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走进科学1 校园寻“宝”教学目的:(一)科学探究目标:模仿科学家一样地去寻“宝”能寻到合适的探究材料。
(二)科学知识目标:通过阅读学习和实际体验,让学生对科学探究和科学学习有初步了解。
教学重点:引领学生学习达尔文的探究方法来开展自己的寻宝活动教学难点:让学生体验探究过程的快乐教学准备:纸和笔、一个小盒子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教学导入一、学习卷首语,介绍指南车,我们从校园开始走进科学。
二、介绍科学家达尔文。
教学新课一、教师引导学生阅读1、4 页的内容。
二、达尔文是怎样寻宝的,谁能给大家说说?认真观察—了解记录—采集标本—整理资料—分析研究三、学习达尔文进行寻“宝”游戏。
1、介绍游戏要求。
(活动范围及安全事项)2、查看寻宝清单。
3、开始校园寻宝,用纸和笔记下寻宝时的发现。
4、“百宝箱”收集宝贝。
四、流寻“宝”发现。
l 拓展延伸一、教师检查“百宝箱”。
二、总结全课。
布置学生保留“百宝箱”,下节课带来继续研究。
板书设计:校园寻“宝”1、了解科学家:达尔文2、寻“宝”游戏2 观察“宝贝”教学目的:(一)科学探究目标:学习并模仿达尔文进行细致观察,能用语言或简单的文字、图画记录被观察物的特征,同时提出问题并试着作出初步的假设。
(二)科学知识目标:观察、认识一些自然物的性质。
教学重点:学习模仿达尔文进行细致观察并了解观察物的特征教学难点:能抓住被观察物体的外部特征教学准备:放大镜、前一课找到的“宝贝”、记录单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 l教学导入一、展示找到的宝贝二、你们为什么觉得它是宝贝呢?它有什么特别吗?你是怎样发现它的特别之处的?你们很不错,发现了那么多。
l教学新课一、只有细心观察的人才会有收获,我们这节课就带大家学习达尔文观察宝贝。
板书:观察宝贝二、学习讨论达尔文的观察方法1、观察的基本过程:观察、记录、提出问题(初步猜想、解释)2、观察的基本方法:看、摸、闻、听、尝三、观察宝贝1、如果每组选一样你们最感兴趣的宝贝观察,你们选哪一样?打算用什么方法去观察这个宝贝?(小组讨论)2、汇报交流,教师指导完善,明确小组成员的分工与合作。
3、学生观察宝贝,教师巡视指导。
4、讨论交流。
(1)小组成员整理好桌上的“宝贝”,填写记录单。
(2)分组说说你们的宝贝的特点及运用的观察方法。
(3)对于你们的宝贝,有些什么问题,有什么解释吗? (4)小结:哪个宝贝最有价值?l 拓展延伸一、活动:认领宝贝1、观察一颗宝贝石头2、上交石头3、认领宝贝4、小结二、全课总结板书设计:观察“宝贝”观察的基本方法:看、摸、闻、听、尝顺口溜:眼耳鼻舌手人人身上有帮我认东西是我好朋友3 整理“百宝箱”教学目的:(一)科学探究目标:1、能根据事物的共同特征,对它们进行简单分类或排序,并能叙述自己分类的理由,懂得给事物分类要有一定的标准。
2、能简单处理收集到的研究材料。
(二)科学知识目标:了解什么是分类,分类有什么好处,了解分类要有一定的标准。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学习“在事物的各种特征中找共同特征”,以共同特征为基础进行简单分类。
教学难点:能根据事物的共同特征对它们进行简单的分类或排序教学准备:纸盒或瓶子作标本容器、标签纸、胶水、真标本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 l教学导入学生拿出“百宝箱”,引导学生模仿达尔文的做法,整理自己的“百宝箱”。
l教学新课一、给“宝贝”分类1、学生检查“百宝箱”,想出自己的分类方法。
2、小组交流分类方法,全班汇报讨论。
3、说说自己分类的理由,说出分类的标准。
