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鉴赏从2002年开始,在高考中对古典诗词的考查以主观试题的形式出现,这是命题的一大突破。
这说明高考对学生基本素质及能力的考查又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主观试题在答题上能给考生以更多的发挥空间,有利于考生创造性思维的拓展及个性的展示,有更好的区分度,可以更好地检测出考生的实际鉴赏水平。
从设题情况看,它可以考查重点或关键字词在诗中所起的作用或表情达意的效果,也可以是对艺术形象、语言和技巧的概括分析,还可以是对作品思想内容的综合评价;既可以拟一个题,也可以拟两个题,角度会由一个变为多个,不管从哪个角度考查,都不会粗浅鉴赏,肯定均有一定深度。
从考查目的上看,侧重于考查考生对诗词本身的理解,要求考生在准确理解诗意的前提下去鉴赏品味诗词。
高考趋势1、唐诗、宋词依旧会是2006年考查的重点。
首先,唐之前可能性不大,虽然也有一些影响大的诗人,如三曹(曹操、曹植、曹丕)、陶渊明、谢灵运等,但毕竟人数少,作品数量少,因此可供命题人选择的余地也就不大。
其次,宋之后可能性也不大,虽然可选性比唐代之前要大,诗人、诗歌也多,但因宋代之后的文学重心不是诗歌,而是其他文学体裁。
2、由著名诗人转移到非著名诗人。
我们一向注意一些大诗人大词人,如唐代王维、孟浩然、李白、杜甫、白居易、柳宗元、杜牧、李商隐等,宋代柳永、欧阳修、王安石、苏轼、黄庭坚、李清照、辛弃疾、陆游等,但从2004年的情况来看,我们仅仅捧着一些名家名诗去复习去考试,十有八九是要失望的。
为此,我们要把目光放远一些,把视野拓宽一些,做到不惟人,而惟诗惟词。
3、蕴含哲理、脍炙人口的诗歌,会是命题的首选。
2004年的高考诗歌鉴赏题中有“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著花无丑枝”,“天涯何处无芳草”,“多情却被无情恼”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句。
根据近几年的考查情况,下面重点说说回答诗歌鉴赏试题需要具备的知识。
一、把握诗歌所塑造的形象诗歌中的形象,既可指叙事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也可指抒情诗中的抒情主人公,还可指诗歌中所描写的景或物。
诗歌的形象以景物为主,比如湖光山色、田园桑麻、大漠孤城之类的,都是诗中的形象。
如杜牧的《山行》。
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诗中写山中景色,有山路、人家、白云、红叶等景物,都构成了形象,且以枫林中经霜的红叶最具神韵。
诗歌中的形象倾注着诗人的思想,包孕着诗人的感情。
因而诗歌形象往往具有象征意义、泛化意义、讽喻意义,要注意理解。
如果某种形象与特定的情意构成了固定的关系,比如说到“明月”,就与思乡、思人相联系,说到“清秋”,就与感伤、悲愁相联系,那么这里的“明月”、“清秋”就成了一种具有特定意味的形象,这种含有特定意味的艺术形象,就是诗歌中的意象。
诗歌中塑造形象的常见方法有:1、铺陈手法。
多见于叙事诗中。
如杜甫的《兵车行》:“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这里用铺陈手法,直叙其事,勾勒出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
2、通过描写语言、动作、神态来刻画人物的形象。
如崔颢《长干曲四首(其一、其二)》“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
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家临九江水,来去九江侧。
同是长干人,生小不相识。
”上首诗是女方问,下首诗是男子答。
问者问后不待回答,又自我介绍,表现出急切的心情;答者的解释包含着歉意。
进一层想想,问答间又微露出彼此的欢悦之情。
诗人通过人物对话,就把人物形象描写得活灵活现。
3、以个别来反映一般。
优秀的诗歌,能透过独具特点的个性,显示出蕴含在内中的共性。
如刘禹锡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诗歌极写人世的沧桑巨变(这是一般)。
但它描绘的,却只是南京城中乌衣巷的一段景色,而且只着力地刻画了燕子这一细节(这是个别),巧妙地用燕子不识盛衰、不辨贵贱,仍在已经换了主人的堂前又筑巢,抒发了作者独具个性的感受(用个别来反映一般)。
4、多侧面描写。
如李白的《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诗中多侧面描写天门山:有高有低,错落有致;青山、碧水、蓝天、红日,还有耀眼的白帆,这几个景色,交相辉映。
而且水是流动的,山却巍然不动,静的山屹立在动的波涛之中,更加显示了自然景象的雄伟气势。
5、多种感觉综合。
如柳宗元的《渔翁》:“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诗的第二句,写渔翁清早从清清的湘江汲起水来又点燃起江边的竹子,其中就包孕了手漾在绿水中的触觉、视觉意象和人处在烟火中的嗅觉、视觉形象。
诗的第四句,棹歌一声,青山顿时呈现出原貌——上半句是听觉感受,下半句则是视觉感受。
眼前的景色,似乎山更青了,水也更绿了,好像这山水之美恰是刚才那“欸乃一声”从仙境中召唤降落到人间来的。
多种感觉综合的形象描写,把人们带到一种飘逸超然得带点神秘味道的审美境界之中。
6、背景氛围的交代。
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在描写人物形象之前,先写了赤壁的奇伟壮丽:“乱石穿空”,是仰视所见山峰的奇峭高峻;“惊涛拍岸”,是俯视所见水势的激扬奔涌;“卷起千堆雪”,是目光平视、放眼远望所见波涛澎湃、浪花翻卷的景象。
最后概括于“江山如画”四字中,正是在这样的雄奇壮美的氛围色调中,英雄人物出场了。
这里的背景描写,显然寄托着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
二、鉴赏诗歌的语言1、鉴赏诗歌的语言,就要看诗中哪些字词、哪个句子用得准确生动,哪些词语传达出了丰富的情感,哪些句子有着丰厚的意蕴。
也即常说的“诗眼”“诗骨”。
(1)要特别重视推敲诗中的动词,因为一个好的动词能够拨活整个诗句,特别是具有“多重含义”的动词。
