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
实证材料: 美国次贷危机下的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
• 一、次贷危机中美国金融创新及其存在的 问题:
• 1、多层次的住房抵押贷款产品创新 • 在激烈的竞争压力和经济利益的驱动下,美国房贷 发放机构创造性地向资信条件较差的次级借款人 提供了贷款,而且随着房市的扩张与膨胀,次贷发 放机构的风险意识不断下降,并创造了形式多样的 次贷产品.如仅付利息抵押贷款,“负摊销”抵押贷 款,选择性可调整利率抵押贷款和“零首付”贷款 等。
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 金融业在创新中发展 了解
1.2
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
掌握
第一节 金融业在创新中发展
• 一、金融创新的含义 • (一)创新的含义 • 1912年,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在 其名著《经济发展理论》中首次提出了创新的 概念,即把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 生产体系,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以获取潜在 的利润,主要包括新产品的开发,新生产技术的 采用,新市场的开拓以及新的管理方法或组织 形式的推进.
• 4、现代金融衍生工具的创新大多归因于失败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引进的各种衍生工具大多中途 夭折,原因有: • (1)市场规范化建设严重不足,缺少必要的法律、法 规。 • (2)衍生市场投机性过高。 • (二)中国金融创新存在的问题 • 1、产权不清晰—— • 思考:“为了谁、花谁的钱”的问题 • (1)为了国家花自己的钱——市场经济不成立 • (2)为了自己花国家的钱——贪官安徽古井高管集体贪污案 • (3)为了国家花国家的钱——积极性不高 • (4)为了自己花自己的钱——投资者会谨慎
• 美籍奥国经济学家,当代资产阶级经济学代表人 物之一。(1883~1950) • 出生于奥匈帝国摩拉维亚省(今捷克境内)特里 希镇的一个织布厂主家庭。1901-1906在维也纳 大学攻读法学和社会学,1910年成为格拉茨大学 经济学教授。1912年出版成名作《经济发展理 论》。1913~1914年,受聘为美国哥伦比亚大学 客座教授,并被该校授以荣誉博士学位。1932年 迁居美国,任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直到逝世。
第二节 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
• 一、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的辨证关系(P50-54) • (一)金融管制刺激了金融创新的产生 • 1、“Q项条例”,“M项条例”——NOW帐户、CDS、 ATS、MMDA • 2、欧洲美元的产生 • (二)金融创新对传统金融监管提出了挑战(p51) • 1、金融创新使货币政策失灵 • (1)货币的定义与计量复杂化
上航 截至2008年12月31日航油套期保值合 约的公允价值损失约为人民币1.7亿元
• 2009年3月审计署已经进驻包括东方航空、中国远 洋在内的31家具有境外期货套保资格的大型央企, 全力调查海外套保情况。 • 国资委宣布向东方航空注入资金70亿元,以缓解 其现金流短缺的燃眉之急 • 国务院国资委3月24日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央 企业金融衍生业务监管的通知》,要求中央企业 严管旗下的金融衍生业务,不得从事投机交易, 同时将追究处理违规从事相关业务造成损失的责 任人。 • 2009年国资委将会同证监会等部门一起,对投资 规模大、风险高的中央企业进行重点跟踪。
• (二)金融创新含义 • 1、狭义:(P37)是指二、三十年来的微 观金融主体的金融创新,特别是20世纪70 年代西方发达国家在放松金融管制之后引 发的一系列金融业务创新。 • 2、广义:不仅包括微观意义上的金融创新, 还包括宏观意义上的金融创新,如金融市 场、金融制度、金融调节方式的创新。
• • • • • •
• (二)金融创新的内容 • 1、逃避金融管制型的金融创新 • 20世纪60年代,美国联邦储备法“Q项条 例”——规定银行储蓄和定期存款利率的最高 界限,而这一界限往往低于西欧各国的美元存 款利率; • “M项条例”——规定商业银行要向联邦储备 体系缴纳很高的存款准备金是不付利息的,为 了生存和发展,存款性金融机构开始进行创新。
•
中信泰富 签订澳元期权合同巨亏150亿美元 深南电 与高盛下属全资子公司杰润签订对 赌石油期权巨亏 中国远洋 远期运费协议(FFA)截至12月12日 浮亏与收益相抵后亏损39.5亿元人民币 国航 截至2008年12月31日燃油套期保值合 约公允价值损失68亿元人民币
东航 截至2008年12月31日航油套期保值合 约公允价值损失约为人民币62亿元
• 二、次贷危机后的金融监管变化趋势 •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这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 暴露了美国采用的多头功能性监管模式存在着监 管缺位以及监管重叠等缺陷。美国监管当局不得 不对其监管理念以及监管模式做出反思。以此次 危机为契机,美国财政部部长保尔森在2008年3月 31日宣布了《现代金融监管架构改革蓝图》(以 下简称改革蓝图)。 • 2009年6月17日中午,美国政府正式公布了自1929 年“大萧条”以来最彻底的全面金融监管改革方 案,称之为美国金融监管体系改革的“白皮书”。