4、教师小结活动情况,强调分类要有一定的标准。
二、制作标本1、科学家为了长期研究“宝贝”把它们制成标本,我们也来试试。
2、老师出示石头标本或树叶标本,激起学生的制作热情。
3、介绍标本的制作方法。
4、分小组制作标本,教师指导。
拓展延伸一、标本展览,成果交流。
二、“走进科学”单元评价板书设计:整理“百宝箱”一、给“宝贝”分类二、制作标本第二单元身边的动植物教学目的:(一)科学探究目标:1、在观察活动中,能够调动各种感官识别常见植物,描述常见植物的特征,会依据不同标准对不同植物进行简单的分类和比较。
2、能做一份植物的观察记录。
(二)科学知识目标:1、能说出周围常见植物的名字。
2、知道植物的特征,包括颜色、气味、外形等内容。
教学重点:识别常见植物,描述常见植物的特征教学难点:会依据不同标准对不同植物进行简单的分类和比较教学准备:观察记录表、放大镜、植物卡片、各种奇异植物的资料教学时间: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导入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地球上有多少种植物?那你知道咱们校园里有多少种植物吗? l教学新课一、认识周围的植物1、谁能说说我们周围有哪些植物?向同学们介绍它的名字及其特征。
2、看教材活动图例,让学生了解可以通过手摸、鼻闻、眼看来掌握植物特征,认识植物。
3、提出课外观察的任务及注意事项,并填写好观察记录表。
4、分小组进行课外观察活动,教师巡视。
5、学生汇报,检查观察记录表的记载情况。
5、教师小结。
拓展延伸继续了解认识本地的一些植物。
第二课时教学导入1、介绍我国明代医学家和药学家李时珍。
2、李时珍认识了上千种植物,在《本草纲目》里还给植物进行了分类。
教学新课一、给身边的植物分类1、请同学们按照不同的标准,试着给下面这些植物分类,将同一类植物做上相同的记号。
2、与同学们交流自己的分类标准。
3、把自己上节课观察到的植物按照自己的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4、学生汇报,教师记录。
5、教师小结。
二、有趣的植物1、学生了解书中介绍的四种有趣的植物。
2、学生展示搜集的有趣植物的资料并相互交流。
3、教师补充、小结。
拓展延伸课后继续搜集了解植物的有关资料。
板书设计:身边的植物一、认识周围的植物二、明代医学家和药学家李时珍三、有趣的植物2 常见的动物教学目的:(一)科学探究目标:1、在观察活动中能运用各种感官识别常见动物,观察描述常见动物的特征,会依据特定标准对不同动物进行简单的比较和分类。
2、能观察记录。
3、能够完成简单的实验条件下的定性观察。
(二)科学知识目标:1、能说出更多常见动物的名称,在对动植物进行分类的过程中体会动物分类的标准;初步意识到要抓住动物的典型特征来认识动物。
2、在对动物进行特征描述的过程中增加对动物的了解。
教学重点:识别常见动物,观察描述常见动物的特征教学难点:会依据特定标准对不同动物进行简单的比较和分类;知道进行科学研究,先要选择并确定研究的题目教学准备:观察记录表、放大镜、动物卡片、相关动物的资料教学时间: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导入1、自然界中动物的种类很多,大约有 150 万种。
2、我们认识哪些动物呢?教学新课一、认识常见的动物1、分小组交流自己知道的动物名字及其特征。
2、学生汇报。
3、把你知道的常见动物填写在书上记录表中合适的位置。
4、分小组讨论交流自己的填写理由(自己的分类标准)。
5、教师小结。
二、猜动物1、想一想,怎样才能让别人很快就能猜到结果?2、用语言描述一种动物的特征,让其他同学猜一猜,这是什么动物?3、合作游戏。
教师准备动物卡片。
出示后请两个同学为一组一个说特征一个猜动物名称合作游戏,在规定时间内哪一组猜的动物多。
