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手机防水结构设计总结

手机防水结构设计总结

此电池没有锁扣,由于防水圈过 盈,电池一般会向上回弹,所以 电池卡扣一定要作好,卡的紧又 易抠出来
电池锁扣
外置电池,红 色线是O形环
此处是防水处,配 合面要尽量浅,过 盈为0.15-0.25
电池盖
硅胶圈 电池 电池 盖 背胶
硅胶圈 电池 电池盖方式二(两种)
电池盖拆件 ,简化模具 ,避免抽芯
●螺丝孔防水结构. 螺丝 注: 加垫片且螺 丝需有退刀槽, 防止o型圈被扭 碎。加垫片的主 要目的是防止螺 丝头与O型圈直 接接触而扭曲
三防手机防水结构设计(总结)
三防机是哪三防 • 防水:
主要是:上下壳体防水\按键区域防水\电池仓防水\SPK、MIC和 受话器防水
• 防振
主要是考虑外观壳体的刚性(材料的选择)\镜片的保护和按键的 保护,及内部元器件的保护

• 防尘
一般情况下,若达到防水就可以起到一定的防尘效果。
防水防尘级别及测试方法:
垫片
O型圈
●拉杆天线防水结构: 首先拉杆本身是密封防水的(防水形式可 以跟天线厂商沟通,有些外层管子本身是密 封的,有些是用O形环抱紧拉杆防水),我 们要作就是怎样把壳体的孔给密封了,大部 份是螺母压着O形环防水。
螺钉(天线一 组来料),用 一字工具锁紧
拉杆天线
O 形 环
天线螺 母(热 熔在壳 体上)
镜片
●主镜片防水结构: 1 背胶. 背胶单边宽度大于2mm且选择粘性 好的背胶型号( 取决于防水等级),贴背胶壳体 体面保证平整且注意浇口位置. 2 超声波. 双超声线(此方式组装,表面处 理工艺相对麻烦,成本也高。不得已不采用)
备胶相关介绍: 防水级别高的(4级以上)需选用特定的背备型号(如: 积水5202; DIC8402;3M4914)
O形环 此尺 寸2.8
前后壳硅胶圈每 隔一段要有个定 位,防窜动,以 便装配
THANKS
双料注塑 按键,外 观面是软 ,黄弹性壁 宽1,厚 0.4
按键孔是在 一个壳体上 此类按键背后要作好限位 结构(顶住) 再增加一件
按键直 接作在 壳体上
此处是背胶固定(单边 背胶宽度2mm以上
此硅胶最好是球面凸出 ,便于操作
●接口塞(如USB塞\T卡塞\耳机塞等)的防水结构: 设计时要优先考虑这些孔的完整性(孔要设计在一个壳体上),这样就减少装配误 差导致漏水,如下图所示:
3)IPX 3 方法名称:淋水试验 a:摆管式淋水试验 试验设备:摆管式淋水溅水试验装置 试样放置:选择适当半径的摆管,使样品台面高度处于摆管直径位置上,将试样 放在样台上,使其顶部到样品喷水口的距离不大于 200mm ,样品台不旋转。 试验条件:水流量按摆管的喷水孔数计算,每孔为 0。07 L/min ,淋水时,摆管 中点两边各 60° 弧段内的喷水孔的喷水喷向样品。被试样品放在摆管半圆中心。 摆管沿垂线两边各摆动 60°,共 120°。每次摆动( 2×120°) 约 4s 试验时间:连续淋水 10 min b:喷头式淋水试验 试验设备:手持式淋水溅水试验装置 试样放置:使试验顶部到手持喷头喷水口的平行距离在 300mm 至 500mm 之间 试验条件:试验时应安装带平衡重物的挡板,水流量为 10 L/min 试验时间:按被检样品外壳表面积计算,每平方米为 1 min (不包括安装面积),最 少 5 min
来 料 是 一 件 PVC片0.25 防水网0.1 双面胶+ 泡绵0.3 壳体
直通 防水网
孔是碰穿(类似百页窗 方式)
●前后壳的防水结构。主要是通后两壳体间的硅胶圈防水 硅胶截面一: 圆形.此种方式上下壳的螺钉固定要尽量均匀,间隙45mm左右最好 要有一个,壳体的平均壁厚优先考虑1.8mm左右,侧边优先考虑2.6mm以上(如 下图),总之就是有空间要尽量作厚一些,刚性也好一些(如左图) 硅胶截面二: 异型(需设计定位)。此种方式上下壳间的螺丝间距可相对大些,但 前提是壳体刚性一定要好。(如右图及下页) 该防水处的设计要点: 避免硅胶圈尖锐,即需圆锐过渡,这样不至于使硅胶形变 距差过大 1.2 0.6 0.8-1.0
TPU
螺丝
硅胶圈
PC硬胶
方式三: PC+TPU双料+硅 胶圈( 此方式可防7级且 可靠)
●电池盖的防水结构. 第一种是外置整体电池(如下图),第二种,内置电池,电池盖单独拆件+硅胶圈(
如下页);第三种,将第一种的硅胶圈更换为TPU双料 注意点: 采用O形环注意点: 1.防水圈要尽可能作在同一水平面上(否则,O形圈基本套不住,防水也不可靠); 2. 4个边角的R要尽量大,至少在R2mm以上, 3.壳体的防水配合面刚好与O形环平就可,深度要尽量浅,深就不好取。 4.抠手位要大一些,电池会比较紧,方便取出。
USB盖: 孔均会在同一壳体 上(完整)
TPU材料,侧边防水,此 类是凸包直接作在盖子上 ,与壳体过盈防水,一般 情况是过盈0.15左右
方式一: 纯TUP或 PC+TPU双料 (此方式5 级以下应用
此塞子尾部周圈过盈0.15 左右
通过TPU软件圈与壳 体过盈防水 方式二:PC+TPU双料( 此 方式可防6-7级)
●三防手机防震设计
如:承受2m跌落等. 主要体现在: 外观软胶材料包容,不使硬胶面直接着地,起到缓 冲作用.
:其设计的用意主要是使机器显得强悍,结实.
防水手机设计点:

