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降血糖功能因子doc

降血糖功能因子doc

降血糖功能因子
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是一种由于胰岛素分泌缺陷或其生物作用障碍引起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多伴有并发症,且发病率有逐年增高的趋势。

目前,糖尿病已成为继肿瘤、心血管病之后第三大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慢性疾病因此,如何进行糖尿病的防治和保健,寻找能有效治疗糖尿病的新物质,特别是从天然资源中筛选和研究降糖成分,进而开展对糖尿病专用保健食品的研究,已经成为国内外医药工作者所关注和瞩目。

1.降血糖功能因子
近年来,随着化学分析方法和药理实验技术的不断发展,发现了多种具有降血糖活性的功能因子,它们包括天然产物、矿物质和维生素等。

1.1天然产物类降糖因子
1.1.1活性多糖类
活性多糖包括膳食纤维、真菌多糖等。

膳食纤维,它能够增加肠液黏度,阻碍葡萄糖的吸收,束缚葡萄糖,降低肠道葡萄糖的有效浓度,影响а-淀粉酶对淀粉的降解作用,延长酶解时间,降低葡萄糖的释放速度,同时改善外周组织对胰岛素的感受性,降低机体对胰岛素的要求,从而降低糖尿病的血糖水平。

金智生等研究了红芪多糖对糖尿病大鼠的降糖效果,发现其可降低大鼠空腹血糖,增加胰岛素敏感度,减低血清胰岛素及C肽分泌,抑制游离脂肪酸的产生,通过多途径、多环节的方式起到降血糖作用。

王黎明等通过体外测定不同纯度的茶多糖的降血糖活性,发现茶多糖可显著增强葡萄糖激酶和己糖激酶的活性,通过对关键糖代谢酶活性的影响实现降血糖活性。

1.2皂甙类
降血糖机制可能与其抗氧化和清除自由基有关。

地肤子总苷可通过减慢葡萄糖从胃到小肠的转运而实现降糖,可望用于控制糖尿病患者的饭后血糖及减慢食物中糖类的摄取速率。

大豆皂苷作为а一葡萄糖苷酶抑制剂,有助于延缓葡萄糖的肠道吸收,抑制糖尿病患者餐后血糖的持续升高。

玉米须总皂苷具有较好的降糖活性,能降低正常小鼠血糖,对肾上腺素、四氧嘧啶、链脲佐菌素所致小鼠高血糖模型也有较好的降糖作用。

1.3萜类
萜类化合物主要影响糖代谢。

柳占彪等认为齐墩果酸(不溶于水的三萜类化合物)
能抑制肝糖原的流失和分解,其降糖作用与肝糖原相关。

韩璟超等研究发现山茱萸总萜对糖尿病模型动物具有良好的降血糖活性,推测可能是通过提高糖耐量、保护胰岛β-细胞或促进受损β-细胞的修复、增加肝糖原合成等多种途径发挥作用。

1.4黄酮类
黄酮类化合物可通过刺激胰岛素释放、增加胰岛素敏感性、抑制а-糖苷酶、增加外周糖的利用等机制起到降低血糖的作用。

黄进等研究表明大豆异黄酮可通过抑制胰岛细胞凋亡、提高免疫功能等途径促进胰岛β细胞功能恢复,从而达到降血糖的作用。

桑叶总黄酮通过抑制大鼠小肠双糖酶活性有显著的降血糖作用。

钟正贤等研究显示藤茶总黄酮对链脲霉素所致糖尿病大鼠有降糖作用,其作用机理可能是通过抗氧化作用,减轻链脲霉素对β细胞损伤,或促进已损伤的β细胞的修复,增强胰岛的分泌功能,从而减轻高血糖反应。

陈瑞娇等通过研究辣木叶总黄酮的降血糖作用,发现辣木叶总黄酮明显降低糖尿病模型小鼠的血糖,同时能提高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降低血清脂质过氧化物含量,但TFM对正常小鼠的血糖水平无影响。

1.5生物碱类
生物碱种类虽少,但降糖作用显著。

国内外学者证实了小檗碱(又名黄连素)能够促进胰岛β细胞再生及功能恢复、抑制肝脏的糖异生和促进外周组织的葡萄糖酵解、增加胰岛素敏感性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