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案1读懂古代诗歌了解诗歌样式1.古代诗歌的体裁2.古代诗歌的题材理解诗歌内容(一)看标题,抓题眼标题是文章的眼睛。
标题可以概括作品的重要内容(时间、地点、人物、事情和主旨等),可以揭示作品的背景、目的和线索,可以奠定作者的感情基调。
《邯郸冬至夜思家》,从标题看,这是一首什么诗?标题告诉了我们哪些要素?解析:“邯郸”表明诗人所在地;“冬至夜”是时间;“思”说明诗人正在旅途,想念家乡和家人。
答案:羁旅诗;地点、时间和事件、人物(隐身,但从事件中可知)。
1.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①李白一为迁客②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③。
[注]①这是李白乾元元年(758)被流放夜郎经过武昌时游黄鹤楼所作。
②迁客,指西汉的贾谊,因指责时政,受到权臣的诋毁,贬官长沙。
③古曲有《梅花落》。
诗歌标题暗示了哪些信息?诗歌的前两句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解析:标题中,“与”是“和”的意思,史郎中(“史”是姓,“郎中”是官职)是对朋友的称呼,“钦”是朋友的名字,“听”表明事件,“吹笛”是“听”的内容,“黄鹤楼上”表明地点。
笛子在古诗中一直是悲凉的代表,作者的情感由此可见一斑。
答案:人物、事件和地点。
抒发了诗人被流放的凄凉之感和眷恋朝廷、思而不得的苦闷。
2.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感弄猴人赐朱绂罗隐十二三年就试期,五湖烟月奈相违。
何如学取孙供奉,一笑君王便着绯。
本诗标题是一个陈述句,能不能改成《弄猴人》?为什么?解析:“弄猴人赐朱绂”的典故:唐昭宗逃难期间,随驾的伎艺人有个耍猴的,把猴子驯养得很好,居然可以随朝站班,唐昭宗非常高兴,便赏赐猴子五品官职,身穿红袍(“赐朱绂”),并给以称号叫“孙供奉”。
反观罗隐,寒窗十年,读书赴考,十试不中,依旧布衣。
作者与“孙供奉”的宠遇相比,难免刺痛在心,于是写下此诗,以自嘲的方式抒发感慨,发泄愤懑。
答案:不能。
标题是诗人写诗的缘起及情感的触发点。
“弄猴人”是驯养猴子的杂技艺人,以此为标题,难以表达出诗人写作的原因,而“感弄猴人赐朱绂”则表达了对这样耍杂技的人都能得到提拔,而自己辛苦攻读十年却屡试不中的愤懑之感,同时揭露抨击皇帝的昏庸荒诞。
3.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惜牡丹花白居易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惟有两枝残。
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
结合全诗,你能从标题中的“惜”字读出什么感情?解析:“惜”有怜惜、可惜之意,作者怜惜牡丹花,按照常理推断,肯定是惜其盛放之日短,以此寄托岁月无情、青春难留的伤感。
答案:作者一片深情,由鲜花盛开之时想到红衰香褪之日,以“把火”照花的新颖立意,表现对牡丹花的无限怜惜之情,寄寓了岁月流逝、青春难驻的深沉感慨,此种怜惜之意、伤春之感从标题中的“惜”字可见一斑。
4.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近试上张水部朱庆馀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本诗的原题是《闺意》,后来有人根据张籍的和诗(见下面)把它改成《近试上张水部》,你觉得哪个标题好?请略作分析。
酬朱庆馀张籍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
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
解析:“近试上张水部”叙述一件事:临近考试了,给张水部写一封信。
唐代士子在参加进士考试前,时兴“行卷”,即把自己的诗篇呈给名人,以希望得到其称扬并介绍于主持考试的礼部侍郎。
朱庆馀此诗投赠的对象,是水部员外郎张籍。
张籍当时以擅长文学又乐于提拔后进而与韩愈齐名。
结合张的和诗,可见,改后标题直截了当地揭示了作者的写作意图。
