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段三分四环节——应试议论文写作指导一法鉴于高中教学大纲中的明确规定:书面表达要观点明确,内容充实,思路清晰连贯,能围绕中心选取材料,合理安排结构,在表达实践中发展逻辑思维;鉴于近几年高考作文评分标准中的反复强调:自主确定文体,符合文体要求。
笔者对此经过了几年的高考作文备考实践,总结了适合于高考的议论文模式:“五段三分四环节”。
“五段三分四环节”可以简单的诠释为,应试议论文全文共安排五段,三个分论点,每个分论点共四个环节。
具体诠释如下:“五段”的结构安排依据议论文引论、本论、结论的文体特征。
引论是提出中心论点部分,观点要明确,应该简洁精练,所以用一段来完成;本论部分是论证中心论点部分,是议论文的主体部分,安排用三段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议论;结论部分是归结论述的部分,归结忌讳拖泥带水,所以应干净利落总结得出结论、提出希望等,这些内容安排一段。
“三分”,即三个分论点。
作为议论文的主体部分应该做到内容充实(高考作文评分标准规定),根据应试时间限制的特点、规定字数的特点,同时还根据中国传统文化给“三”赋予的“众多”的含义,三个分论点的安排既能在规定时间规定字数完成写作,又能体现议论文论据充分的基本要求,使得文体特征展示清晰,同时还能够使应试议论文在结构安排上得以合理分配。
“四环节”,即每个分论点都要经过四个环节的内容,完成一个完整的论证过程。
遵循论述规律,论述中心论点时,首先要提出分论点,这是第一个环节,它要从某个角度具体阐释观点;在提出一个概括性很强、抽象性很强的观点后,一定要对这个分论点进行扣题性的解说,这就是第二个环节——引语,因为是应试文章,所以特别强调扣题性的解说,以此来体现作文评分标准中的“符合题意”;第三个环节是述例,就是使用事实论据阐述前面提出的分论点;第四个环节是引申挖掘,就是将前面三个环节归结起来,引申到抽象的规律性,挖掘出事物的普遍性。
因为全文的重点就是这四个环节的把握,所以训练时需要有极强的操作性,根据历次训练的经验和存在问题,特别总结了各项训练要点,详解见下表所述:议论文例证法四环节环节具体要求可行性的具体做法注意事项1、分论点扣住话题、扣住题目、扣住中心论点将题目或话题的关键词嵌在分论点的句式中概括性要强2、引语1、能概括话题、题目2、能诠释分论点3、能选准例子扣到话题的切入点4、引出话题牵涉到事例的范围利用话题中关键词的同义词、近义词、诠释语等达到扣题符合题意的要求。
要少而精3、述例1、使用那些准确概括事例的词语,2、这些词语必须是扣住话题切入点的关键词4、概括性要强,5、指向性要强利用同话题关键词的同义词、近义词、诠释词,所有词语的指向都是话题、题目、论题、观点,形成一条清晰的思路词语线层次要分明、合情合理,符合事实4、引伸挖掘脱开个例,引到同一类例子的共性上去总结共同的规律和事物的普遍性起到以此类推作用不要重复引语中的语言,不要重复概述事例的语言,做到用语灵活根据上述四环节训练要点,下面特举两例加以演示范例一练习文体: 应试议论文练习话题: 2005年全国高考乙卷作文话题:位置与价值分论点: 找好位置,才能体现价值。
引语: 历史曾经告诉我们,找好自己的位置,站稳自己的位置,将使自己的人生价值显示的更加宝贵。
述例: 西汉司马迁将自己的位置牢牢地定位在太史令上,他深记父亲教诲他的太史令应进的职责:当著明主、贤君、贵臣、死义之士存于史册,以此来立身于世。
正是因为司马迁如磐石般将自己定在这个位置上,所以他搜集天下所有散失的文献材料,并对此进行严格的考证,理顺事情的发展脉络,考究历史大事变的成败规律;也正是因为司马迁坚韧不拔地站稳了这个位置,所以当大难临头,受到宫刑的极大侮辱后,忍辱负重,不动摇做太史令的初衷,终于使《史记》成为绝唱。
