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民经济核算练习题参考答案[精品文档]

国民经济核算练习题参考答案[精品文档]

练习题参考答案第一章(三)名词解释1.国民经济核算,简称国民核算,是指对国民经济运行过程的系统描述,是了解经济运行和经济发展,发现问题、分析规律、为经济决策服务的重要信息资源。

2.国民经济机构单位是指有权拥有资产和承担负债,能够独立从事经济活动和与其他实体进行交易的经济实体。

国民经济机构单位根据其主要经济职能、行为和目的的基本特征分类形成国民经济机构部门。

3.国民经济基层单位是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为了进行生产核算和投入产出分析确定的基本核算单位,在我国统计部门也称为产业活动单位。

国民经济基层单位根据生产产品或服务的同质性分类形成国民经济产业部门,在我国习惯称国民经济行业部门。

4.经济流量是反映一定时期内所有经济活动变化的价值数量,包括生产、分配和再分配、变换、流通、使用,以及资产和负债、物量和物价的变化的价值量。

经济存量是反映某一时点的资产和负债状况的价值量。

5.要素价格是根据劳动报酬、固定资本消耗和营业营余确定的价格形式。

6.基本价格是根据要素价格和产品税以外的生产税的构成因素确定的价格形式。

7.生产者价格是指生产者单位产品的市场价格,包括要素价格和单位产出的生产税净额。

8.购买者价格是指购买者购买单位产品应支付的市场价格。

9.三等价原则是指国民经济运行过程中国民生产、国民(原始或可支配)收入和国民(最终)支出之间的总量平衡关系的等价统计原则。

10.权责发生制原则是指对经济活动中机构单位之间交易按照其债权债务发生时、或生产活动中价值转移或新价值形成或取消时进行统计的原则。

(四)简答题1.答:国民经济机构部门包括(1)非金融企业部门,由从事生产市场上的产品和非金融服务的法人企业组成。

(2)金融机构部门,由从事金融媒介活动的所有常住法人单位和企业组成。

(3)政府部门,由具备法人资格的各种类型的行政单位和非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组成。

(4)住户部门,由所有常住居民住户组成。

(5)为居民服务的非营利机构部门,它是法律实体,不以追求利润为目的,主要从事为居民家庭生产非市场性服务,其活动经费主要是由各种捐赠的资金来源负担。

(6)国外,指与该国从事经济活动的全部非常住机构单位。

2.答:国民经济基层单位是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为了进行生产核算和投入产出分析确定的基本核算单位,在我国统计部门也称为产业活动单位。

它是以生产活动和生产某个产品的相对独立性为原则的,具体特征是:(1)具有一定生产场所;(2)能够获取有关生产活动的投入与产出资料,包括劳动和资本生产要素的投入;(3)具有自己的管理部门,负责日常生产活动,并能编制反映生产过程的生产账户。

3.答:国民经济活动中的交易主要是以下几大类。

(1)货物和服务交易。

来源主要是国内生产和进口,使用主要是中间消耗、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或出口。

(2)分配交易。

它是指由生产创造的增加值形成收入初次分配给劳动力、资本和政府的交易,以及收入和财富的再分配交易。

(3)金融交易。

它是指各类金融资产的净获得(净购买)或负债的净发生过程中债权与债务资金上的交易。

(4)内部交易。

为了保证国民经济核算在生产、分配、消费、积累全过程上的系统一致性,对于企业或基层单位生产者自行生产自己使用的产品或服务作为企业或基层单位的内部交易看待。

4.答:国民经济机构单位是指能够代表自身拥有资产和负债,从事各种交易活动,负有法律责任及对经济生活各方面进行财务决策的经济活动单位。

国民经济基层单位是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为了进行生产核算和投入产出分析所确定的基本核算单位。

基层单位和机构单位之间是一种隶属关系。

一个机构单位可以包含一个或多个完整的基层单位,而一个基层单位只从属于一个机构单位。

5.答:分类体系建立在经济主体和交易分类的基础上。

(1)国民经济产业(行业)部门分类和国民经济机构部门分类是经济主体分类。

(2)生产领域中的分类是为反映产业结构、总供给结构及生产率计算和经济结构分析服务的。

(3)收入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领域中的机构部门分类,主要为分析收入分配结构服务。

