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政府与电子政务
行政管理学是研究行政组织行使国家权力进行行政管理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它既是自成知识体系的基础理论科学,更是具有重大实践意义的应用科学。行政管理的这种行政性、实践性、应用性的特点,决定了它必须掌握科学的管理理论与方法,拥有先进的技术手段和工具,适时能动地跟踪国内外行政管理活动,借鉴行政管理经验和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并对其进行整理加工,使之逐步升华为理论,从而不断地充实和完善自身的理论体系,从根本上改变其实践超前而理论滞后的状况。我们可以从行政管理学发展的脉络来透视多学科理论方法对行政管理学的重要贡献。
各国政府信息化实践证明,实现办公自动化,推行电子政务并构建电子政府在不断地打破原有的行政体制的稳定与平衡,促使政府管理的发展与变革中,已经显示出了巨大的、不可抗拒的革命性力量,是世界各国政府积极应对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挑战的重要举措之一,是大势所趋,并已被普遍提升至国家战略高度。电子政府构建正在深刻地影响并改变着政府管理的图景,并从两个层面影响公共行政的走向:一是政务实施方式的变化,即实现政务信息化;二是公共行政内涵的变化。从目前电子政务的拓展情况和未来电子政府的发展趋势看,构建电子政府和实施电子政务对行政管理发展的意义不仅仅表现在为管理实践提供先进的工具和实现途径方面,更重要的是它将引发行政价值观、行政环境、行政权力体系以及行政组织结构等一系列深层次的变革。政府应以政府上网为突破口,以电子政务建设为切入点,以政府信息化建设需求为动力,以政府上网应承担的责任为依据,以中国政府上网的策略选择为参照,转变政府管理职能、工作方式、工作作风,进而改革行政管理体制,从而促进行政管理理论的发展和创新。可见,有关电子政府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也正因如此,把电子政府和电子政务问题研究逐渐地从实践层次上升到理论层面,既是行政管理实践发展的需要,也是行政管理理论创新的要求,它必将开拓行政管理的新的研究领域,发展和充实行政管理学理论体系。
电子政府与电子政务的理论价值
电子政府与电子政务的实践价值
实践中的问题需要理论上的指导和解答
名词释义及内容讲解
要点
科学技术革命催生了行政管理学,多学科理论方法引入发展了行政管理学。正是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与进步,才推动着行政管理实践逐步地趋向成熟和完善,也促进了行政管理学理论体系的不断发展与创新。
行政管理的发展史已经表明,行政管理要始终维持其科学性和先进性,要谋求持续的发展和创新,就必须把研究基点置于它所包容和涉猎的学科内容发展的基础之上,多渠道地广泛吸纳相关学科的前沿性成果,尽可能地适时跟踪高新技术发展轨迹,并采取先进的科技手段为其所用,这才是行政管理学发展的正确道路。当前,这体现在:要求行政管理理论研究者和实践者以积极、主动的姿态迎接最新科学技术潮流——信息技术的挑战,用信息技术成果武装管理,实现行政管理与信息技术的紧密结盟。当然,两者结盟的贡献就是政府走上互联网,实现电子政务并逐渐构建电子政府。实践和发展将很好地诠释: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为行政管理所用,占领科学技术的制高点并把握未来,对于行政管理理论和实践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和实际意义。
行政管理作为国家的组织活动,自有阶级社会以来就存在了。但是,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行政管理学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
在资本主义发展初期,西方国家普遍奉行的是消极主义和放任主义政策,政府职能十分有限,主要是消极地保护个人财产,维护社会秩序,保卫国家免受侵略。当自由资本主义发展到19世纪中叶以后,第二次科技革命使生产技术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和进步,资本积累得以迅速增加。到了19世纪末,资本主义自由竞争向垄断时期过渡,生产和资本更加集中,垄断统治得以形成。在垄断资本主义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经济结构的巨大变化和社会关系的日益复杂,使矛盾冲突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为了适应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和经济结构的巨大变化,解决各种社会矛盾,政府开始从消极、被动的状态,转向积极、主动地干预社会生活,行政管理活动变得越来越重要,而且职能日趋扩大,手段日益复杂。在这种背景之下,政府行政费用、财政支出、税收日益增长,贸易、工业的国际竞争日益加剧,这种状况不断地对政府管理的效率提出挑战,原有的行政管理方法已经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因此,迫切需要有一门科学理论来指导国家行政管理活动,以便更好地履行其职能和完成其使命。这样,行政管理学的产生就成为历史的必然。由此可见,是科技革命和由此带来的生产力和社会的发展催生了行政管理学。
20世纪初,以企业管理活动为对象的企业管理学进入草创时期,美国工程师弗雷德里克·W·泰勒(Frederick W.Taylor,1856——1915)于1903年和1911年先后发表了《工场管理》和《科学管理原理》,创造了“科学管理方法”,掀起了工业领域中的科学管理运动,由此,“工作分析”、“工作评价”等科学方法被引进行政管理,丰富了行政管理学理论体系。
