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构建小学生自主管理的策略
班主任是班级的教育者和组织者,是学校进行教育教学工作的得力助手,对一个班的学生工作全面负责,组织学生的活动,协调各方面对学生的要求,对一个班集体的发展起主导作用。
但在班级的实际管理工作中,诸多班主任往往把主导作用变成主体作用,甚至包办作用,班主任“有为”,而学生“无为”。
班主任成为全班的“家长”,学生只有“听话”、“服从”。
久而久之,逐步把专制主义引入班级管理,形成一种表面统一、严谨,却缺乏内在活力和个性的“克隆”班级。
这样只能同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背道而驰。
叶圣陶先生有句名言:“教是为了不教”。
我们今天对学生的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学生的自律自控能力,从而使学生离开老师能自己教育自己,如果说学科教学的最高境界是不教,那么,我认为德育教育,特别是班级管理的最高教境界就是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
1 创建班集体的自我管理机制
创建班集体的自我管理机制,是发挥、发展学生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的基础。
班集体自我管理的本质特点是:学生是集体的主人,人人主动参与和积极创建集体的生活,从而使班集体自我管理成为主体发挥、发展的舞台。
为此我在班级机构设置、职权分配和角色安排等方面做了如下改革:
1.1定期变换管理角色,为学生自主管理创造条件。
为了给每一位学生以平等的学习锻炼机会,使学生主动参与班级事务,尝试创造性地组织活动,我对原有的班级管理模式进行了改革,采用全员性的值日班长轮换制。
设立值日班长的目的是让每个学生都成为班集体建设的主人,给每位学生提供尝试当班长的机会,提供其施展才能与使用权力的机会。
该制按座位进行轮流,轮到时从早到晚对班级工作负责。
值日班长的职责如下:
常规①记录出勤、检查登记表;
②维护课间秩序、处理偶发事件;
③督促兩操、监督卫生;
④负责讲桌周围卫生
反馈总结一天工作,写好班级日记。
1.2创设民主氛围,让学生获得自主管理的成就感。
总之,我力求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班级管理中找到了自己满意的位置,做到“人人有岗位”,让学生在发挥自己作用中,看到自己的价值,在班级中取得有利
的地位,从而激发其参与班级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我班还设置了“班级自主管理信箱”,班级中的每个成员都可以对班级工作提出设想、建议;对班干部的工作提出意见。
通过信箱反馈到班委会,由值日班长协同班委会定期归类处理,并及时将处理意见公布于众。
考虑到培养学生合作和角色改变能力的需要,有些岗位还采用了交替制和合作制。
交替制即两个或几个学生轮流担任某一角色;合作制即两个或几个学生合作担任一个角色。
这种方式,分工细致具体,颇受学生欢迎。
学生在参与集体管理中进入主体角色,承担责任和接受监督,逐步学会与人合作协调。
因而,促进了学生自我意识、主体意识的深化和多方面实践能力的提高。
2 充分挖掘具有活力的激励能源
实践证明在平常的工作中,倘若能充分挖掘一切激励能源,创设激励的情景,不断地为学生自主管理注入新的活力,从而更好地进行班级文化建设。
2.1目标激励——让班级航向更明确
目标是指人们期望达到的某种境地或标准,它对人的行为具有导向、规范、激励、修正等功能。
班集体的管理是以目标为管理活动的指南,以实现目标的成效作为评价依据。
一个集体没有目标就等于没有方向,没有目标就形不成凝聚力,学生在没有目标的班级中也就缺乏动力和自我要求。
为此,每个学期开学初,我们总在摸清底细的情况下,引导学生结合班级实际制订奋斗目标和各自的实施方案,然后在全班范围内组织讨论,认真研究,提出修改意见。
最后用表决的方式通过,形成全体认可的班集体目标,并张贴在教室最醒目的地方,时时对照,进行自我调整,自我激励,强化团队精神,引导班级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2.2数据激励——让考核更透明
从心理发展的过程来看,小学生处于“发展式半自治性”的阶段,他们一方面用审视的眼光观察别人,同时很在意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和看法,他们内心深处渴望得到教师和同学的认可。
认为老师正确的评价学生,不囿于横向和消极评价的思维定势,而应客观、公正、慎重。
为了避免主观性、片面性的评价,设计出科学的衡量学生行为的指标,实行量化考核。
结合我们学校的《班级自主管理》评估细则进行考核,考核内容涉及守纪、学习、劳动、卫生、参加活动等诸方面,使学生行有所依、学有所循。
每日对学生逐条考核,及时记载,量化表一概公布于众,随时接受学生的监督,量化结果一目了然,用数据来说话,增强学生的“差距感”,以此鞭策学生自觉地改正缺点,赶超先进,强化“自我教育”意识。
在量化的基础上,及时对学生的优点和进步予以肯定、奖励。
如根据量化表中的得分,班内每周评出四名“规范之星”、一个“规范小组”;评出“优秀管理组”及“优秀管理个人”,并且每月设立“进步最快奖”。
2.3榜样激励——让先进发扬光大
榜样是优良品德的典范,为学生提供思想言行规范要求的物化模式。
榜样以具体、生动的形象感染學生,它比说服教育更具影响力和号召力,因而应发挥优秀生的作用,使他们成为班级的骨干力量,成为学生最先模仿的对象。
譬如:“班干部轮流制”产生的优秀管理者,量化管理产生的规范之星,勤奋奖、进步奖获得者,这些都是学生熟悉的榜样,他们和一般学生生活在一起,年龄相仿,经历基本相同,环境影响差不多,易被学生接受,易激起上进心,抓住学生善于模仿的心理,一方面扬声势,造气氛,召开表彰会,并请优秀人物介绍先进事迹,激励同学们仿效榜样,向他们看齐。
另一方面,在给予先进者充分肯定的同时,对他们提出更高更严的要求,引导他们看到不足之处,加以改进,使其好上加好。
这样既激励了先进,又激励了后进,是一举两得之计。
班主任的“无为”,需要学生的“有为”来配合。
没有学生的“有为”,班主任的“无为”就成了“无所作为”。
要培养学生的“有为”,就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的班级自主运作机制。
开展“小学生自主管理”,不仅真正锻炼学生的能力,还真正解放了老师,它使每个小学生既是管理的对象,又是管理的主体;既是活动的对象,又是活动的主体;既是评价的对象,又是评价的主体;以达到“‘管’是为了不管;‘教’是为了不教”的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