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环境生态学经典课件——第五章 生态破坏与恢复
环境生态学经典课件——第五章 生态破坏与恢复
◦ 生态系统的动态研究
长期的生态系统定位研究; 生态建模与实验研究的结合;
◦ 大范围生态与环境检测
长期的定位观测; 新技术的采用与改进(遥感、GIS等)。
引起全球变化的主要原因
◦ 人口的增长; ◦ 人类对大自然的盲目开发和破坏;
减缓的途径
◦ 减缓气候变化 ◦ 加强生态系统管理 ◦ 建立减缓的机制
直接结果 间接结果
直接结果—海平面上升
◦ 气候变暖的直接结果是世界各地冰川的溶化(后退),引起海 平面的上升。在过去100年中海平面升高了10-20cm,海平 面升高的后果是严重的,将直接威胁世界沿海城市及30多个岛 屿的生存和发展。联合国的专家小组认为:当2050年全球海 平面升高30-50cm时,世界各地约1亿人口受到海等水灾的 影响;美国环保专家预测,再过50-70年,东京、大阪、曼 谷、威尼斯、圣彼得堡、阿姆斯特丹以及中国等一些沿海城市 会被完全和局部淹没。 ◦ 2003年7月新快报报道:因全球气候变暖,广东沿海的海平面 正以每年1cm的速度升高,至2030年,将升高30cm,可淹没 1154平方公里,数以百万计的人口需要迁移,直接经济损失 高达1332亿元;若升高1m,淹没面积将达6520平方公里。 对三角洲威胁最大的是广州市、佛山市和斗门县
◦ 黄土高原,三江源等。
草原转化为农田,人工设施等;
◦ 草原的退化。
湖泊转化为农田,人工设施等。
◦ 湖泊面积已经大幅度缩减。
森林砍伐后,CO2的吸收量降低,焚烧和分解又释放 出大量的CO2;
◦ 温室效应
直接改变陆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影响生物地球 化学循环;
◦ 古文明的衰落
影响区域范围内的能量和水分收入,并进一步影响气 候特征;
宏观功能包括为人类提供食物和各种必需品,以及人 类的生境; 功能的变化不易觉察,但非常重要;
◦ SARS病毒及许多疾病的变异。 ◦ 研究指出:80%的癌症是环境因素造成的。 ◦ 中国人的健康状况
主要有三个
◦ 微观层次上的生理学研究
如二氧化碳浓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植物、动物、微生物及多种环境要素的相互影响等。
100m; ◦ 生物的生境是由气候和其他环境因素综合决定的,并长期演化形成的, 气候的迁移将造成生物与生境关系的损害; ◦ 气候的变化将使生物群落在地理空间上重新分布(再分布)。
生物群落的迁移不是简单的空间上的平移,而是依据 其生态位在生长发育和繁殖上进行调节和适应,造成 各种群在其大小和作用上发生重组;
重组将使新环境下竞争力弱的物种淘汰,降低生物的 多样性; 新环境也可能导致新物种的产生; 环境变化的速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宏观结构的变化比较容易识别; 微观结构的变化影响深远;
◦ 温度升高使荒漠化地区的生态环境更加恶劣; ◦ 次生荒漠区的荒漠化进程加快; ◦ 主要建种群和次要建种群的更替。
全球变化 生物多样性保护 可持续发展
◦ 概述 ◦ 全球变化的生态后果 ◦ 减缓全球变化的途径
人类的生态环境 全球的环境问题 温室气体引起的全球变暖 土地利用和覆盖的变化 生态系统及生物多样性变化
圈带构造 生态系统的反馈和调节功能
地球是圆形的,人们习惯于用圈带来描述人类的生态环境 大气圈 (Atmosphere) 总厚度>1000km,成为生物环境的仅16km(对流层内); 水 圈 (Hydrosphere) 包括71%的海洋,内陆淡水水域,地下水等; 岩石圈 (Lithosphere) 指40—50km厚的地壳; 上述三个圈带相互作用的结果,又产生了: 土 圈 (Pedosphere) 以岩石圈的风化层为母质,含有矿物质、水、有机质、生物 和微生物; 生物圈 (Biosphere) 生活在上述四种圈带界面上的生物。
◦ 亚马逊河流域的部分地区的严重干旱
生态系统的变化
◦ 主要是陆地生态系统的变化
结构的变化。表现在
种群构成 群落结构 景观格局
功能的变化。表现在
初级生产力 生理生态过程
生物多样性变化
◦ 生物多样性是衡量生态系统生命力和持续性的重要指标; ◦ 生物灭绝的速度急速加剧; ◦ 生物多样性变化受到气候变化的重要影响。
技术
◦ 技术是一柄双棱剑
管理
◦ 主要是政府的管理
法律
◦ 包括各国的法律与国际协约
教育
◦ 提高环境意识
生物多样性概念 生物多样性的格局 生物多样性的测度 濒危生物的评估与分级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生物多样性(biodiversity)
◦ 生命有机体及其赖以生存的生态综合体(variety)的多样化和 变异性(variability); ◦ 地球上所有的生物(植物、动物、微生物)及其构成的综合体。
