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环境生态学整合解析

环境生态学整合解析

三、尾矿废弃地
恢复技术:
(1)植被的自然恢复
改良土壤基质成分、改善水分特征
(2)基质改良
化学肥料、有机改良物、表土转换、淋溶改良基质
(3)生物改良
先锋植物引种、积累有机质改良土壤
(1)土壤沙化和土地沙漠化 什么叫土地沙漠化?
土壤沙化与土地沙漠化形成的原因?
土地沙漠化:是指非沙漠地区出现的以风沙活动、沙丘起伏为 主要标志的沙漠景观的环境退化过程。
区别:①通过时间推移,进行自我修复;②通过合理的工程方法和植物重建进行 自我恢复
(2)生态学理论:限制性因子理论、热力学定律、种群密度制约及分布格局原理 等八个理论。
3.生态修复的原则
1)地域性原则 由于不同的区域有着不同的生态环境背景;如:气候条件、地貌和水文条件 2)态学与系统学原则 主要是遵循生态演替、食物链(网)、生态位等原理。 3)最小风险原则和效益最大原则 三方面的影响:突变性(环境要素) 局限性(生态过程) 风险性(生态系统修复)
6.4.1 生态修复与重建的理论基础和过程方法
1. 生态修复的概念 2. 生态修复的理论基础 3.生态修复的原则 4.生态修复的判定准则 5.生态修复与重建的过程 6.生态修复与重建的方法
生态修复 概念:应用生态系统自组织和自调节能力对环境或生态完整性进行修复,最
终恢复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生态修复概念包括生态恢复、重建和改建。
封沙育草

植物治沙
封沙造林

营造防沙林带


建立农林草复合经济模式

化学固沙
的 生
覆盖沙面
态 修
工程防沙
草方格沙障

高立式沙障



细节和藻类等孢子植物固沙水不良、过水多、过度耕垦 3.潜育化和次生潜育化水稻土的障碍因素 还原性有害物质较多、土性冷、养分转化慢。 4.土壤潜育化的生态修复
实质:在人为的干预下,利用生态系统的自组织和自调节能力来
恢复、重建或改建受损生态系统。
区别:“恢复"指原貌和原先功能的再现;”重建“指不可能或不需要 再现原貌的情况下重建营造一个不完全雷同与过去的甚至是全新的生态 系统
月湖生态修复示范工程”基地的人 工浮岛
2.生态系统的理论基础
(1)自我设计①与设计理论②—— 生态修复的基本理论
(2)受损森林生态系统的修复方法 A、物种框架法 B、最大多样性法 C、其他常用的修复方法
2、草地破坏的生态修复 (1)草地生态系统受损原因及特点 原因:春季干旱,夏季少雨,冬季严寒,自然灾害频繁, 过度放牧、垦殖和污染 特点:土壤质地变粗,通气性变弱,持水量下降,微生物 多样性降低等等。
(2)受损草地生态系统的修复技术 草地的生态修复应遵循五个原则: ① 关键因子原则 ② 节水原则 ③ 本地种原则 ④ 环境无害原则
土壤沙化与土地沙漠化的形成,主要是由于植被破坏,或草地过度放牧, 或开退为农田,土壤中水分状况变为缺水,土壤粒子分散缺乏凝聚,被 风吹蚀,细颗粒含量逐步降低。而在风力过后或减弱的地段,风沙颗粒 逐渐堆积于土壤表层而使土壤沙化。
土壤沙化的成因及其危害
自然因素
人为活动因素(主要因素)
原因在于:1.人类经济的发展使水资源进一步萎缩,绿洲的开 发、水库的修建使干旱地区断尾河进一步缩短、湖泊萎缩,加 剧了土壤的干旱化,促进了土壤的可风蚀性 2.农垦和过度的放牧,使干旱、半干旱地区植被覆盖率大大降 低。 土壤沙化对经济建设和生态环境危害极大。首先,土壤沙化使 大面积土壤失去农、牧生产能力,使有限的土壤资源面临更为 严重的挑战。其次,使大气环境恶化。
开沟排水、消除渍害;多种经营,综合利用;稻田起垄栽 培,鱼萍稻与一田;合理施肥;开发耐渍水稻品种。
6.4.2 植被破坏的生态修复与重建
1、森林破坏的生态修复 2、草地破坏的生态修复 3、水生植被破坏的生态修复 4、采矿废弃地植被破坏的生态修复
1、森林破坏的生态修复
(1)森林生态系统受损的原因及特点 A、原因:人为活动
自然:病虫害、干旱、洪涝、风灾和地震 B、特点:生产力降低,生物多样性减少,调节气候、涵 养水分、保育土壤、储藏营养元素
4.生态修复的判定准则
➢可持续性(可自然更新) ➢不可入侵性(像自然群落一样能抵制入侵生产力) ➢生产力(与自然群落一样高) ➢营养保持力 ➢具有生物间的相互作用
5.生态修复与重建的过程
➢诊断 ➢制定修复方案 ➢实施修复 ➢维护与稳定
6.生态恢复与重建的方法
✓物理法 ✓化学法 ✓生物法 ✓综合法
方法: A、改进现存草地,实施围栏养护或轮牧 B、重建人工草地 C、实施合理的畜牧育肥生产方式
自然修复
消除胁迫压力 促进自然恢复
水生植被修复
改变水体环境条件为 基础
人工重建水 生植被
重新设计和建设全新的稳 定生存的水生植被
4.采矿废弃地植被破坏的生态恢复
类型:
一、废土废石堆废弃地
二、开采坑废弃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