反之,“闺意”是一个名词,它纯粹表达女子的闺房意趣,无法表达出朱庆馀的写作本意。
答案:《近试上张水部》这个标题好,它可以帮助读者明白诗歌写作的意图。
朱庆馀怕自己的作品不一定符合主考官的要求,因此写下此诗投给张籍,看看是否投合主考官的心意。
此诗以新妇自比,以新郎比张籍,以公婆比主考官,借以征求张籍的意见。
5.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①柳宗元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
寒月上东岭,泠泠疏竹根。
石泉远逾响,山鸟时一喧。
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
[注]①本诗作于柳宗元被贬永州之时。
西园位于作者永州愚溪住宅以西。
如果只看诗歌标题,请你从中推知本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解析:这是一个叙述类标题。
标题的“中夜”是半夜里,夜深人静时;“起”是起床,偶然一望,恰逢月亮上升,又是在此时“望”的“西园”,所见景色自然静谧幽寂。
答案:这首诗通过一些夜晚所见的意象,生动地勾画出了幽深、寂静的月夜景色,营造了凄清、寂寞的意境。
(二)读注释,知暗示读注释是读懂诗歌必不可少的步骤。
考试题中诗歌的注释虽然文字简洁,却隐藏着好多信息(见下图)。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问题。
春寒①陈与义二月巴陵日日风,春寒未了怯园公。
海棠不惜胭脂色,独立蒙蒙细雨中。
[注]①此诗作于南宋高宗建炎三年二月,当时南宋朝廷正处于风雨飘摇之际。
作者几经逃难,避乱于岳州(今湖南、岳阳),借居于郡守后园的君子亭,自称“园公”。
三、四两句写出了海棠的什么特点?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性格特征?解析:对照注释,把握“园公”:从时代背景及作者自称整体把握作者咏海棠的用意。
抓住三、四句关键词:“不惜”“独立”有人格意味;“胭脂色”“细雨中”有内在品格与外在环境的对比意味。
答案:①写出了海棠“不惜”损毁胭脂容色,不畏春寒独立于细雨中的孤高绝俗的特点。
②体现了诗人在朝廷处于风雨飘摇之际,勇于在这样艰难的世事中傲然挺立的性格特征。
1.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除夜二首(其一)①陈与义城中爆竹已残更,朔吹翻江意未平。
多事鬓毛随节换,尽情灯火向人明。
比量旧岁聊堪喜,流转殊方②又可惊。
明日岳阳楼上去,岛烟湖雾看春生。
[注]①北宋灭亡诗人从陈留(今河南开封东南)南渡,流离于今湖南、湖北一带。
这首诗是诗人在岳阳度除夕时所作。
②殊方:异乡。
本诗表述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解析:答题时抓住关键意象和情感关键词分析。
如诗中的“多事鬓毛”“尽情灯火”与年华、寂寥有关,注释中的“流离”“异乡”与远离家乡有关,诗中的“明日”“看春生”与期盼有关。
答案:①年华逝去、孤独寂寥之悲。
颔联诗人怪鬓毛“多事”,也随时节变白,慨叹时光易逝;以惟有灯火明亮、“尽情”相慰来写自己流离他乡、无人安慰的孤独寂寥。
②颠沛流离、远离家乡之苦(或喜忧交织:暂得安稳的“喜”与远离家乡的“忧”)。
颈联写诗人现在暂时安居岳阳,比起前两年的颠沛流离,姑且可以称得上喜悦,但转念一想,自己与家乡远隔千里,又很感惊叹。
③春天来临、国势好转之盼。
尾联预想明日登岳阳楼,远眺“岛烟湖雾”,仿佛看到春天来临,寄托了诗人对于来年国势好转的期盼。
2.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小斋即事刘一止①怜琴为弦直,爱棋因局方;未用较得失,那能记宫商?我老世愈疏,一拙万事妨;虽此二物随,不系有兴亡。
[注]①刘一止: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进士,曾任监察御使等职,有记载说他曾因“忤秦桧”而被罢官。
作者为什么要写琴、棋二物?他想借琴、棋抒发一种什么样的情怀?(提醒:结合注释)解析:答题依据来自注释。
注释中的“曾因‘忤秦桧’而被罢官”是重要信息,暗示了诗人的性格特征——正直耿介,在理解诗歌“言志”的内涵上有着提示作用。
