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七上古诗赏析

七上古诗赏析

七上课外古诗词赏析题一《龟虽寿》1、开头以神龟、螣蛇为喻,目的是什么?说明生命终会消亡的自然规律2、作者慷慨高歌“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意在表达怎样的情怀?对伟大理想的追求永不停止的豪迈情怀3、诗的结尾四句是(议论)的表达方式,旨在告诉人们什么道理?旨在告诉人们:寿命的长短不完全听从自然规律的摆布,一个人如果保养得法,也可以延年益寿。

从而推迟“暮年”的到来,去实现自己远大的理想和抱负。

4、二《过故人庄》1、“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是名句,试描绘画面。

选一角度(如表达手法、语言运用)赏析。

画面:绿树把村子轻轻地环绕起来,青山在村周四周远远地横斜。

赏析:(1)两句诗近景远景结合,写出了山村优美的田园风光,表现了诗人对农家生活环境的喜爱之情。

(2)两句诗运用对仗的手法,“绿树”对“青山”,“村边”对“郭外”,词性相同,相互对应,十分工整。

(3)两句诗用词造句十分逼真,诗中有画。

如“合”字表现了绿树环抱相拥的情态,突出了村边绿树的繁茂。

(或“斜”字形象描画出村外青山又近及远伸向远方的景象,画面感强)2、“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流露出诗人怎样思想感情?流露出诗人对这个村庄和故人的依恋之情(或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三《题破山寺后禅院》1、品读全诗,展开联想和想象,描绘颔联所展现的画面。

一条曲折的小路通向幽静的远方,那里是被花木浓荫覆盖的禅房。

2、 "万籁此都寂"与"但闻钟磬音"是否矛盾,为什么?不矛盾。

万物之音响全部消寂,而反有禅院的钟磬之音,袅袅不绝,似乎永恒地吟唱,它使这寂静的禅院更为空寂,使这肃穆地世界更为庄严,使一刹那成为了永恒。

(主要围绕反衬或以声衬静的写法来回答)3、作者着力描写了后禅院景物的幽静,表现了诗人怎样的襟怀?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的隐逸(淡泊)情怀。

四《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1.从修辞角度,赏析“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作者以新奇的想象,用拟人的手法,寄情于景,以月作使者,把无情月变成知心人,穿越时空追随友人,表达了对友人遭贬的无限同情和关切以及担忧之情。

2.诗歌寄情于景、情景交融的两句是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这两句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暮春花尽、子规啼血,兼之路途迢迢,前两句表达了诗人对友人遭贬谪的悲痛、无奈、伤感。

3.诗人在“杨花落尽子规啼”一句里写了哪些景物?渲染了怎样的气氛?杨花和子规鸟。

渲染了无限悲凉感伤的气氛。

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诗歌首句写景,次句叙事,后两句抒情。

B.首句写景兼点时令,突出了杨花的美丽和子规啼叫的悦耳,使人赏心悦目。

C.“过五溪”说明诗人旅途之艰难,也包含了诗人对友人的牵挂和痛惜之情。

D.诗中将无知无情的明月当成善解人意的人,寄托了诗人对友人的怀念和同情。

E.诗歌想像奇特,体现了李白诗的浪漫主义风格。

4.在本诗中,李白为什么要以“明月”入诗?“明月”除了有普天同照、能够把心儿带给朋友外,更能表现友谊的纯洁,表明王昌龄人格的高洁。

5.古人在诗词中描写情境用来营造气氛的鸟儿很多,为什么李白独选“子规啼”来入诗呢?•子归鸟叫声凄凉,有“不如归去”之意,古人用来作为悲情之鸟,李白用“子规啼”表示对朋友悲惨命运的忧虑,对朋友的挽留不舍之情。

•6诗中“杨花”的作用是什么?•点明时令;渲染离别气氛。

•五《夜雨寄北》1、第二句除写漂泊异乡时感知到的秋夜雨景之外,还暗示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暗示了诗人的羁旅之愁和不得归之苦,以及独听“巴山夜雨”而无人共语的郁闷、孤寂。

2、三、四句明明写今日离情,却设想未来相逢,相逢之日再诉今日离情。

诗人为何要这样写?这样就以未来的乐,反衬出今夜的苦,而今夜的苦又成了未来剪烛夜话的材料,增添了重聚时的欢乐。

曲折深婉,含蓄隽永,余味无穷。

3“巴山夜雨涨秋池”一句中”涨“字有何妙处?”涨”字既是写秋池,又写出了愁思深重。

“涨秋池”,岂止时滂沱的秋雨和上涨的池水?分明是作者在不眠之夜对妻子的无限思念的感情波涛。

六《泊秦淮》1、品读全诗,展开联想和想象描写“烟笼寒水月笼沙”这句诗所展现的画面,并说说这句的修辞手法,这一画面具有怎样的特点?轻轻的雾霭和淡淡的月光,笼罩着寒意可感的河水,笼罩着两岸沉寂的沙滩,煞是空冷愁寂。

运用互文,具有朦胧、冷寂的特点(或迷茫、悲凉的特点)。

2.“烟笼寒水月笼沙”中两个“笼”用的极妙,请谈一谈它的妙处。

笼:笼罩。

即烟雾、月色笼罩着水和沙。

用两个“笼”字巧妙再现了一幅朦胧、冷寂的水乡月夜图。

奠定了全诗感伤、忧愁的基调。

2.“后庭花”是指《玉树后庭花》,为南朝陈后主所做,此曲历来被视为亡国之音。

诗歌后两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借用典故,以陈后主的荒淫亡国讽喻晚唐朝统治者,含蓄委婉地批评了不顾国事艰难,只顾自己享乐的上层人物,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感。