CO2在源和库的年平均值见表5-1。 CO2对气候变暖的不确定性。
1958年4月到1991年6月大 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曲线。 夏天,北半球(大部分陆地 在北半球)的植物吸收了大 量二氧化碳,曲线下降;冬 天落叶,曲线再次上扬。
由于化石燃料的燃烧及毁坏 森林的行为,曲线总的趋势 稳定升高。
孤立看,将地球上的碳氢化合物燃料全部消耗,并假定其产生的 CO250%进入大气,则空气的平均气温将升高1-2℃。 但其他因素也影响大气的性质。如 1920-1940 : 气温升高了0.4℃ 1940后燃料增加:气温反而下降(十几个火山尘埃吸收了能量)
实际上,70%的海洋面积是地球的一个大空调。
海水温度升高,CO2逸出量大,将加速气温升高。 气温升高,将导致海水蒸发量大,大气中水汽含量高,云量增加,阻 碍太阳辐射,提高地球反射率,将导致气温下降。
有学者认为这是一个反机制,所谓不确定性,取决于反机制的 存在。
近100年北半球的气温变化见图5-2; 气象资料表明,1860年以来,全球地表年平均气温升 高了0.3-0.6℃; 根据跨政府气候变化委员会预测,从1990到2100年, 全球陆面气温将增加2℃; 运用气候模式进行的预测,气候变暖的趋势见图5-3。
◦ 大气中对长波辐射有屏蔽作用的气体。包括CO2、CH4、N2O 以及CFC(碳氟氯烷)和水蒸气等。 ◦ CO2的作用占50%以上。 ◦ CO2不仅能进行光合作用,维持地球的初级生产,也能吸收太阳的短
波辐射和地球的长波红外辐射,维持着太阳入射能量和地球的逸散能 量之间的平衡。从而使地球的平均气温保持不变。
遗传多样性
◦ 世界上的生物大约存在109种不同的基因; ◦ 控制生命基础的基因在物种之间差别不大,少量特殊的基因控 制着物种的差异。
概念
◦ 生物类型及种类的多样性; ◦ 代表物种演化的进程,是进化机制的主要产物。
物种多样性
◦ 地球上的物种估计有500万种,也有估计为2500万种或5000 万种,已被描述的有170万种; ◦ 还有科学家指出:现存物种与已灭绝的物种之比达1:10000。 ◦ 中国的物种多样性居世界第八位,北半球第一; ◦ 世界上90%的食物来源于20个物种,75%的粮食来源于7个物种。
控制温室气体和大气颗粒物的排放
◦ 控制化石能源的消耗;
提高化石能的能效 开发绿色能源:太阳能,风能,水能,地热,核能(特别是核聚变 能);
◦ 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生产力
植树造林
提高认识
◦ 人是整个自然环境的一部分;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适应并管理环境
◦ 人和自然关系的和谐与整体的持续性; ◦ 将生态管理的概念应用到人类活动的各个方面。
CO2在大气中的浓度(ppm)
干洁空气 1880 315 284 330 预计2050年达415—480 ppm
80年代 379
2000年
CO2在浓度的月变化(见图5-1) 与工业革命前比较
◦ CO2、CH4、N2O分别增长了30%、145%和15%, ◦ 氟氯烷的体积分数从50年代到90年代中期迅速增加到2.68×10-10。
概念
◦ 生态系统多样性(ecosystem diversity)
生态系统中生境类型、生物群落和生态过程的丰富度;
◦ 景观多样性(landscape diversity)
与环境和植被具有动态联系的景观缀块的空间分布特征的多样性。
生态系统多样性
生态后果的评价是极其困难的;
◦ ◦ ◦ ◦ 生态系统的短期波动和长期变异难以区分; 不同生物种对变化的反应有时截然不同; 不同地区的生态系统对于同一种环境变化也有不同的反应; 气候和气候变化本身具有时空分布的异质性。 生产力、呼吸和分解 生物群落的空间分布 物种组成和生物多样性 生态系统的结构 生态系统的功能 其他研究领域
生物多样性的内容包括三个层次(图5-5) ◦ 遗传多样性 ◦ 物种多样性 ◦ 生态系统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研究的进展
概念
◦ 所有生物个体中所包含的遗传物质和遗传信息。 ◦ 物种和物种之间基因的多样性,包括分子,细胞和个体三个水 平上的遗传变异度,因而成为生命进化和物种分化的基础。 ◦ 一个物种的遗传基因愈丰富,它对所生存的环境的适应能力愈 大,进化潜力也愈大。
当今世界主要有三大(或五大)问题
◦ 人口,资源与环境(粮食、能源)
全球环境问题有八个
◦ ◦ ◦ ◦ ◦ ◦ ◦ ◦ 温室气体引起的全球气候变化 臭氧层的破坏 酸雨 土地荒漠化 热带雨林减少 生物多样性减少 有害废物的越境转移 海洋污染
全球变化的研究
◦ 以气候变化为研究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