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理论与规划
二、百年来的保护理念和历程
• (一)破坏因素 • 近代,产业革命后相当长一段时期,人们忙于发展 生产,对古建筑和历史环境的保护既缺乏认识也无力顾及 。一批古建筑及其环境在工业化的浪潮中遭到毁灭。 • 英国 、德国和奥地利,19世纪末有许多具有历史意 义的世俗建筑被拆除,日益增长的交通道路发展 。 • • 现代主义建筑思潮崛起的时候,作为对古典复兴和 折衷主义的反对,对历史建筑采取了排斥的态度。这也在 一定程度上对文物建筑的破坏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著 名建筑师勒· 柯布西耶曾提出一个巴黎中心的改建规划。
• 对于历史建筑物以及建筑群,把它作为一种过去 统治的象征和代表,加以破坏和摧毁。
• 四大人为破坏:宗教、流失、战争、“建设”
• 在古代中国就有项羽烧毁秦咸阳城“大火三月不火” 的故事,在以后的改朝换代中,大多把前朝建设的建筑和 城市加以毁灭性破坏,这叫做“革故鼎新”。 • 金兵攻入北宋首都汴梁后,就把宏伟的“大内”和 “艮岳”即皇宫和苑囿,全部拆毁、并把拆下的大梁木柱 和假山石全部运到了北京,修筑金中都城。以后辽灭金, 元灭辽,那时的金中都,辽南京,都遭到彻底的破坏。 • 在欧洲有罗马帝国摧毁希腊的城市和宫殿,中世纪十 字军东征时,沿途破坏掠烧。 • 在漫长的都城建设史中,仅有两个朝代沿用了前朝的 宫殿,即唐继承了隋的皇宫,清继承明的皇宫。
•
(二 )保护历程
1、较早源起于欧洲 18世纪中
18世纪中叶,英国的古罗马圆形剧场成为欧洲第一个被立 法保护的古建筑,这标志着文物保护的概念已从典籍、艺 术品、器物等扩展到建筑的范围。但是那时对文物建筑的 价值尚未得到广泛的认同。
2、保护与修复
3、理论与科学化
18世纪末
19世纪中
历史建筑的保护和修复工作于18世纪末开始受到重视。
• 重视立法:1962年法国率先颁布了保护历史地段的《马尔 罗法令》又称《历史衔区保护法令》,这是欧洲保护立法 中最重要和最有影响的一个。保护区法规建设的高潮,如 丹麦、比利时、荷兰分别于1962年、1963年、1965年在 行各国《城市规划法》中划定了保护区;
• 历史地段:英国于1967年颁布的《城市文明法》中将有特 别建筑和历史意义的地段划为保护区;以及日本1966年颁 布《古都保存法》并于1975年《文物保护法》修改中增加 “传统建筑群保存地区”的内容。历史地段,尤其是历史 街区的性质和文物建筑有所不同,保护的原则方法也起了 相应的变化,意味着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不仅涉及物质实 体环境,还进—步包含了它的人文环境,使之同城市社会 经济生活的关系更加紧密。
• 二战后
•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欧洲许多被战争摧毁的城 市的重建,引起了人们的思考。
• •
如波兰华沙的“华沙速度”。华沙人为自己的古城能 重现而引为自豪。华沙城后来作为特例被列入《世界历史 文化遗产名录》(因为《名录》一般拒绝重建的东两列入) 。 • 这种恢复历史城市风貌的做法,德国的波恩、慕尼黑 、匈牙利布达佩斯等等被战争破坏的古城都得到很好的维 修和恢复。 • 这些国家把恢复历史建筑和保护古城,视为重建民族 精神的重要手段,(增强人民的自律和自信,提高民族的 文化素质和凝聚力,发扬民族文化,振兴民族经济)
• 20世纪60年代 • 文物保护的对象从个体的文物建筑扩大到历史地 段,是上世纪60年代以来国际上兴起的新潮流。 这是先从文物建筑周围的环境开始的。
• 如日本1966年颁布的《古都保存法》,主要目的是保护古 都文物古迹周围的环境以及文物连片地区的整体环境。 • 历史地段的保护由“文物建筑所在地段”的保护向历史街 区逐步拓展。 • “历史衔区”强调的不是个体建筑,地段内单体建筑并不 个个都具有文物价值,但它们所构成的整体环境和秩序却 反映了某一历史时期的风貌特色,因而使价值得到升华。 • 从地段的构成上看,也不仅限于宫殿、庙宇等重要的纪念 性建筑物,而是包括了民居、商店、村落等更广泛的内容 。逐渐发展到保护历史衔区。
这一法规在总结了二十多年来各国环境保护的理论与实践
经验基础上,确定了历史地段以及更大范围的历史城镇、 城区的保护意义与作用、保护原则与方法等。
• 文件指出,随着各国进行的工业化建设及城市蓬勃发展, 形成一股冲击的力量,致使许多历史地区遭到威胁、侵蚀 、破坏,甚至面临毁灭的危险。
• 关于历史地区保护的内容,
现代意义的文物保护并通过国家立法开始于十九世纪。 从保护古玩器物发展到保护建筑物、遗址,
• 从保护宫殿、府邸、教堂、寺庙等建筑精品扩大到见证
平民生活的普通建筑,
从保护单体的文物古迹扩大到 成片历史街区,乃至一
座完整的古城。
3、世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宪章
1933年 《雅典宪章》
1964年 《威尼斯宪章》
• 文件是在“注意到整个世界在扩展和现代化的借口之下, 拆毁和不合理、不适当重建工程正给这一历史遗产(历史 街区)带来严重的损害”的背景下,明确指出了保护历史 街区在社会方面、历史和实用方面的普遍价值:
• “历史地区是各地人类日常环境的组成部分,它们代表着 形成其过去的生动见证,提供了与社会多样化相对应所需 的生活背景的多样化,并且基于以上各点,它们获得了自 身的价值,又得到了人性的一面”;
• 日本
• 1897年制定了《古神社寺庙保存法》; • 1919年制定了《古迹名胜天然纪念物保存法》; • 1929年制定了《国宝保护法》; • 1952年综合以上三个法令为《文物保护法》。
