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8第八章 后现代主义文学理论
8第八章 后现代主义文学理论
“下半身诗歌”是对诗歌乃至文学书写另 一种可能的探寻,在戏访与揶揄中对一些 文坛现象、社会现象进行了无情的解构与 嘲讽。对这些文本的解读与分析应超越文 字表层。
四、后现代主义在中国的演变
1、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文学的先锋意识,以消解的方式写作 王朔的“与其雅而假,不如痞而真”。人物之小,生活之实,精神之 浅,道德之低。 2、90年代中期以后:一是与商业化炒作联系在一起,文学日益呈现 大众文化特征;一是转向私语化写作,文学日益成为自言自语的私人 梦呓和自我欣赏。 后现代诗歌被谢冕斥责为“浅薄与贫乏”,被孙绍振斥责为是“艺术 的败家子”。
6、后现代主义理论在中国的传播与认同,与90年代人文知 识分子内部的分化以及文化语境有关:文化新保守主义与 新左派的出场
三、新时期后现代主义文本的解读
1、90年代的解构狂潮:王朔、韩东、朱文等的写作以及 对鲁迅的解构 解构(deconstruction)在德里达那里既有分解又带有创 造新结构的内涵,与破坏毫无关系;希利斯认为解构是对 阐释的阐释。 在西方,解构主义批评的基本精神在于“永不满足于一种 固有的方法”,对于分析的文本进行“无止境的质疑”, 以抵制“批评的垄断化和极权主义倾向”,打破西方理性 主义的乐观情绪。 中国当代文化和文学中的解构更多带有破坏性,任意性, 追求绝对虚无。
3、主要后现代理论介绍
德里达的解构主义批评 福柯和海登·怀特等的新历史主义 鲍德里亚关于消费主义批判 拉康的精神分析 赛义德等的后殖民主义批评 鲍曼的后现代知识分子理论
4、后现代艺术的普遍特征
平面化——消解深度;断裂感——消解历 史意识;“空洞”悬置——消解主体精神 ;机械复制——消解审美距离 后现代艺术是在技术文明、大众文化、消 费欲望中催生的对传统艺术(现实主义、 浪漫主义、现代主义)反叛的艺术形式, 它企图消解以往的意义和形式,力图构建 绝对世俗化的艺术。
《饿死诗人》· 伊沙
………… 诗人们已经吃饱了 一望无边的麦田 在他们腹中香气弥漫 城市中最伟大的懒汉 做了诗歌中光荣的农夫 麦子 以阳光和雨水的名义 我呼吁:饿死他们 狗日的诗人 首先饿死我 一个用墨水污染土地的帮凶 一个艺术世界的杂种
《车过黄河》
伊
沙
列车正经过黄河/我正在厕所小便/我知道 这不该/我应该坐在窗前/或站在车门旁边/ 左手插腰/右手作眉檐/眺望 像个伟人/至 少像个诗人/想点河上的事情/或历史的陈 账/那时人们都在眺望/我在厕所里/时间很 长/现在这时间属于我/我等了一天一夜/只 一泡尿功夫/黄河已经远去
3、新世纪以后,网络写作中的后现代主义特征:匿名性、世俗性、 自我中心、无意义性、机械复制、拼帖游戏、类型写作、恶搞等。
2、后现代主义
伽达默尔和德里达认为后现代主义产生于20世纪 60年代,是伴随现象学、分析哲学的式微和存在 主义、结构主义的衰落,以新解释学和解构哲学 兴起为标志而登上现代思想舞台的。 丹尼尔·贝尔认为后现代主义是随“后工业社会 ”的来临而兴起的,是社会形态在文化领域的反 映,后现代主义产生于60年代。 哈贝马斯认为后代主义兴起于二战之后,属于反 现代性的思潮。
利奥塔德认为后现代主义是后现代知识状况的集中体现, 后现代主义的根本特征是对“元叙事”(指具有合法化功 能的叙事,即权威话语、普遍真理等)的怀疑和否定。 詹明信(詹姆逊)认为后现代主义是晚期资本主义的症候 ,是对资本主义深度模式的彻底反叛。“后现代文化在表 现形式上的艰深晦涩、在性欲描写上的夸张渲染,在心理 刻画上的肮脏卑俗、以至于在发泄对社会、对政治的不满 时所持的那种明目张胆、单刀直入的态度——凡斯种种, 超越了现代主义在其巅峰时期所展示的最极端、最反叛、 最惊世骇俗的文化特征”(詹明信:《晚期资本主义的文 化逻辑》,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429页)。 费耶阿本德认为后现代主义就是“怎么都行”的彻底的相 对主义。
