶嵌着许多具有不同分子结构和参考答案:脂质双分子层52、单眼固定注视正前方一点时,该眼所能看到的空间范围被称为______参考答案:视野53、测定基础代谢率应注意哪些条件?参考答案:答:测定基础代谢率要求机体保持基础状态,也即人体在清晨,清醒而又非常安静、静卧、空腹(禁食12h后)及适宜温度(20-25C)时的状态。

清晨、空腹是为了排除食物的特殊动力作用:清醒、安静和静卧是为了排除睡眠、肌肉活动和精神活动因素的影54、何谓基础代谢率?测定其有何意义?参考答案:答:基础代谢率是指单位时间内的基础代谢。

即在基础状态下,单位时间内的能量代谢,通常将测定的基础代谢率的实际数值同正常数值比较,如相差士10%~15%之内,属于正常范定是临床诊断某些内分泌系统疾病的重要辅助方法。

55、小肠为什么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部位。

参考答案:答:小肠之所以是吸收的主要部位,主要决定于小肠的结构和功能特点:①在小肠内,塘、蛋白质它的吸收面积大。

因为小肠黏膜具有环形皱襞、绒毛和微绒毛,最终使小肠黏膜的吸收面积增加约绒毛内有毛细血管、毛细淋巴管(乳糜管)、平滑肌纤维及神经纤维网,在消化期间小肠绒毛的节有巨大的吸收面积外,食物在小肠内停留的时间较长(3-8小时),因而具有足够的吸收时间。

56、简述突触传递的过程和原理。

参考答案:答: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梢与其他神经元的胞体或突起相接触,并进行信息传递的部位成为突触。

末梢→突触前膜对Ca2+通透性增加→Ca2+进入突触小体,促使突触小炮向突触前膜移动,并与突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突触后膜对Na+、K+、Cl-等离子的通透性改变→突触后电位。

57、简述骨骼肌接头处兴奋传递的过程及其机制参考答案:答 : 神经冲动传到轴突末梢时 , 由于局部膜去极化的影响 , 引起电压门控Ca2 +通道开放 Ca2通道亚单位结合 , 通道开放,允许 Na + ,K + 跨膜流动 , 使终板膜去极化形成终板电位。

随之阈电位激活电压门控 Na + 通道而爆发动作电位。

58、简述正常心电图的波形及其生理意义。

参考答案:答:正常心电图的波形及其生理意义:(1)P波:是代表左右心房的去极化。

(2)QRS波群:代表左右心室去极化。

(3)T波:反映心室复极过程中的电位变化。

(4)PRIüJ期(或PQ间期):代表由窦房结产生的兴奋经心房、房室交界和房室束传到心室,并滞时,PR间期延长。

(5)QT间期:代表心室开始兴奋去极化到完全复极到静息状态的时间。

(6)STA:代表心室已全部处于去极化状态,各部分之间无电位差,曲线回到基线水平。

59、试述当无效腔显著增大时对呼吸运动的影响。

参考答案:答:当无效腔明显增大时,可反射性引起呼吸运动加强。

这主要是由于无效腔的增加,使肺泡通气高,造成动脉血降低、PC02升高,反射性引起呼吸运动加强。

P02降低和PC02升高都可引起呼吸激中枢化学感受器,进而引起延髓呼吸中枢兴奋,导致呼吸加深加快。

也可刺激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使呼吸运动加强。

PC02下降主要是通过刺激外周化学感受器,引起呼吸中枢兴奋。

精选文库60、简述确定神经递质的基本条件。

参考答案:答:一种化学物质被确认为神经递质须符合下列条件:①在突触前神经元内具有合成该递质的前体兴奋冲动到达时,该物质能释放人突触间隙;③该物质经突触间隙扩散并作用于突触后膜相应的受摄取等⑤用该物质的特异性受体激动剂或拮抗剂可加强或阻断其突触传递作用。

61、简述 ABO 血型的分型原则。

参考答案:答:ABO 血型是根据红细胞膜上是否存在的凝集原A与凝集原B的情况而将血液分为 4 型。

凡红B 型;A 与 B 两种凝集原都有的称为 AB 型 ; A与 B 这两种凝集原都没有的 , 则称为O 型。

—11。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