• 美国
• 1960年制定了《文物保护法》。
• 2 国外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历程
从“风格复原 ” 到保护 “真实性 ”
• 可见,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内容由文物建筑向历 史地段、街区不断拓展,保护与城市规划开始走 向结合。
• 欧洲有关城市整体保护的概念,从70年代起逐渐 成熟起来,1976年通过的欧洲议会决议案提出“ 整体保护”(或译“全面保护”)的概念,目的是 “保证建筑环境中的遗产不被毁坏,主要的建筑 和自然地形能得到很好的维护,同时确使被保护 的内容符合社会的需要”。
•
20世纪70年代 《内罗毕建议》
•
1976年11月26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在
华沙内罗毕通过了《关于历史地区的保护及其当
代作用的建议》,简称《内罗毕建议》。
• 历史地段的保护包括“史前遗址、历史城镇、老城区、老 村庄、老村落以及相似的古迹群”的广泛内容; • “保护” 的内涵、即鉴定、防护、保存、修缮、再生, 维持历史或传统地区及环境,并使它们重新获得活力。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理论与规划
第一章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概述
第一节 世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历程
• 一 、古董与古建筑——截然不同的态度
• 我们的祖先很早以前就认识到历史文化遗物的价 值,而有保护和收藏的行为。“古董”这个词汇, 中同和外国很早就被运用了。而这些仅是保存和 收藏一些器物,主要是可以搬得动的东西。
历史建筑保护和修复的一些基本概念、理论和原则的形成, 则是从19世纪中叶起,近一百多年来发展和演变的结果。
三、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各国立法、世界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宪章 • 1、各国立法 • 法国
• 1840年在古建筑鉴定专家梅里美的倡议下成立了 历史建筑管理局,提出《历史性建筑法案》; • 1913年颁布了《历史古迹法》保护历史性建筑; • 1930年颁布《遗址法》; • 1943年立法规定在历史性建筑周围500米内改变环 境面貌要得到专门批准。
《威尼斯宪章》
• 《国际古迹保护与修复宪章》又称《威尼斯宪章》 是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倡导成立的“国际文化财产 保护与修复中心”于1964年5月31日召开的第二届 历史古迹建筑师及技师国际会议上通过的文件,提 出了文物古迹保护的基本概念、基本原则与方法。
• 文件扩大了文物古迹的概念:
• “不仅包括单个建筑物,而且包括能够从中找出一种 独特的文明、一种有意义的发展或一个历史事件见证 的城市或乡村环境。 • 不仅包括伟大的艺术作品.而且亦适用于随时光流逝 而获得文化意义的过去一些较为朴实的艺术品”。 • 文件还指出古迹的保护“包含着对一定规模环境的保 护。不能与其所见证的历史和其产生的环境分离”。
• (1)地段和街道的格局和空间形式; • (2)建筑物和绿化、旷地的空间关系; • (3)历史性建筑的内外面貌,包括体量、形式、风格、材料 、色彩及装饰等; • (4)地段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包括自然的和人工的环境的关 系; • (5)地段在历史上的功能作用。
• 宪章还提出要保持历史城市的地区活力,适应现 代生活之需求,解决保护与现代生活方面等问题 , • ‘保护历史城镇与地区’意味着对这种地区的保 护、保存、修复、发展,以及和谐地适应现代生 活所需采取的各种步骤”;“新的功能和作用应 该与历史地区的特征相适应”。 • 《华盛顿宪章》继《内罗毕建议》、《马丘比丘 宪章》之后,再次提到保护与现代生活的矛盾, 并明确指出城市的保护必须纳入城市发展政策与 规划之中。《华盛顿宪章》作为对《威尼斯宪章 》的补充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共同保护准则,同 时也标志着城市保护已与城市规划紧密结合。
• “当存在建筑技术和建筑形式的日益普遍化所能造成整个 世界的环境单一化的危险时,保护历史地区能对维护和发 展每个国家的文化和社会价值作出突出贡献。
• 文件还明确指出了在历史街区保护工作的 立法及行政,技术、经济和社会等方面应 采取的措施:
• 包括历史街区保护制度的建立,历史建筑 在内的社会、经济、文化和技术数据与结 构,以及与之相关的更广泛的城市或地区 联系进行全面的研究。
• 日本千叶大学教授木原启吉在他的《历史的环境 》一书中说到日本近代文物古迹所遭到的四次大 的劫难。
• • • • 一、明治维新以后,大量佛寺被毁; 二、明治及大正初期开放贸易,大量古代文物外流; 三、第一次世界大战,文物古迹毁于战火; 四、上世纪50年代后经济高速增长时,不但毁了文物,更 破坏了历史环境。 其中第四次破坏是最为严重的一次,它远远超过了第 二次世界大战的战争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