于坚的《零档案》(1994年)
《卷一出生史》:和书写无关/ 他来自一位妇女在二十八岁的 阵痛 《卷二成长史》:那黑暗的 那混沌的 那朦胧的 那血肉模 糊的一团/清晰起来 明白起来 懂得了 进入一个个方 格 一页页稿纸/成为名词 虚词 音节 过去时 词组 被 动语态/词缀 成为意识 意义 定义 本义 引义 歧义/ 成为疑问句 陈述句 并列复合句 语言修辞学 语义标记 《卷三恋爱史》:恋与爱 个人问题 这是一个谈的过程 一 个一群人递减为几个人/ 递减为三个人 / 递减为两个人的过程 / 一个舌背接触硬愕的过程/ 一个软愕下垂/ 气流从鼻腔通过 的过程/ 一个下唇与上齿/ 接近或靠拢的过程/ 一个嘴唇前 伸/ 两唇构成圆形的过程/ 一个聚音对分散音/ 糙音对润音 / 浊音对清音/ 受阻对不受阻/ 突发音对延续音/ 紧张对 松弛 / 降调对升调/ 舌尖对撮口的过程
你见过大海
韩 东
你见过大海 你想象过 大海 你想象过大海 然后见到它 就是这样 你见过了大海 并想象过它 可你不是 一个水手
就是这样 你想象过大海 你见过大海 也许你还喜欢大海 顶多是这样 你见过大海 你也想象过大海 你不情愿 让海水给淹死 就是这样 人人都这样
白沙门
· 多多
台球桌对着残破的雕像,无人 巨型渔网架在断墙上,无人 自行车锁在石柱上,无人 柱上的天使已被射倒三个,无人 柏油大海很快涌到这里,无人 沙滩上还有一匹马,但是无人 你站到那里就被多了出来,无人 无人,无人把看守当家园——
《我坚决不能容忍》 我坚决不能容忍 那些 在公共场所 的卫生间 大便后 不冲刷 便池 的人
下半身诗歌
对于‘下半身’诗人来说,所有问题都可 以归结为身体或性的焦虑,他们试图撕开 文化笼罩其上的面具,要把生活最本质的 问题在此聚集,把社会批判完全戏谑化, 用身体或性爱嘲弄了社会现实和文化现场 。 尹丽川的《为什么不再舒服一点》到沈浩 波《干和搞》再到凸凹的《普遍真理,或 上或下》、徐乡愁的《用日字组词》,管 上的《让一部分人先硬起来》等
有关大雁塔 ·韩东
有关大雁塔 我们又能知道些什么 有很多人从远方赶来 为了爬上去 做一次英雄 也有的还来做第二次 或者更多 那些不得意的人们 那些发福的人们 统统爬上去 做一做英雄
然后下来 走进这条大街 转眼不见了 也有有种的往下跳 在台阶上开一朵红花 那就真的成了英雄 当代英雄 有关大雁塔 我们又能知道什么 我们爬上去 看看四周的风景 然后再下来
《卷四日常生活》: 进去 点头 嘴开 嘴闭 面部动 手动 脚动 头部动 眼球和眼皮动 站着 坐着 面部不动 走四步 走十米 递 接过来 打开 拿着 浏览 拍 推 拉 领取 点数 蹲下 出来 关上 喝 嚼 吐 量 刷 抄 弯着 东经35度北纬20度之间 半径两百米 海拔五百公尺 气温 22摄氏度 东南风三级 时间8点到12点 2点到6点 《卷五表格》: 姓名 横竖撇捺 性别 在南为阳 在北为阴 籍贯 有一个美丽的地方 家庭出身 老子英雄儿好汉 老子反动儿混蛋 职业 天生我才必有用 工资 小菜一碟 何足挂齿 文化程度 少壮不努力 老大徒伤悲 本人成分 肌肉30公斤 血5000CC 脂肪20公斤 骨头10公斤 毛200克眼球一对肝二叶手二只脚二只鼻子一个 政治面目 横看成岭侧看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民族 遥远的东方有一条龙
( 2004年归国后,在海南大学任教期间写的一首诗。 )
4、后现代的语言实践(伪诗?)