《史记》的历史价值彰显着司马迁的人生价值,他的人生价值就在于如泰山般永远屹立于中国的史册中,他的价值使他在世人心中赢得了尊贵的位置。
(注:加点的词语形成一条紧扣话题的思路词语线,使事例与分析紧紧扣在一起。
)引伸: 历史处处需要找准位置,时时需要每个人站准自己的位置,那样每个人都会将自己的价值彰显出来。
(注:加点词语即“脱开个例,引到同一类别的例子上”)范例二练习文体: 应试议论文练习话题: 2004年天津卷:才与非才分论点: 才与非才没有绝对的标准引语: “才”与“非才”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有时,被人们大称其才的,却不能施才;有时,被人否定为非才的,反而能大展本领,这需要变换角度认识人才。
述例: 众所周知的上海学生韩寒,在许多教师眼里就不是一个好学生,因为他的考试成绩一路红灯,这不符合众多教师“人才”的标准,此所谓韩寒“非才”也;可在作家眼里,韩寒不但是才,而且是少年奇才,他的文章、他的小说、他的作品中的人性、他运用语言的圆熟,是超成人的。
也正是他的这个“才”,使他的“财”富在美国《福布斯》富人排行榜上排在了著名作家余秋雨之前。
引伸: 不是韩寒会变身术,这里非“才”,那里摇身一变成了“奇才”,而是人们看“才”的眼光不一样。
所以“才”与“非才”不是一成不变的,那要看站在你面前的伯乐是谁,自己也要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
五段三分四环节——应试议论文写作模式,是训练高考备考议论文写作操作性极强的一种方法,它即可以针对写作基础较差的学生进行分解分步骤的训练,还可以指导写作水平较强的学生把握议论文整体脉络,保证快速成文把握性。
五段三分四环节——应试议论文写作模式,看似模式化,但它依据的是议论文文体特征,尤其将训练重心放在了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上,是治本的训练方法,“四环节”的四部分内容清晰地表示出阐述观点的完整过程,是个有理有据的过程,是包含着议论文论点论据论证三要素的过程。
这个训练方法完全是针对学生论证不严密、无条理的普遍问题进行分解设计的,在训练过程中如果发现写作缺少那一个环节,那一个环节存在问题,就重点训练那一个环节,这样的训练做到了有的放矢,较之讲文体的大道理实用性更强。
五段三分四环节——应试议论文写作模式,考生如果掌握了这种方法,能够真正做到有备无患。
因为为这个模式以数字限定格式,可以做到心中有“数”。
在构思、结构上省去了漫无目的的搜寻,只要在审题、确立中心论点、分论点、事实论据、分析过程、引申挖掘上下功夫就可以了,这样就解决了考场上时间紧、心里紧张造成构思堵塞的问题。
五段三分四环节——应试议论文写作模式,充分体现了议论文需要的思路清晰的特点,第一段的中心论点明确了引论部分,中间三段的三个分论点明确了论述的角度,三个分论点相互关照、相互补充,围绕中心论点,形成总分结构形式,最后一段对之前的四段进行总结,给出明确的结论,使得全文无论是段与段之间还是层与层之间,既清晰又严谨。
附:“五段三分四环节——应试议论文写作模式”范文一篇做人的规则(第一段)有人说“人生如棋”,那么做人就应该遵守下棋的规则,否则就将满盘皆输;有人说“人生如戏”,那么做人就应该遵守唱戏的规则,否则就将无人欣赏;有人说“人生如茶”,那么做人就应该懂得品茶的规则,否则再好的香茗也与枯叶无异。
不同的人生有不同的规则,遵守做人的规则,才能走出精彩纷呈的人生之路。
(采用类比的方法提出中心论点,引论部分)(第二段)把勤奋作为规则,做人就会更充实。
(分论点一)“天道酬勤”这句古训,已经潜移默化的成为无数成功人士做人的规则。