镜片防水 主按键防水 侧按键防水 接口塞防水 电池盖防水 螺丝孔防水 拉杆天线防水 授话器,麦克,喇叭等出声孔防水 前后壳防水
天线弹片 (与主板 连接)
●出声孔防水结构: 通孔之类的防水,基本都是靠防水网, 防水网也有等级,高一些的等级通气孔更密, 或者多层防水网,这样音质就会差一些,所 以要从结构设计出发,尽量保证不让水柱直 接冲击防水网,如右图所示,这种方式对6 级以下的防水相当有用的,但如果是7级以 上(浸水),那可能就不管用了。 另外,6级以下的防水网一般有0.15-0.3 (带双面胶),7级的防水网要厚一些,空 间要留出0.6左右。
7)IPX 7 方法名称:短时间浸水试验 试验设备和试验条件:浸水箱。其尺寸应使试样放进浸水箱后,样品底部到水面 的距离至少为 1m 。试样顶部到水面距离至少为 0.15m 试验时间: 30 min
8)IPX 8 方法名称: 持续潜水试验; 试验设备,试验条件和试验时间: 由供需(买卖)双方商定,其严酷程度应比 IPX 7 高
4)IPX 4 方法名称:溅水试验 试验方法: a.摆管式溅水试验 试验设备和试样放置:与上述 IPX 3 之 a 款均相同; 试验条件: 除后述条件外,与上述 IPX 3 之 a 款均相同;喷水面积为摆管中点两边 各 90°弧段内喷水孔的喷水喷向样品。被试样品放在摆管半圆中心。摆管沿垂线 两边各摆动 180°,共约 360°。每次摆动 ( 2×360°) 约 12s 试验时间: 与上述 IPX 3 之 a 款均相同 ( 即10 min )。 b.喷头式溅水试验 试验设备和试样放置:与上述 IPX 3 之 b 款均相同; 试验条件:拆去设备上安装带平衡重物的挡板,其余与上述 IPX 3 之 b 款均相同 试验时间:与上述 IPX 3 之 b 款均相同, 即按被检样品外壳表面积计算,每平方 米为 1 min (不包括安装面积) 最少 5min
此类背胶可填充一定的表面瑕 疵,保证防水效果
●主按键的防水结构: 1.按键周边与壳体内部要有足够的空间,优先考虑留1.8mm以上,(如下图)
此硬胶0.8-1.0mm 此软胶1 -1.2mm
此处厚0.8以上
周边防 水结构
●侧按键.此防水结构是三防手机设计的一个难点,设计时也要优先考虑这些按键孔的完整性,优先考虑作双料 注塑(与壳体作成一体,如左图),方法二就是按键本身单独作双料注塑,用双面胶粘在壳体上(如右图). 方法三 : 在双料的基础上增加一硬胶挤入装配,防水级别5级以下应用(右下页左图); 方法四: 硅胶按键挤入壳体(防水级 别5级以下应用) 注意点: 1.弹性壁至少作到1mm以上,此处软胶厚度为0.4-0.5mm。 2.软胶按键触点不能过长,超过5mm就要考虑再拆一件硬胶,不然手感不好(如右图)
IPXX: 第一个X是防尘等级(共6级) 0:没有保护 1:防止大的固体侵入 2:防止中等大小的固体侵入 (手指不可进入) 3:防止小固体进入侵入 4:防止物体大于1mm的固体进入 5:防止有害的粉尘堆积 6:完全防止粉尘进入, 第二个X是防水等级(共8级),以下分别说明一下标准及测试 方法。
1)IPX 1 方法名称:垂直滴水试验 试验设备:滴水试验装置 试样放置:按试样正常工作位置摆放在以 1r/min 的旋转样品台上,样品顶部至滴 水口的距离不大于 200mm 试验条件:滴水量为 10。5 mm/min 持续时间:10 min 2)IPX 2 方法名称:倾斜 15°滴水试验 试验设备:滴水试验装置 试样放置:按试样正常工作位置摆放在以 1r/min 的旋转样品台上,样品顶部至滴 水口的距离不大于 200mm 试验条件:滴水量为 10。5 mm/min 持续时间:10 min
5)IPX 5 方法名称:喷水试验 试验设备:喷嘴的喷水口内径为 试验条件:使试验样品至喷水口相距为 2.5m ~ 3m ,水流量为 12.5 L/min ( 750 L/h ) 试验时间:按被检样品外壳表面积计算,每平方米为 1 min (不包括安装面积) 最 少 3 min 6)IPX 6 方法名称:强烈喷水试验; 试验设备:喷嘴的喷水口内径为 12.5 mm 试验条件:使试验样品至喷水口相距为 2.5m ~ 3m ,水流量为 100 L/min ( 6000 L/h ) 试验时间:按被检样品外壳表面积计算,每平方米为 1 min(不包括安装面积)最 少 3 min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