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第二章
科学管理理论的代表人物及理论
19世纪末20世纪初创建的管理理论,人们称为“古典 管理理论”或“科学管理理论” ,主要由以下三种理论 构成。 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泰罗制)
法约尔的组织管理理论(一般管理理论)
韦伯的行政组织理论。
(一)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
观点1:科学管理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劳动生产率。 观点2: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手段,是用科学管理的方法 来取代传统管理的方法。 观点3:科学管理的核心是劳资双方在心理上和精神上来一 次彻底的思想革命。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是中国的儒家思想。 提出“仁、义、礼、智、信”(即“五常”),为准则; 提出 “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即“三纲 ”),作为处理君臣、父子、夫妻之间相互关系的道德规 范。 近几十年来,许多地区和东南亚国家,如中国台湾、 香港、韩国、泰国、新加坡、日本等,都先后走上了现代 化的道路,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企业管理水平显著提高。
根据以上观点,泰勒提出了以下的管理制度。
1.要使工人掌握科学标准化的操作方法,使用标准化的工具、 机器和材料,并使作业环境标准化,以便合理利用工时,提 高工效。 2.实行有差别的计件工资制。即按照工人是否完成定额而采用 不同的工资率。 3.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必须为工作挑选“第一流的工人”。 4.把计划职能同执行职能分开,变原来的经验工作法为科学工 作法。 5.实行职能工长制。 6.在管理控制上实行例外原则。
第一节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概述
一、中国管理思想形成的社会文化背景
西方学术界普遍认为,人类的管理实践和管理理论是 从18世纪才开始的,并且只有西方才是管理思想的唯一发 源地。亚当· 斯密、泰勒、法约尔等先驱者们的成就,于管 理学领域的星空中无比绚烂,他们的名字也被世人所传颂 。 至于中国的传统管理思想,西方学术界并不认可。这 种看法其实有失偏颇,因为管理的实践和理论与各国、各 民族的社会文化背景及文明史是密切相关的。西方中心论 并不符合人类发展历史的事实,各个民族和国家对管理学 的发展都具有各自的价值和贡献。就像中国的传统管理思 想,其形成和发展就要远远早于西方。
代表人物2:查尔斯· 巴贝奇
观点3:对劳动分工理论的最大突破,还在于另外两个方面 。第一,脑力劳动同体力劳动一样地可以进行分工;第二 ,描述了被现代社会称作“巴贝奇原则”的观点,即分工 同样可以减少支付工资这一好处。 观点4:提出了工资加奖金的报酬制度,把工人的实际利益 与企业的效益及发展结合在一起,这在调节劳资矛盾、发 挥工人生产积极性方面无疑具有一定的作用。
例1:万里长城的修筑
没有任何机械,全部劳动都由 人力完成,工作环境是崇山峻 岭、峭壁深壑,十分艰难。而 修筑长城所用的砖则由全国各 地按统一规格烧制后运送到工 地,为了监督检查制砖的质量 和责任,每块砖上还刻有制造 者及制造州府县的名字。
例2:长平之战—中国古代史上规模最大的战役
秦赵两国之间著名的“长 平之战”,两方参战的兵 力就高达百万之多。战争 带来了死亡和灾难,但战 争这一军事实践也带来了 诸如作战思想、原则、战 术等军事管理的发展,并 在许多不朽的军事著作里 得以体现。
在早期管理阶段,资本的所有者就是管理者。到了19 世纪末,由于生产技术日益复杂,资本的日益扩大和生产 规模发展,管理职能不再是所有人担当,而是由资本家委 托给以经理为首的由各方面管理人员组成的专业管理机构 承担,企业的管理职能便逐渐与资本所有权相分离。专门 的管理阶层由此出现,与此同时,产生了称为“科学管理 ”的理论。
例4:田忌赛马
二、古代管理思想的主要学说
中华文化成果博大精深,文明源远流长。就管理思想 而言,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中林立的著作中就包含着 极为丰富的管理思想成果。在这里,我们仅择其中最具代 表性的道家和儒家作简要介绍。
(一)道家的“无为而治”学说
一般公认春秋时期的老子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道 德经》是其主要著作。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 自然”是老子的主张,其意思是说道的本性是自然,要顺 应自然,一切事物不能违背自然。 注意:这里的“无为”并非是什么都不做,而是在事 先规定的制度下不妄为,不违道而为,不随意而为,其成 立的前提依然是制度化的管理。
一、西方早期管理思想的产生
14世纪到16世纪末的欧洲,在经济领域,农业、手工业和 商品经济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在地中海沿岸和西北欧的一些地 区,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在经过了18世纪到19世纪的工业革 命后,资本主义终于在欧洲成型。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工厂制度的形成,工业革命用机器 取代人力,从而带来了生产技术及生产关系的重大变革。在这 一时期,越来越多的理论家、实业家开始研究管理方面的问题。