拓展延伸指南车信箱公告:征集有关动物的谜语。
第二课时教学导入猜谜语活动。
教学新课研究一种常见动物的特性1、请每一小组选择一种合适的动物进行研究,并确定好研究的题目。
2、小组交流确定研究选题。
3、学生汇报,教师对选题的确定进行指导。
4、分小组进行研究,并把研究结果写下来。
5、学生汇报,互相交流。
6、教师小结。
l 拓展延伸出示指南车信箱,学生探讨:蚯蚓会唱歌,这是真的吗?古人的这种结论可信吗?板书设计: 2 常见的动物一、认识常见的动物二、猜动物三、研究一种常见动物的特性第三单元本地的土壤教学目的:(一)科学探究目标:1、学习采集土样。
2、能够采用不同的方法观察土壤。
3、能够用自己设计的方式分离土壤里的物质,并填写实验记录。
(二)科学知识目标:1、知道土壤的概念。
2、知道本地土壤的组成。
教学重点: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教学难点:了解土壤的成分教学准备:小铁铲、塑料袋、标签、笔、记录纸、托盘、报纸、筛子、水、烧杯、玻璃棒教学时间: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导入提问:有谁知道土壤是什么吗?理解土壤的概念教学新课一、认识土壤1、哪些地方有土壤呢?2、土壤和植物、动物、人类有些什么关系呢?二、采集土样1、想去看看土壤吗?2、教师宣布采集时的安全事项。
3、教学生做土壤标本的方法(18 页)4、带工具采集土样三、活动总结四、课后准备将土壤样本交给老师保存。
第二课时教学导入提问:我们采集来的土壤,你想知道些什么?有些什么问题?要想解决这些问题我们该怎么办?要靠大家认真地、仔细地观察教学新课(一)观察土壤成分1、你已经知道土壤里有哪些东西?2、你是用什么观察方法发现的?3、讨论:我们还可以用些什么方法观察土壤?4、用自己的方法观察土壤。
5、汇报观察结果。
(二)设计方法分离土壤1、讨论:你怎样把土壤中看到的物体分离开来?2、汇报分离方法。
3、分组按照自己的方法分离土壤。
4、学生用文字或图画记录自己的发现。
(三)教师小结(四)拓展应用1、整理器材2、留心观察不同的土壤。
板书设计: 1 本地的土壤(一)观察土壤成分:土壤里有小石子、泥土、沙、腐烂物、水等(二)设计方法分离土壤:沉淀法、筛选法、挑拣法2 土壤的种类教学目的:(一)科学探究目标:1、会做土壤鉴别类型的实验。
2、能够开展小调查活动,了解本地土壤类型。
3、能够做不同的植物适合生长在不同土壤里的实验。
(二)科学知识目标:1、知道土壤的一般分类标准。
2、理解不同的植物适合生长在不同的土壤里。
教学重点:1、知道土壤的一般分类标准。
2、引起对家乡的关注。
3、通过中长期观察培养学生的坚持性。
教学难点:能够做不同的植物适合生长在不同土壤里的实验、教学准备:上节课所采土壤、笔、记录纸、种子、花盆、不同类型的土壤教学时间: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导入通过你们的观察,所有的土壤都相同吗?教学新课(一)认识土壤的类型1、土壤的类型是根据砂和黏土的含量来划分的。
2、开书 21 页自行了解。
(二)鉴别土壤1、讨论:你有什么办法知道土壤中砂和黏土的含量?2、学生汇报。
3、教师补充“手捏法”。
4、学生分组对上节课采来的土壤进行鉴别。
5、学生填写实验记录。
拓展延伸小调查1、了解本地的土壤类型。
2、了解本地的土壤适合种哪些植物。
第二课时教学导入大家的小调查进行得如何?教学新课(一)科学调查讨论会1、谁来说说你是怎样进行调查的,有什么结果?2、学生汇报,同学之间相互交流。
3、教师宣布调查结论。
(二)研究不同的植物生活在不同的土壤里1、了解仙人球、花生适合生长在什么类型的土壤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