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逻辑学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创立的
2.研究对象:逻辑学是研究逻辑的思维形式,逻辑规律以及简单逻辑方法的科学
3.思维:是受外界的刺激而引起的反映
4.人的认识活动可以分为2个阶段:感性认识阶段和理性认识阶段
5.思维的逻辑形式:也叫思维的形式结构,是指思维形态各部分之间的联接方式(思维形式)
6.概念是思维的最小单位,又称思维的细胞
7.思维的联接形式有2部分组成:联接变项(可变),逻辑常项(不可变)
8.逻辑常项是逻辑形式中恒定不变的部分,它具有固定的意义,是区别不同类型逻辑形式的标志或依据。
形式逻辑研宂思维的逻辑形式,是从真假值(逻辑值)角度出发的
9.传统逻辑4规律:同一律,不矛盾律,排屮律,充足理巾律。
思维逻辑规律3条(无4)。
10.简单逻辑方法:是指根据事实材料或思维材料,按照逻辑规律、规则形成概念、做出命题、进行推理
的方法
11.逻辑学的性质:1工具性2全人类性
12.学习逻辑学的意义:1逻辑是人们探求新知的必要工具2提高我们语言表达能力的工具3掌握和学习
科学新知的工具4是人们认识和揭露逻辑谬误和反驳诡辩的工具
13.概念:是反映思维对象及其特有属性的思维形态
14.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概念的2个重要逻辑特征
15.概念的内涵就是概念所反映的对象的特有属性或本质属性
16.概念的外延就是概念所反映的特有属性的对象,既通常所说的概念的适用范围
17.集合概念是反映集合体的概念。
集合体是由若干个体组成的统一整体,其特点是:集合体与个体不是
属种关系,集合体的属性个体不一定有,个体的属性集合体也不一定有,二者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不是个别与一般的关系
18.根据表示概念外延的圆圈图形有无重合之处,概念外延间的关系可以分力相容关系和不相容关系两大
类
19.相容关系包括:全同关系,真包含于关系,真包含关系,交叉关系
20.不相容关系:也叫全异关系…两个概念的外延没有任何重合之处的关系
21.矛盾关系:同一属概念下的俩个种概念的外延不同,其外延之和等于它们的属概念外延,这两个概念
外延关系就是矛盾关系
22.反对关系:同一属概念T的俩个种概念的外延不同,其外延之和小于它们的属概念外延, 这两个概念
外延关系就是反对关系(对立关系)
23.概念的限制:是通过增加概念的闪涵而减少概念的外延
24.概念的概括法:通过减少概念内涵增加概念外延
25.给概念下定义注意:1必须揭示概念所反映对象的特有属性2定义项应尽量简短
26.定义法----属+种差公式:被定义项=种差+邻近的属
27.定义的种类:实质定义(发生、关系、功用定义),词语定义
28.划分:把一个概念所反映的对象分为儿个小类,从而明确这个概念的外延的逻辑方法
29.划分组成:母项+子项+划分的依据
30.命题的2大特征:1命题对思维对象情况必须有所反映,特别是肯定或否定的反映2对思维对象的反
映有真有假
31.推理的分类:1前提和结论不同分演绎推理,归纳推理,类比推理回溯推理2
32.直言命题:直接无条件的反映对象具有某种性质的命题(性质命题)
33.直言命题组成:主项,联项,谓项,量项
34.质、量的结合分类
类型 逻辑形式 公式 简称 主项 谓项 全称肯定命题 所有S 是p SAP A 周延 不周延 全称否定命题 所有S 不是p SEP E 周延 周延 特称肯定命题 有S 是p SIP 1 不周延 不周延 全称否定命题 有S 不是p
SOP
不周延
周延
单称肯定命题 某个S 是P
全称否定命题
某个S 不是p
35. 直言命题的主谓项周延问题是指一个命题的主项,谓项的外延反映情况
36. AEIO 真假表
37.