①早期管理思想。产生于19世纪末以前,代表人物有:亚当· 斯密 、查理· 巴贝奇、罗伯特· 欧文。 ②古典管理理论。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美国、法国等西方国家 形成的古典管理理论,又以科学管理理论为重点,代表人物有 泰勒、法约尔、韦伯等。 ③行为科学理论。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初,以人际关系 研究为重点。代表人物有梅奥、马斯洛、赫茨伯格、麦克雷格 等。 ④现代管理理论。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后,这一时期管理领域非 常活跃,出现了一系列管理学派,各学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哈罗德· 孔茨形象地称之为“管理理论丛林”。 ⑤当代管理思想。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后。
代表人物2:查尔斯· 巴贝奇
观点1:进一步发展了斯密关于劳动分工的思想,更加深入 分析了分工能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原因。 观点2:强调了劳动分工的其它好处:如由于经常重复同一 操作,技术熟练,工作速度可以加快;分工后注意力集中 于比较单纯的作业,能改进工具和机器,设计出更精致合 用的工具和机器,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等。
2.儒家的德治思想 孔子认为,天下不为一姓一家所私有,是天下人的, 因此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以民为本,就是 实行德治。 荀子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 ,水则覆舟”。 孟子则用“桀纣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也,失 其心也。”总结了夏王桀、商王纣灭亡的教训。 综上,可以看出儒家所认为的治国思想,即“为政人 德”,归根到底就是要爱护民众。
一、西方早期管理思想的产生(续)
15世纪,意大利著名思想家马基埃维利(Machiavelli Niccolo)在他的著作《君主论》中,最早提出了有关领导行为 和素质的理论。
众多研究中以英国经济学家亚当· 斯密的成果最为突出,他 在1776年出版了《国富论》一书,系统地阐述了劳动价值论及 劳动分工理论。他也被公认为最早对经济管理进行系统论述的 学者。
代表人物1:亚当· 斯密
观点1:工资越低,利润就越高,工资越高,利润就会降低 的结论,从而揭示出资本主义经营管理的本质,剥削工人 ,榨取剩余价值。 观点2:系统全面地阐述了劳动分工对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增 进国民财富的巨大作用。 观点3:人的本性是利己的,人所追求的不是别的,而是私 人的利益,在这种追求个人利益的利己要求支配下,人类 形成经济和政治秩序。——“经济人” 假说
1.孔子思想体系的精髓——“仁与礼” “仁”的含义是对他人的友爱和尊重,具体来说,就 是尊重人的人格,承认人的存在。 “礼”为形式,“仁”为核心。 孔子所思考的是使政治清明以及社会如何安定,因而 孔子的仁爱思想在政治的层面上,便十分自然地建立了以 “仁”为核心的道德理论体系,推出了仁政德治的思想, 把恭敬、慈惠、敏捷、宽厚、诚信等德行作为实现仁德的 标志。
三、中国传统管理思想要点
顺 “道” 守信
重人
要 点
对策
人和
法治
第二节
西方传统管理思想概述
管理实践是管理思想的根基,管理思想来自管理实践中 的经验。 管理思想是管理理论的源泉,管理理论是管理思想的概 括、提炼和升华。 管理理论本身是管理思想,只不过是较成熟、系统化程 度较高的管理思想,但并非所有管理思想都是管理理论。管 理理论要经受得住管理实践的检验同时又对管理实践有指导 意义。学习管理理论,首先要了解管理思想的发展。
第二章 管理思想的发展
本章小节
1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概述 西方传统管理思想概述 西方现代管理思想的发展
2
3
为什么要学习管理思想史?
历史是一座丰富的知识宝库,历史中包含着大量成 功的经验和教训,是前人实践的智慧结晶和经验总结。 以史为鉴,才能指导我们更好地面对未来。 以史为鉴,才能厘清管理学发展的方向,推进管理 学的发展。因此,要想学习管理,首先就要从管理思想 的发展历史开始学起。 任何管理思想都是根植于一定的社会文化土壤 之中的。而一定的社会文化又都割不断与历史传统 的联系,并且总是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
早期的管理思想实际上是管理理论的萌芽。19世纪末 20世纪初,管理理论才得到系统的建立与发展。这个阶段 所形成的管理理论称为“科学管理理论”。 可以这样说,虽然管理的实践同人类的历史一样悠久 ,但管理学著作的历史只有两百年左右,而其中最重要的 一些著作都是近一个世纪才问世的。
二、科学管理理论的产生与发展(续)
时至今日,《道德经》依然在全世界广为流传,前 后共翻译为20余种文字,连冰岛这样地广人稀的岛国都有 两种以上的译本。除日文外,以德文和英文版本最多。《 道德经》的发行量,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统计,在欧洲 和世界各地仅次于圣经,这充分说明了道家所蕴含的管理 思想在世界各国人民心目中的地位。
(二)儒家的仁政德治学说
在历史上,道家起源于远古时期,成型于春秋末年,兴盛于 战国时代,辉煌于西汉初年,复兴于晚清王朝。其核心思想在 几千年的中国历史里,都无一例外的成为每个朝代的治国理念 :
道教在东汉末年,视《道德经》为经典,奉老子为教主;
唐太宗采用道家学说为兴国方针,并亲自为《老子》作注; 宋徽宗将《老子》列为太学必修教材……
对管理思想的总结
上述各种管理思想是由于工业革命及资本主义社会的 初步建立对当时工厂制度发展的客观需要而产生的。尽管 这些管理思想还比较零散,缺乏系统观点,且没有形成完 整的管理学派和理论,但对于促进企业的生产和发展,特 别是科学管理理论的产生和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