答案:作者写琴、棋二物托物言志。
他以琴、棋二物的“品”,来写自己的“品”。
“直”正直、“方”有棱角。
正因为自己的“方”“直”之品不变,结果到头来“世愈疏”“万事妨”,只落得小斋独处,无关乎国家的兴亡了。
这些都抒发了作者对个人遭遇的感慨,对世事讥讽的情怀。
3.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武夷山中谢枋得①十年②无梦得还家,独立青峰野水涯。
天地寂寥山雨歇,几生修得到梅花?[注]①谢枋得:宋末信州(今属江西)人,曾力抗元军,兵败后隐居福建。
后被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
②十年:德祐元年(1275),诗人抗元失败,弃家入山。
次年妻儿被俘,家破人亡,至作此诗时将近十年。
这首诗体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解析:这道试题有两个注释,最主要的是第一个,它交代了作者的生活时代、主要事迹。
其关键的信息点是“隐居”“绝食而死”,因为它们暗示作者谢枋得具有抗节隐居、忠贞不屈的节操。
结合诗句“几生修得到梅花”,可以看出,作者是以梅花品格自期,他追求坚贞孤傲的人格操守。
答案:表达了破国亡家的痛苦之情,(并借梅花的意象)表现了诗人孤傲不群、坚贞自励的情怀。
(三)解诗语,明诗意诗歌语言与其他文学样式的语言相比,更加独特;另外,它距离现在的语言形式又较远,给理解诗歌内容增加了难度。
只有了解了诗歌语言组织的规律,才能迅速进入诗歌的语境。
所以读懂诗歌要回归本源,从理解“诗家语”开始。
1.“诗家语”之变形中国古代诗人要借助非常俭省的语言外壳来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还要符合音韵的需要,非对语言作出变形不可。
中国诗歌对语言的变形,在语法上主要表现为改变词性、颠倒语序等。
(1)把握词性的改变,体会作者所炼之“意”。
例如:周邦彦《满庭芳·夏日溧水无想山作》:“风老莺雏,雨肥梅子,午阴嘉树清圆。
地卑山近,衣润费炉烟。
人静乌鸢自乐,小桥外、新绿溅溅。
凭栏久,黄芦苦竹,疑泛九江船。
年年,如社燕,飘流瀚海,来寄修椽。
且莫思身外,长近尊前。
憔悴江南倦客,不堪听急管繁弦。
歌筵畔,先安簟枕,容我醉时眠。
”古人惯于活用词语,形容词、名词都可活用作动词,且一旦活用就鲜活生动,呼之欲出。
“风老莺雏,雨肥梅子”中的“老”“肥”便是形容词活用为使动词,意思是“风使莺雏老,雨使梅子肥”。
想那黄口雏鸟从昂首待哺的娇憨,慢慢丰了一身羽毛,再到展翅离巢,形态种种,时日漫漫,到后来只得了一个“老”字,当真浓酽醉人。
我们的思想就在“老”字中徜徉,不留神便过足了几月的时光。
又一个雨“肥”梅子。
又经了几场雨呢?那该是从“小雨纤纤风细细”,到“拂堤杨柳醉春烟”,到“一枝红杏出墙来”,再到“花褪残红青杏小”,最后还是在雨里丰肥。
写出了动态,写出了形态,想那梅子从青青小小的羞涩,到黄黄肥肥的圆甜,那黄中晕红的丰润,怎不叫人垂涎!(2)还原颠倒的语序,把握作者的真实意图与情感侧重点。
古人吟诗作赋,受到许多限制,如对仗、平仄、押韵等的要求,有时对正常语序作了调整,就成了倒装语序。
例如:“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应该是“应笑我多情,早生华发”,“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应该是“千古江山,无觅英雄孙仲谋处”,“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应该是“二十四桥仍在,冷月无声,波心荡”。
诗里也有,“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应该为“浣女归使竹喧,渔舟下使莲动”,但词里面的倒装语序要多得多,鉴赏时一定要字字揣摩。
诗词中的语序倒装有以下几种类型:第一,主语后置。
崔颢《黄鹤楼》“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意即“晴川(晴朗的原野上)汉阳树历历(可数),鹦鹉洲芳草萋萋”,“汉阳树”和“鹦鹉洲”置于“历历”“萋萋”之后,看起来好像是宾语,实际上却是被陈述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