ti
A
•17
irar
A 、E 、0换质换位推理的逻辑形
式是: SAP (换
质)->SEP (换位h4》
KS SEP (换质 HSAP (换位)4lS
SOP (换质 HSIP (换位
込
Mtv: If 分题的 ft WM 的 Xi ft ill ♦ J RT «关乐与或然竹氏乐 糸.取Jt 必
然件的托的t 安.Ji 格评的jM 砷形戒。
KM 格守成屮广•••汷巧、 (->由一•曲齅真榷出W I HI
in 磯相M 的A 、K 丄O 四
<1气艾赐巾,打必豪Mt 真 了介以屮成然竹的托齦关
ifr.WW 側对气X* ft 镰
(内«?》•
SAP ••SKI* •
SKP •SAP
(I S^l 1 *S( H> ( 50^ *SAi* ( SKP —SIP ( SIP —SEF
( 《二》由一命M«•榷出
SU k -*8l )l , ( SOP-.SII * ( SSP —sui.
( SOI* *SAP
<
涵1 *SII» ( Sh •SICP (
<H)由一命朔衰出衫 命MM
:
爷.
X 9\
•命《真(由龛件真禳柃称真J
BkP>»siP (从 14关系 > SEP -sni* 〈从M 又系》
'四> 由一命HW.搶出另一命MW (由特称供榷仑称调》
•SAP
(从厲关系) -*5B P (从廣)t 系〉
SII- S4-I
38.
39. 反对关系:不同真,可同假。
以真另一必假, 一假另
一真假不定
40. 下反对关系:不同假,可同真,一假另一必真, 一真
另一真假不定
41. 矛盾关系:不同真,不同假。
一假另一必真, 一真另
一必假
42. 从属关系:上真,下必真。
上假,下可真可假, 下假,
上必假;下真,上可真可假
43. 变形推理法:换位法,换质法,换质换位综合 法 44. 直言三段论:借助一个共同的词项,把两个直 言命题
联接起来,从而推山一个新的直言命题 的间接推理。
45.
直言三段论
公理:一类对象的全部具有或不具
有某属性,那么,该类对象屮的部分也具有或不具有某属性。
就是说如果对一类对象的 全部有所断定,那么对它的部分也就有所断定
46.直言三段论公理一般规则:1中项至少要调研一次2在前提中不调研的项,在结论中也 不得周延3两
个否定前提推不出结论4如果前提巾有一个是否定的,那么结论是否定的 5如果结论是否定的,那么前提中必有一个是否定的6两个特称前提不能推出结论7如 果前提中有一个是特称的,那么结论必定是特称的
47、同一律内容:在同一思维过程屮,每一思想必须保持自身同一
48、同一律公式:A是A,或是A等值于A。
符号:於A
不矛盾律: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互相否定既互相矛盾或者互相反对的思想不能同真,必有一假
公式:A不是非A,A或并非“A并且非A”
符号:=(AA^A)
8
完全归纳推理:就是通过对某类实务所有个别对象的考檫,从而作出关于该类事物一般性结论的推理。
模式:Si_.P, S2---P,.....S n…P (SiSzSnMS 类的全部对象)
So: S—P (结论是一个全称命题)
不完全归纳推理:是与完全推理相对而言的,它是根据对一类事物的部分对象的考擦从而得出有关该类事
物一般性结论的归纳推理。
【模式和上一样】
简单枚举归纳推理:以经验的知识为主要依据,在考擦一类事物的部分对象过程中未发现反例从而作出关于该类事物一般性结论的归纳推理。
(以偏概全)
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直接**就是巾论据按照推理规则直接推出论题的证明。
特点:从论题出发,为论题的真实性直接提供正而理巾
间接证明:通过确定其他命题的虚假来确定论题真实性的证明,这种证明方法证明的论题不是由论据按照推理规则直接推理,而是通过间接方法得到证明分类:反证法和选言证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