七《浣溪沙》1、这首词中最为人称道,又最能确切地表达词人浓重而深沉的伤春怀人之情的句子是:“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2、请简要分析“小园香径独徘徊”句中“独”字的含义。

这“独”字表现了词人孤寂、失意的情怀,是他因怀念友人而抑郁伤感心情的表现。

3、这首词中多处用到对比的写法,请找出其中的一个例子,并简要说说这样写的好处例子:“新”与“旧”的对比;或“去”与“来”的对比。

好处:“新”是唱新词,“旧”是饮酒唱词时的环境――旧亭台,新词旧景对比,抒发了今是昨非的怅惘情思。

(或:“去”是落花去,“来”是燕归来,来去对比,增加了对时光逝去的惋惜之情。

)4、“去年天气旧亭台”的意思是天气亭台都与去年一样,暗含着物是人非,时光不再的悲叹。

八《过松源晨炊漆公店》1、“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

”一句哲理深刻,试分析其中所蕴含的哲理。

含蓄地说明了生活中许多看似容易的事,其实做起来并不容易的道理。

或:启迪人们面对困难应有足够的认识和准备。

2、试分析“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

”一句中“拦”字的妙处。

“拦”字形象地写出了山的动态感。

或:用形象的比喻,把山比作生活中的困难,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2.诗歌用词精妙,拟人手法运用巧妙,试举一例赏析。

“空”字突出表现了“行人”被“赚”后的失落神态。

“放”、“拦”等拟人,赋予“万山”人的思想、人的性格,使万山活了起来。

九《如梦令》1.描述“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所展现的图景。

暮色苍茫的天空里,突然出现一群雪白的鸥鹭,与湖面碧绿的莲叶交相辉映;宁静的湖面上空,突然奏响人声、鸟声和水声的交响乐章。

2.这首词好似一幅图画,娓娓道来,其中流露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女词人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十《观书有感》1.全诗以方塘为喻,形象地表达了作者的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

(第二空只要扣住“读书”二字即可)2.上联写景怎样具体描绘方塘的清澈明净?诗人用方塘的感性形象比喻什么?将方塘喻为明镜,用天光云影在水中的倒影表现塘水的清澈。

诗人以清澈的塘水为喻,生动地描写了读书达到的心领神会的高超境界。

3 结合自己的读书体验,谈谈你对“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两句诗的理解。

只有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

(或从以下三个角度来回答:A“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识。

因此人们常常用来比喻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

”B.人们也用这两句诗赞美一个人的学问或艺术的成就,自有其深厚的渊源。

C.我们也可以从这首诗中得到启发,只有思想永远活跃,以开明宽阔的胸襟,接受种种不同的思想、鲜活的知识,广泛包容,方能才思不断。

)4.请赏析“一鉴开”的修辞手法及作用?前两句诗刻画了方塘什么特点?比喻。

把方塘比作镜子,生动形象写出方塘明亮、平静的特点。

5.“清”字有什么含义?“清”是全诗诗眼,既指塘水清澈,也隐喻学识广博、品德高尚。

6.标题是“观书有感”,而诗歌内容却没有一字言“书”。

你怎么理解?作者借方塘清澈皆因活水源源注入这一自然常景,比喻读书学习需要兼收并蓄、不断积累方能德才兼备。

十一、《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澹澹”是形容水波动荡的样子,“竦峙”是写山岛巍然屹立的形象。

“丛生”、“丰茂”给人以生机蓬勃的感受。

2、“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的意思是(B)A 日月星辰好像在沧海中运行。

B 日月星辰好像从沧海中升起。

C日月星辰好像从沧海中升起,最后又落入沧海。

3、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观”字统领全篇的写景。

写景的十句中,前六句是实写,后四句是虚写,其中总写沧海全景的诗句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分写部分,先写岛上的树木百草,次写海面上的秋风洪波,最后写天空中日月星辰。

诗中将“大海”称为“沧海”,是因为海水呈青苍色。

4、该诗的主旨是通过勾画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观景色,抒发诗人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十二、《次北固山下》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失,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对这首诗语句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 )A 题目中的“次”本是“停驻”之意,这里指“停宿”在北固山下的旅馆之内。

B 首联中的“客路”指的是诗人要去的路,“青山”指的是题目中的北固山。

C 颔联中“两岸阔”的“阔”是表现潮平之后的景象,随着春潮的起涨,放眼望去,江面似与岸平,舟中人的视野也因此而开阔。

D 颈联透露出诗人是于岁暮腊残,连夜行舟的。

此联表现了江上行舟即将天亮的情景。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C)A、诗歌以对偶句开头,既显工丽,又觉跳脱,先写“客路”后写“行舟”,那种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漂泊羇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间。

B、第二联的“风正一帆悬”写得尤为精彩。

诗正是通过这一小景,呈现了平野开阔、大江泛舟、波平浪静等大景。

C、第三联写得妙绝。

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显露春意。

两句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无比喜悦之情,令人想像到诗人已被江南的美景所陶醉了。

D、尾联写诗人正放舟于绿水之上,正向着青山之外的绿水进发,看到北归的大雁正掠过晴空,想托雁儿捎信给在洛阳的家人,诉说自己内心深处的乡愁。

3、品读全诗,发挥联想和想象,描绘第二联所展现的画面。

示例:江水浩淼,春潮涌涨,放眼望去,江岸齐平。

顺和的江风中,一叶白帆端端直直地高悬在广阔无边的江天上。

4颔联写船上所见景色,“平”“阔”“正”“悬”四字炼字很好:“潮平”,两岸才显得开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5请从内容和情感的角度,谈谈你对诗句“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的理解。

诗人希望北归的大雁捎一封家信到洛阳,表达了浓浓的思乡之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