• 2、逃避风险型的金融创新 • 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英美等国的通货膨 胀率都在两位数以上,如美国1979年CPI指数上 涨11.3%,1980年为13.5%,1981年为10.3%, 为了逃避风险,金融机构进行了三类创新。 • (1)浮动利率金融工具:浮动利率存、贷款, 浮动利率债券、浮动利率票据等,调整利率避免 损失。 • (2)金融期货,金融期权,远期利率协议将利 率、汇率或证券价格锁定在某一水平。 • (3)互换交易——利率互换、货币互换,进行 互换交易来规避利率或汇率风险。
• 4、迎合理财需要型的金融创新 二战以来,西方发达国家的生产资本不断集中, 促进了银行资本也趋向集中和垄断,市场竞争日趋激 烈,商业银行必然要主动进行金融工具创新,满足人 们的投资意愿,以期在竞争中取胜: • (1)MMMF:货币市场共同基金,成立于20世纪70年 代,以股份的方式吸收资金,再将汇集的资金投资。 • (2)CMA:现金管理帐户,是指客户开设了此帐户并 存入一定数额的资金后,这笔资金立即成为货币市场 共同基金帐户的资金——投资 • ①可以签发支票 • ②可以用帐户里面的钱买卖股票 • ③可以日常支付(信用卡)
二、金融创新的种类和内容 (一)金融创新的种类 1、传统业务的创新 现代银行业的发展,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 2、支付和清算方式创新 传统的银行支付和清算系统采用非现金结算 方式,即支票、转帐结算、信用卡等工具。 创新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传统支付和清算 系统的改良;二是建立以电子计算机网络运 行的支付和机构由“专业化”向“综合化”转化,使各类 金融机构突破原有的业务分工,在较大范围内开始 综合经营,实行多种金融业务的业务交叉因而出现 了大批新的金融机构。
• 4、金融工具创新
• 20世纪70年代,世界性的通货膨胀导致利率、汇率 更加剧烈的波动,整个金融市场以不确定性为其主 要特征,金融风险不断加大,在人们要求避免和分 散风险的呼声中,金融市场和金融工具开始创新。 • ——金融期货市场、期权市场、互换市场…… • ——金融期货、金融期权、金融互换……
• 2、资产证券化和抵押债务权益创新 为了解决债权流动性问题,美国房地产金 融机构通过与投资银行的合作,将持有的 次贷债权从资产负债表中剥离,以此为基 础资产发行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 MBS,ABS,它们又被重新拆分组合,经SPV 组成更新的形式-抵押债务权益CDO。 2008年9月末,MBS、ABS余额已经分别达到 8.92万亿美元和2.80万亿美元,在美国整 个债券市场中的占比分别达到26.9%和 8.4%。
• 全部改革分为三步: • 短期改革的目标主要是为了加强监管合作,并解 决当前美国住房抵押市场的监管缺失问题。 • 中期改革的目标是解决美国金融监管中的监管重 叠问题,提高监管的有效性。 • 长期改革的目标是建立最优的监管体系,提高美 国金融业的竞争能力。 • 从这份改革的内容中我们可以看到,它并不是单 单针对这次金融危机而出台的改革计划,而是为 了改变过去美国监管体系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而 进行的改革,目的是增强美国金融业的竞争力, 使其在激烈的国际金融竞争中保持领先地位。
• (1)NOW帐户——储蓄存款,可以支付利息,但它 可以签发支票,具有结算功能。 • (2)ATS(自动转帐服务)——一种支票帐户和储 蓄帐户结合的综合帐户,当支票存款余额超过某一 额度时,可自动转入储蓄存款帐户赚取利息。 • (3)CDS(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面值大、对 企业服务,可以转让(兑现)。 • (4)MMC(货币市场存单)——按货币市场利率付 给利息的定期存款,最低面额为1万元。 • (5)MMDA(货币市场存款帐户)——利率按货币 市场利率调整,最低存入额:1000美元。
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
• 一、目标 • 通过本章的学习,同学们可以了解金融创新的概 念、内涵,金融创新的种类以及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 的辩证关系. • 二、重点 • 中国金融创新存在的问题以及金融创新与金融监 管的关系. • 三、难点 • 从美国次贷危机来理解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的关系
本章知识点设置
1 1.1
• (2)货币需求函数的不稳定 • 电子货币的出现,减少了狭义货币的需求,随 着流通性很强的创新产品的大额存单、货币市 场互助基金等被纳入广义货币,它们有可能把 非货币资产吸引过来,从而又有增加广义货币 需求的另一面。 • (3)部分地削弱了中央银行控制货币供给的能 力。 • 2、金融创新使金融机构所面临的风险加大 • 3、金融创新加大了金融管理的难度 • (三)金融创新促使金融监管发展(P53)
• 2、信用环境恶化
• 为什么在中国金融业的资产证券化进程迟迟 不能取得进展?信用环境差是关键制约点。
• 3、可计算性差
• 一个尽可能充分利益投资机会与闲余资金的 金融体系,必须是尽量“可计算的” • (案例6: 2008年央企投资金融衍生品巨亏事 件)
2008年央企参与海外套保的血泪史
• 2009年1月17日,中国国航公布了截止到2008年12 月31日的衍生品交易亏损情况,“燃油套期保值 合约公允价值损失扩大到68亿元人民币(未经审 计)”,12月当期的实际赔付约为5280万美元。 • 1月20日,上海航空发布公告,公司航油套期 保值合约于2008年12月31日的公允价值损失约为 人民币1.7亿元。 • 这样,加上东方航空早些时候公布的衍生品 亏损62亿元,陷入衍生品交易泥潭的航空企业已 经集体亏损131.7亿元人民币,这已经远远超过了 国资委向航空企业注入的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