口语诗、圆桌诗、电脑诗、梨花体(口水诗)、下 半身、垃圾诗 口语化、日常化、随意化、反诗化 赵丽华的梨花体诗:
《我终于在一棵树下发现》:一只蚂蚁,/ 另一只蚂蚁,一群蚂蚁/可能还有更多的蚂蚁 《我发誓从现在开始不搭理你了》:我说到做到/再不反悔 《我爱你的寂寞如同你爱我的孤独》:赵又霖和刘又源/一个 是我侄子/七岁半/一个是我外甥/五岁/现在他们两个出去玩 了
伊格尔顿认为:“后现代主义并非一种特定的风格,而是旨在超越现 代主义所进行的一系列尝试。在某种情境中,这意味着复活那被现代 主义摈弃的艺术风格,而在另一种情境中,它又意味着反对客体艺术 或包括你自己在内的东西。”
“后现代性是一种思想风格,它怀疑关于真理、理性、同一性和客观 性的经典概念,怀疑关于普遍进步和解放的观念,怀疑单一体系、大 叙事或者解释的最终根据。与这些启蒙主义规范相对立,它把世界看 作是偶然的没有根据的、多样的、易变的和不确定的,是一系列分离 的文化或者释义,这些文化或者释义孕育了对于真理、历史和规范的 客观性,天性的规定性和身份的一致性的一定程度的怀疑。” “后现代主义是一种文化风格,它以一种无深度的、无中心的、无根 据的、自我反思的、游戏的、模拟的、折中主义的、多元主义的艺术 反映这个时代性变化的某些方面,这种艺术模糊了‘高雅’与‘大众 ’之间,以及艺术与日常经验之间的界限。”(伊格尔顿在《后现代 主义的幻像》)
2、叙述形式的试验:先锋小说
反逻辑,反意义、所指和能指的混乱 反文化、反价值、反语法、反阅读 文学变成了书写行为和书写事件
3、新潮诗(新生代)
1986年安徽《诗歌报》与《深圳青年报》联合推 出“中国诗坛1986,现代诗群体大展”,标志中 国新时期诗歌多元化群落的形成。也被称为“美 丽的混乱”。 如非非主义、莽汉主义、整体主义、新传统主义 、新感觉派、客观主义、莫名其妙派、撒娇派等 。以标新立异、任性骄纵、嘲笑时代、调侃他人 的反文化、反崇高、反传统著称。声称要彻底埋 葬朦胧诗。
第八章
新时期文学中的 后现代主义
一、关于“后现代”相关概念辨析
1、后现代
时间概念的现代之后:乔治·瑞泽尔《后现代社会理论》 中认为,“后现代指一个社会和政治的新时代,这个新时 代通常在一种历史的含义上被视为紧随在现代时期之后。 ” 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利奥塔说后现代并非时间意义上的, 而是对现代性的前提进行反思——对理性、真理、进步、 整体性等观念的怀疑与否弃。(《后现代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