(引语)鲁迅自小便于三味书屋一起演绎着勤奋的故事,正是他的勤奋,让他在人生的道路上游刃有余,即使面临的是人生的大转折---弃医从文,他也没有遇到转行带来的难处,这正是他以勤奋为人生规则的收获,他由此积累了知识的力量,精神的毅力,更让他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
(述例)所以,把勤奋作为人生行动的规则,在勤奋中充实自我,即使遇到突然的转变也不会惊慌失措,反而会让你在与人生对弈时得心应手,使自己的人生更加丰富,成为你这盘棋最终的王者。
(引申挖掘)(第三段)把责任作为规则,做人就会更踏实。
(分论点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角色,完成角色赋予的任务是每个人的责任,为人君就应以仁为责,为人臣就应以忠为责,为人子就应以孝为责。
(引语)汉高祖以仁为责,实行休养生息政策,让百姓摆脱了饥饿和战乱之苦;诸葛亮以忠为责,一生追随刘备建立蜀汉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后世所传颂;李密以孝为责,弃官不做,侍奉在祖母的身边,成为孝之楷模。
(述例)由此看来,把责任作为自己的做人规则,踏踏实实地走好人生的路,必然会无愧于人无愧于心更无愧于世。
相信这样的人生才更加精彩。
(引申挖掘)(第四段)把美德作为规则,做人就会更加真实。
(分论点三)美德是一种境界,像一杯香茗,不懂得品茗的人认为是苦的,而真正懂得美德的人才能体会其中的香甜。
(引语)范仲淹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牺牲精神作为做人的规则,让后人敬仰;雷锋以“助人为乐”的奉献精神作为做人的规则,让人感到无比的温暖;朱自清以民族自尊心作为自己的做人规则,让人佩服不已。
(述例)这些把美德作为人生遵循的规则的人,人生的路走的真实而美好,正像一杯纯正的香茗,清香四溢。
(引申挖掘)(以上三段为本论部分)(第五段)在如棋的人生中,遵守做人的规则,驰骋你的人生;在如戏的人生中,遵守做人的规则,精彩你的人生;在如茶的人生中,遵守做人的规则,品味你的人生。
遵守做人的规则,走出完美的人生!(结论部分,用排比的手法结束全文,提出希望)心中有德曾几何时,看惯了太多的钩心斗角,也看倦了太多的贪官污吏,内心迷惘而又不知所措你却笑着对我说,若心中有德,一切终将释然。
(提出中心论点)心中有德,是那淡泊名利的心境。
(分论点一)你静静地漫步于乡间丛林,身上穿着打着层层补丁的衣服,脚上穿着破了洞的草鞋,脸庞被晒得黝黑,唯有那眼睛依旧炯炯有神。
我望着你,陌生而又熟悉。
你身于豪门,本该享受荣华富贵,平步青云,怎奈你那高昂的头颅,始终不愿垂下,宁可受苦受累也不为那“五斗米折腰”。
你心中始终以百姓为重,却放弃了自己的“大好前程”。
(事例概括、分析论证)因为心中有德,那淡泊名利的心境,所以千百年来人们牢记你,那东晋著名诗人——陶渊明。
(点题,呼应分论点一)心中有德,是那舍生取义的精神。
(分论点二)你站在驶向零丁洋的船头上,平静而又无奈,平静是因为你视死如归,无奈是太多的无德者与元兵相勾结,自己满腔的爱国热情却敌不过内外夹攻。
留炎汗多次来找你,他给你讲了那么多你看不到的“美好前程”,可你不但不接受,还对着留炎汗破口大骂,骂得惊天动地,气壮山河。
(事例概括)是的,我知道,纵然你失去所有,可你还有一件东西永存心中,那就是德。
你没有忘记百姓,没有忘记国家,于是便有了零丁洋上的千古绝唱“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一刹那,远处的宋代为你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