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小农经济的前世今生------小议中国小农经济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2013301040046 王权摘要:本文主要对小农经济的起源、发展与演变、现状做了整理介绍;并由此揭示影响小农经济发展的因素以及小农经济长期存在的原因;进而在此基础上总结了小农经济的特点与弊端与意义,最后指出了小农经济的改造对于目前中国发展的重要性。
关键词:小农经济起源发展演变特点弊端影响意义写在前面:鉴于本人水平有限,对于一些涉及到专业性的内容,即使做出努力也不能完全弄得清楚明白,故本文自然存在纰漏甚至错误之处,还望老师批评指正。
下面进入正文:(一)概述。
一.何为小农经济。
我们现在使用的“小农经济”的概念来自马克思。
马克思把小农经济规为历史上小生产的一种方式,即农业领域中的小生产。
小农经济和小生产是内涵基本一致的同一系列的概念,只是涵盖范围大小有所差别而已。
马克思明确指出:“这种小生产者包括手工业者,但主要是农民,因为总的说来,在资本主义以前的状态中,只要这种状态允许独立的单个小生产者存在,农民阶级必然是这种小生产者的大多数。
”(1)简单来说:小农经济以家庭为单位,以生产资料个体所有制为基础,完全或主要依靠劳动者自己的劳动,独立经营的小规模农业,以满足身消费为主的经济形式。
小农经济是自然经济的一种类型,也可以说是自耕农经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比如封建社会时期的社会经济情况就是小农经济占主导,现在偏远的农村,也都大量存在这种经济现象。
但小农经济并不完全等同于自然经济,小农经济强调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而自然经济主要与商品经济相对。
小农经济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背景下,而自然经济早在原始社会就产生了。
此外现代的小农经济的概念有所扩展,还包括了小型农场。
二.小农经济的起源及产生的原因。
中国小农经济起源于原始社会末期,在奴隶制和封建领主制社会中都曾存在过,但直到战国时期,它才脱离了农村公社的脐带、成为比较完整意义上的小农经济。
这也是封建地主制经济逐步形成的时期。
封建地主制下的小农经济包括自耕农经济和佃农经济,前者与地主经济长期并存,数量相当可观,后者则构成地主经济的重要基础。
无论佃农或自耕农,都有自己的独立经济,有着较多的人身自由和较大的经营自主权。
这种状况有利于实行精耕细作,并促进了精耕细作技术的发展。
各地广泛流传的农谚记录了农民的智慧和创造,而中国历史上卷帙浩繁的农书归根到底也是农民经验的总结。
不过,精耕细作最初的出现在地主制经济形成以前,因此,追根溯源,不是地主制下的小农经济体制导致精耕细作的产生,相反,是精耕细作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发展与地主制经济的形成。
(3)小农经济产生的原因可总结为两点:(1)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逐渐推广;(2)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三.小农经济的发展与演变。
中国封建社会是由在没有外族入侵的情况下,由奴隶社会逐步发展变化而来的。
中国奴隶社会实行的是土地国有制度,国家的全部土地都属于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有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诗经·小雅·北山》)。
春秋以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原有的土地制度受到破坏,新兴的封建势力在夺取政权后,相继实行变法改革,确立了土地私有制度,允许“民得买卖土地”。
从这时起,土地私有制度,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土地制度的主要形式。
土地私有制度的产生.一方面存在小土地私有制。
同时也必然导致土地兼并的现象,出现“富者田连阡陌。
贫者无立锥之地”的情况。
形成了大土地私有制的形式。
这些大土地所有者就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地主阶级,他们先是以隐户奴役制的形式,自唐以后又以租佃制的形式剥削在兼并中失去土地的个体农民。
因此,中国封建社会的农民一直是由占有少量土地和生产资料的自耕农和依附于地主阶级的佃农(其前身是隐户农民)两种人物构成的。
但不论是哪种农民,都是一家一户.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中国封建社会的土地私有制度,不管是小土地私有制形式还是大土地私有制形式,都不是纯粹的私有制形式,而是在国家最高所有权支配下的土地私有制度。
这既是因为中国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的传统影响,也是因为战国时期各国在变法中都是以国家名义确认土地私有制度。
因此,奴隶社会“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神圣原则在封建社会得以继承,并以新的形式与土地私有制度结合起来。
在中国封建社会,国家对土地的最高所有权,不仅表现在人们的思想观念中,如秦始皇在琅琊石刻上所作的宣告:“六合之内,皇帝之土,人迹所至,无不臣者”。
------(《史记·秦始皇本纪》),和自魏.晋、唐以国家名义推行的均田制;而且更主要地表现为历代国家最高统治者所拥有的对国家地籍册上的每一亩土地的最后处分权和户籍册上的每一个人口的直接课税权。
这种建立在国家最高所有权支配下的土地私有制度基础上的小农经济,一方面使个体农户具有较多的自由,即使是佃农也是如此。
他们除了受地主阶级的剥削外,人身并不受其支配;另一方面,他们又不得不受国家权力的支配,这与西欧封建社会领主制的庄园经济和农奴制有很大的不同。
这种在国家最高所有权支配下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经济结构的根本特征,也是全部封建的政治、文化等上层建筑赖以建立和长期存在的深厚而坚实的基础。
四.小农经济的现状与问题。
国在经历了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人民公社之后,80年代又进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改造。
现在农村普遍施行的是这种制度。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指农户以家庭为单位向集体组织承包土地等生产资料和生产任务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形式。
其基本特点是保留集体经济必要的统一经营的同时,集体将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承包给农户,承包户根据承包合同规定的权限,独立作出经营决策,并在完成国家和集体任务的前提下分享经营成果,一般做法是将土地等按人口或劳动力比例根据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分给农户经营。