此外,政治学、经济学、法学、财政学等学科的发展促进了对行政组织、行政管理和行政效益的研究。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产生并迅速发展的管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等一些学科,对行政管理学的产生和发展有着很重要的影响。玛丽·帕克·福莱特(Mary Parker Follett)提倡行政学与心理学的结合,对传统行政学的等级制原则提出了挑战。切斯特·I·巴拉德(Chester I. Barnard)采用行为主义方法研究组织问题,对西蒙的行政学及组织理论有重大影响。
电子政府是一种新的管理模式,是互联网革命带来的新的行政实践。它的提出,源于1993年9月美国倡导实施的“信息高速公路计划”。1993年,美国前副总统戈尔发起了一场名为“国家绩效考察(National Performance Review)”的运动,用以检视美国政府在管理和提供服务方面所存在的弊端。在这场运动中,构建电子政府被作为一个重要的改革方向提出来。之后,世界各国纷纷提出适合自己国情的信息高速公路计划,也相继提出了构建电子政府的计划。总的来说,各国有关电子政府的计划的重心更多地是放在利用信息技术来改造政府的服务方式上,计划包括整合政府各部门的信息资源,实现跨部门的联网办公等内容。而我国是从1999年1月启动“政府上网工程”时起开始着手构建电子政府的,2002年还把“推行电子政务”写进了党的十六大报告中。
《电子政府与电子政务》
教案
张锐昕编写
吉林大学行政学院
2002年8月
前言
方法、设问及要求
随着人类进入信息社会,特别是各国政府相继走上互联网之后,现代行政管理活动范围日益拓展,行政信息量膨胀增长,信息化进程逐步加快,使政府已成为整个国家乃至世界各种信息流的交汇点和最大的信息处理站,行政管理的环境和对象正变得日趋错综复杂。面对实践中遇到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以及电子政务这一新的行政管理实践中无法预知的太多变量和未知数,原有的行政管理体系已逐渐显现出难于灵活应对新环境和有效解决新问题的无奈与困惑,而政府又必须努力保持自身的先进性并且进行科学管理,这必然要求政府管理始终符合现时条件下政府管理的客观规律,严格遵守科学的管理程序和制度,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和手段,以达到科学高效,这就使得应用先进的科学技术辅助行政管理的需求表现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到了不应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就无法维持行政管理先进性和权威性并阻碍其发展完善的程度。于是,有关充分利用一切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来辅助政府管理,以提高其质量、水平和效率的学术探讨和实践探索,就逐渐地被人们所重视,并吸引着越来越多的行政管理学者、管理技术专家和其他具有不同知识背景和学术专长的研究者们投身其中,有望带动行政管理学的繁荣和发展。尤其是当政府上网成为世界各国政府的一致取向,电子政府构建带动电子政务建设高潮迭起之后,应用信息技术为行政管理所用,不仅为辅助政府管理实践提供了有效的管理工具和治理模式,而且为发展和完善行政管理学理论奠定了方法论基础与技术保障。可以说,电子政府是完善政府管理手段,开发政府管理资源,提升政府管理能力,带动国家信息化建设,进而增强国家综合实力的必由之路,尽管在其构建过程中将遭遇诸多难题和风险,但是,信息技术对行政管理科学化、民主化、现代化、法治化和信息化发展的巨大的作用体现,以及互联网和电子政务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价值的充分彰显,却使电子政府构建成为现代政府管理适应时代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成为行政管理学理学由政治学领域中逐步分离出来。1845年,法国科学家M·A·安培曾经设想建立管理国家的科学,被一些人认为是行政学产生的胚胎。1865—1868年,德国学者L·V·施泰因(L.V.Stein,1815—1890)出版了七卷本的《行政学》著作,首次提出了“行政学”一词,并从行政法角度开始了对行政学的研究。1887年,美国学者伍德罗·威尔逊(Thomas W. Wilson,1856—1924)在《政治学季刊》上发表《行政学之研究》一文,主张政治与行政分离,第一次明确地提出应该把行政管理当作一门独立的学科来研究,由此奠定了行政学作为独立学科的基础。1900年,美国行政学者F·J·古德诺(Frank J. Goodnow)出版《政治与行政》一书,提出政治与行政分离,更为明确地指出“政治是国家意志的表现,行政是国家意志的执行”,从而使威尔逊开创的行政学正式从政治学中分离出来,进一步推动了行政学的发展。当然,有必要指出的是,管理学的产生和发展为行政学从政治学分离出来创造了理论条件,而行政学与管理学的交叉综合最终产生了行政管理学。
我国的电子政务实践目前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已开发的各个项目的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未得到有效、及时的总结与推广,致使各地政府部门的电子政务建设大多处于边建设、边摸索的阶段,未能在更大范围内通过传播实现其最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大量的经验及教训集中于项目的直接参与者,其中大多是一线的技术人员和项目专家,相关的理论研究队伍力量比较薄弱;此外,对政府来说,是要通过电子政务来实现转变职能和提高服务效率,但当前对电子政务的研究多限于市场分析层面和泛泛的宏观层面,并未深及体制改革和实施环节。同时,对一些具有前瞻性的技术及产品的有意义的分析也非常少,理论与实践严重不对称,并已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一个突出问题。这些问题以及理论上的盲区,需要引起政府、行政管理学者和信息技术专家的高度重视,以便引导专业化的研究力量介入,对大量一线和一手资料进行系统性的收集与整理,将研究层次推向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