(4)在最终使用领域,消费按政府和居民消费目的分类,是为分析政府职能作用和居民消费行为及结构服务的;对金融资产和负债的分类,主要反映金融市场的各种结构和联系。

对非金融资产的分类,主要是为投资品需求结构和资本生产率或技术进步分析服务的。

6.答:(1)在生产阶段,用GDP来反映国民经济生产的最终成果。

(2)在收入分配阶段,用国民原始收入和国民可支配收入反映收入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结果的总量特征。

(3)在最终使用阶段,各种消费构成总量指标反映消费需求;储蓄作为积累领域的主要资金来源,向资本形成和金融市场分流。

因此,可以用金融投资和负债、固定资本形成、库存投资以及其它非金融资产购买净额等指标来体现最终产品使用状况。

7.答:三等价原则是指国民经济运行过程中国民生产、国民(原始或可支配)收入、国民(最终)支出之间的总量平衡关系的等价统计原则。

具体讲,就是一国常住机构单位所生产的全部增加值总量,与经过初次分配、再分配后的国民原始收入或国民可支配收入总量相等,它们与最终使用在消费和积累上的国民最终支出总量也是相等的。

概括地讲,国民生产总量转入收入初次分配再分配,收入分配后形成最终支出,最终支出是对生产总量的市场实现。

从经济过程来看,它们之间就像三个等量的轮子,相互关联、带动,形成不断循环。

三等价原则是确定国民经济生产、收入分配、消费和积累核算一致性的重要原则。

从国民经济核算账户体系来看,三等价原则体现为前后账户之间统计核算的联系和统计口径范围的统一。

此外,三等价原则对国民经济核算中的分类也有重要指导作用,即各种分类之间按照国民经济循环过程,相互关联、系统一致。

第二章(三)名词解释1、货物指的是物质产品,也即有形的商品,例如粮食、面粉、煤炭、机器等有形商品。

服务是指无形的商品,并且其生产过程和消费过程是同时发生的,一般情况它不能被储存。

2、固定资产折旧指生产单位在核算期内因生产活动使用固定资产而耗损的固定资产的价值。

它反映了固定资产在当期生产中的价值转移。

3、市场产出是指以盈利为目的并在市场上实现的生产产出,其特点是由市场供求决定规模和价格。

4、增加值是指一个机构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创造的新增价值和固定资产使用的转移价值之和。

5、中间消耗是指生产单位在核算期内为获得总产出而转换或消耗的非耐用货物和服务的价值。

6、生产税净额是指生产税扣除生产补贴后的余额。

7、营业盈余是指一定时期内机构单位生产活动创造的增加值扣除劳动报酬、生产税净额和固定资产折旧后的余额。

8、总消费是核算期内机构单位为满足个人物质、文化与精神生活的需要,对货物和服务最终消费的支出合计。

它通常由两部分构成:一是居民消费,即居民在核算期内对货物和服务的最终消费;另一是社会公共消费,即政府最终消费支出总计。

总投资是机构单位在核算期内对固定资产和库存的投资支出总计,包括固定资产形成和库存增加两部分。

9、国内生产总值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

国内生产总值有三种表现形态,即价值形态、收入形态和产品形态。

10、部门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是指某部门增加值增量占国内生产总值增量的比重,它是研究产业结构问题的重要方法之一。

用公式表示为:某部门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度=该部门增加值的增长率/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四)简答题1、答:(a)这个企业为经理买这辆小汽车要作为投资计入GDP,而这个企业给这位经理发一笔额外的报酬让他自己买这辆小汽车在国民收入核算要作为消费计入GDP(b)假若一个消费者买本国生产的轿车消费,则该购买支出要计入GDP,若购买进口轿车消费,则该消费支出要作为进口从GDP中扣除3、答:货物和服务各自的特点表现在:(1)货物是有形商品,服务是无形商品;(2)货物被生产出来后,在未被消费以前可以储存,而服务则不能被储存;(3)货物的生产和消费是分离的,服务的生产和消费是同时发生的。

4、答:机构单位总产出核算包括以下三方面内容:(1)对生产要素最初投入的价值核算,即对地租、工资、利息、利润等的核算;(2)对货物与服务的中间消耗的价值核算,即对固定资产的消耗和中间产品消耗的核算;(3)对生产税净额的价值核算,即对生产税减生产补贴的核算。