(2)其次是注意形容词的赏析。
如白居易的“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其中,“红”“火”“绿”“蓝”等词绚丽多彩,把江南美景写得色彩鲜亮动人,让人过目不忘。
(3)再其次是注意辨析副词、数量词的用法。
如“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诗中的“一”与诗题的“早”字丝丝入扣,是数字用得妙极的典范。
(4)谐音谐音是汉语语音中的一个特殊形式,即运用音节相同或相近的一个词去代替另一个词,取得另一个词的意义效果。
这种手法使表情达意更含蓄、机智,耐人寻味。
如下面诗句:“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晴”谐音“情”]——刘禹锡《竹枝词》“梧树生门前,出入见梧子。
”[“梧子”谐音:“吾子”(心上人)]——南朝《子夜歌》2、鉴赏诗歌,还应注意诗歌的语言风格。
从命题来说,对诗词语言的鉴赏分析,主要涉及的是语言的“特色”。
以下词语可以借来评价诗歌的语言风格:清新淡雅,自然质朴;明快热烈,直率奔放;凝练简洁,含蓄委婉;雄伟奇特,慷慨悲壮;绮丽秀美,典雅隽永;通俗诙谐,生动传神;低回婉转,沉郁深微。
语言的特色又是与诗人的风格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例如:李白古体诗:句子长短相间,句式多变,想像丰富,激情飞扬,豪迈直爽。
如《将进酒》《梦游天姥吟留别》等。
杜甫律诗:饱经沧桑后的诗人思想深沉,感情浑厚。
诗歌用语稳健凝重,风格沉郁顿挫。
白居易诗:语言质朴,明白如话,通俗明了。
李商隐诗:多用典故,词语丰富,耐人寻味,有时又隐晦难懂。
3、鉴赏诗歌的语言,还要注意诗中词语的结构特点。
有一些在诗句结构上起着特殊作用的词,常会有着特殊的表达效果,鉴赏时不可不推敲。
(1)叠字叠词叠句:用得好,可以使描写更加生动形象,思想感情表达得更为绵密曲折,增强语言的音乐美、修辞美。
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小雅·采薇》),其中的“依依”和“霏霏”虽只是相叠的两个字,却可以“以少总多”,不但把客观景物凸现在读者面前,而且让我们看到了人物的剧烈的思想活动。
李清照《声声慢》中的名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也生动了传达了抒情主人公内心的万分愁苦之情,令人叹惋。
再如马致远的《汉宫秋》:“他他他,伤心辞汉主;我我我,携手上河梁;他部从入穷荒,我銮舆返咸阳。
返咸阳,过宫墙;过宫墙,绕回廊;绕回廊,近椒房;近椒房,月昏黄;月昏黄,月生凉;月生凉,泣寒螀,泣寒螀,绿纱窗;绿纱窗,不思量。
”曲中的叠句,既写出了汉元帝送王昭君远去后回宫时一步三顾的情态,又表现了他那肝肠寸断、凄怆欲绝的心情。
(2)名词连用。
可使描写更简洁凝练,营造出特定的意境,如“杨柳岸晓风残月”“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等。
还有一种是省略动词后,形成的浓缩句式。
如“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按句意应为:闻鸡声出茅店但见残月一轮,上板桥踏秋霜留下一行足迹。
(3)对偶句:用一对结构相同或相似、字数相等或基本相等的语句来表达一个内容相对称的意思,这样的修辞手法,叫做对偶。
对偶的句式看起来整齐美观,读起来节奏铿锵,便于记诵。
(4)押韵字:押韵是诗歌特有的艺术手法,就是把同韵母的字有规律地用在诗歌中一些句子的末尾,造成音韵的和谐。
押韵能加强诗的节奏,形成音乐美。
古代诗歌是讲究押韵的。
尤其到了唐代,律诗的用韵是要求很严的,往往要求一韵到底。
三、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
从诗歌鉴赏的角度说,主要包括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等方面。
具体来说,以下几点需要认真掌握。
(1)抒情手法:①借景或借物抒情。
作者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就叫借景或借物抒情。
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菊、柳、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以及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微草等等,都是诗人常常借以抒情的对象。
如白居易的“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作者借“原上草”的顽强抗争,尽情发出对自然规律不可抗拒的感叹。
②寓情于景(或物)。
这种方式是将感情融会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
比如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写景之中包含着对春雨的“喜悦”之情;“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则借景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的忧虑和对家人的思念之情;“细草微风岸,桅樯独夜舟”一句,诗人又老又病,像岸边的一棵羸弱的细草,像大江中的一叶孤舟,诗人将自己的孤苦、寂寞、凄怆的心情寄寓在景物的描写之中。
另如宋祁的“红杏枝头春意闹”、张先的“云破月来花弄影”等等,都是情景交融的典范。
以上两种抒情方式均属间接抒情。
③直接抒情。
也称直抒胸臆,是一种不要任何“附着物”,而由作者直接对有关人物、事件等表明爱憎态度的一种抒情方式。
比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结尾“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就直截了当地抒发了诗人甘愿为天下贫寒的知识分子的幸福而牺牲自己的高尚情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