承包户和集体经济组织签定承包合同。
具体形式有:(1)包干到户。
(2)包产到户。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的主要实现形式。
主要生产资料仍归集体所有;在分配方面仍实行按劳分配原则;在生产经营活动中,集体和家庭有分有合。
如今我们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并不是小农经济的延续,而是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采取的积极有效的措施。
一方面充分调动了农民群体的生产积极性,另一个方面也充分照顾了各个地区的发展不均衡。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根本上体现了农民与生产资料的直接结合的关系。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解放了我国农村的生产力,开创了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第二个黄金时代,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优越性。
但是进入21世纪以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的小户经营的局限性和破坏性已经越来越明显,包产到户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实际上已经越来越严重地阻碍和破坏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
发达国家20-30%的农业人口养活70-80%的城市人口,而我国则是80%的农业人口养活20%的城市人口。
尽管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以来,农民种田积极性得以发挥,但就经营方式来看,我们的农业实际上仍然是一种粗放的、落后的农业。
20世纪80年代初期,农村尚有大型联合收割机和一些大型拖拉机作为生产工具。
随着集体经济的解体,这些机械也不知去向。
而现在家家户户的小型农业机械实际上是造成了设备的重复投资,是对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
各自为营的田地耕作方式,在本来平整的土地间垒起了阡陌,在中国耕地本来人均占有量就少的情况下,无形中消耗了大量的耕地面积。
这都是小农经济带来的消极结果。
(二)探究。
五.影响小农经济发展的因素。
小农经济下,农民掌握生产资料和生产工具,具有较多自由,生产积极性提高。
历代统治者采取重农抑商政策,注意减轻农民负担,扶植小农经济,也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发展。
农民在自己有限的土地上,为了求得生存,必须努力提高耕作技术,尽可能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为我国农业的精耕细作做出了重要贡献。
然而,农民经营规模小,生产条件简陋,缺乏必要的积累和储备能力,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薄弱。
同时,封建王朝统治集团腐朽,封建剥削严重,在封建地主阶级的沉重压迫与剥削下,农民承担了沉重的徭役,小农经济十分脆弱,每遇灾荒瘟疫,多数农民家庭就会陷于贫困,失去土地或破产流亡。
这些严重阻碍了小农经济的总结来说,影响因素为:(1)小农经济规模小、条件简陋,缺乏必要的积累和储备能力,抗御天灾人祸的能力十分薄弱。
(2)由于小农经济规模小和条件简陋,加之封建剥削的沉重,农业始终维持着简单再生产,顽固地保持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
(3)封建政府统治的腐朽、剥削的沉重及社会的动荡。
六.小农经济长期存在的原因。
小农经济长期存在的原因可概括为以下三点。
第一,小农经济自身有优势。
小农经济的经济结构的自给性很强,有保守的封闭性和排他性,有很强的再生能力;第二,第二,国家政权的干预。
各封建王朝初期实行“休养生息”政策,限制土地的占有和兼并,重农抑商,限制商品经济的流通。
第三,第三,社会生产条件的限制。
绝大部分土地被地主阶级占有,农业生产工具落后,生产能力低下,生产规模小,不断的战乱为小农经济的再生创造了条件。
(三)总结。
七.小农经济的特点与弊端。
特点:1、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精耕细作2、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
3、生产主要满足自家的基本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4、规模小、水平低、分散性和抵御天灾人祸的脆弱性弱点:1、分散性:一家一户的个体小生产2、封闭性: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相互之间缺少交往和合作。
3、脆弱性:易受天灾、苛政、土地兼并的影响,特别是王朝政策的影响。
意义`:1.政治:分散的小农经济,要求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集权,维护社会的安定和国家统一,以保证小农经济的展。
保护小农经济是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重要原因。
2.政策:实行“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的根源在于小农经济。
小农经济的脆弱性,要求统治阶级抑制商业,防止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特点,是统治阶级能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根源。
3.科技:小农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与之相关的科技发展。
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多集中在与农业生产相关的领域,如农学、天文历法、数学、医学等。
小农经济也使中国科技具有实用性、实践性的特点,同时小农经济发展的缓慢性也决定了古代科技无法实现根本性突破,从而发展为近代科技。
4.文学:很多文学作品反映了小农经济条件下人们的理想和憧憬,如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就反映了当时人们希望摆脱统治者的残暴统治,渴望世外桃源的理想和追求。
5.民族心理:小农经济下的中国农民既有忠厚老实、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也有眼界狭隘、思想保守的不足。
6.家庭伦理上:小农经济条件下,从事农业生产的主要是男子,这是“重男轻女”思想的重要原因;同时也使人们注重孝道、重视邻里和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