6、答:用“工厂法”计算工业总产出,应遵循以下原则:(1)必须是单位内工业生产活动成果,单位内非工业生产活动如建筑、农业等成果不能计入;(2)必须是本期内工业生产活动成果,即本期内生产的工业产品和工业性作业,非本期的成果不能计入;(3)必须是单位内工业生产的最终成果,即本期内在单位内不再进行加工的最终产品,单位内不允许产品价值的重复计算。

8、答:中间消耗是生产单位在核算期内为获得总产出而转换或消耗的非耐用货物和服务的价值。

在核算中间消耗时,要注意它与固定资产消耗的区别,主要包括:(1)小型工具。

一般是价值低于200元的工具都被视为中间消耗;(2)固定资产的普通保养与修理属于中间消耗;(3)将核算中不能以有经济意义的方法估价和核定折旧率的研究与开发支出视为中间消耗。

9、答:国内生产总值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

国内生产总值有三种表现形态。

从生产的角度看,国内生产总值是一国国内各经济部门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的价值,也就是各部门生产创造的增加值的总和。

从收入分配角度看,国内生产总值是由诸生产要素的收入构成的,也就是各部门生产要素收入即劳动报酬和资本报酬相加之和。

从使用的角度看,一定时期内全社会的最终产品是被用于同期全社会的最终使用:积累和消费。

10、答:国内生产总值是衡量生产的重要尺度,它在衡量经济活动净成果方面有着其它指标不可替代的作用,它虽然为人们提供了福利的绝大部分,是影响社会福利的最重要的因素,但国内生产总值衡量国民净福利并非十全十美,用它作为国民净福利指标至少有以下不足:(1)国内生产总值只衡量了经济活动的直接成果,但远非经济福利的全部。

因为经济福利还会包含一些间接成果,如居民闲瑕时间的增多等,但这些间接活动成果都不能在国内生产总值中体现出来,所以国内生产总值的范围小于经济福利的范围。

(2)国内生产总值并未包括给人们带来福利的全部产品和服务。

根据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生产范围,家务劳动提供的服务以及其它一些非市场性的活动成果并未包括在国内生产总值的核算范围之内,而这些活动的成果在增进社会福利方面却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3)国内生产总值还会夸大社会福利。

国内生产总值只核算经济活动的直接成果,并不考虑生产所带来的诸如环境污染等负效应,而环境污染恰恰会降低社会福利。

这说明国内生产总值衡量社会的非科学性和非准确性。

(五)计算题6、【解答】:(1)各部门中间消耗为:农业: 2300×34%=782(亿元)工业:9200×75%=6900(亿元)建筑业:1000×70%=700(亿元)运输业:540×50%=270(亿元)其他服务业:3200×25%=800(亿元)(2)国内生产总值=总支出-中间消耗=(2300+9200+1000+540+3270)-(782+6900+700+270+800)=6858(3)国内生产总值/总支出=6858/(2300+9200+1000+540+3270)=42%5、【解答】:总产出=保费收入+投资收入-费用-死亡赔款-红利支出=400+60-25-120-5=310(亿元)1/8,【解答】:(1)国内生产总值=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净出口=8110+2037+(1200-1060)=10287(亿元)中间消耗=总产出-GDP=15000-10287=4713(亿元)营业盈余=GDP-固定资产折旧-劳动报酬-生产税净=10287-1480-5240-595=2972(亿元)(2)国内生产总值账户:国内生产总值帐户单位:亿元使用来源总产出15000 减:中间消耗4713 总消费8110 居民消费5600公共消费2510总投资2037 固定资本形成总额2010 库存增加24 贵重物品净获得 3 净出口140 出口1200 进口1060劳动者报酬5240生产税净额595生产税610减:补贴15固定资产折旧1480营业盈余2972国内生产总值10287 国内生产总值102877、【解答】(1)生产法GDP=1753.39(亿元)(2)收入法GDP=1753.39(亿元)(3)支出法GDP=1753.39(亿元)12、【解答】:(1)按汇率计算的GDP=82067.5/8.2796=9912亿美元;购买力平价=82067.5/38460=2.1338(2)按购买力平价计算的人均GDP=实际GDP/购买力平价=按汇率计算的GDP×汇率/购买力平价=782×8.2796/2.1338=3034(美元/人)(3)由以上计算的,购买力平价低于按美元表示的平均汇率,导致计算的按购买力计算的(人均)GDP高于按美元汇率计算的(人均)GDP,从而高估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