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代汉语第二册第10讲教材

古代汉语第二册第10讲教材

◇ “兵”是兵器。上古时代,“兵”一般不当兵卒 讲。《左传·文公七年》:“训卒利兵。”战国以 后,“兵”也可以当军队讲。《史记·陈涉起义》: “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汉代以后, “兵”逐渐与“卒”同义,可以用来指士兵。
5
举例2:【庙 观 寺 庵】
★一般来说,汉代以后,庙是一般的庙宇,奉祀的 是“神”;观是属于道教的,奉祀的是“仙”; 寺是属于佛教的,奉祀的是“佛”;庵是佛教的 小的庙宇,一般供尼姑居住。
“与”和“共”都是介词,表示对象,这里用法相同,可译 作“和、跟、同”等。“与”另有动词“给与”和连词 “和”等用法,“共”另有副词“共同”、“总共”等用 法。
4.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乘骐骥以驰骋兮,来 吾导夫先路。(屈原《离骚》)
译文:君王何不趁着年轻力壮而放弃那些邪恶的行为呢, 为什么不改变这种做事情的态度?驾驭着千里马往前奔驰 吧,随我来,我为你在前面带路。
“离”和“别”都是动词,都有“分开”的意思。但其程 度上有细微差别,前者浅,后者深。《楚辞·离骚》王逸 注:“近曰离,远曰别。”
6.今夫贵人之子,必宫居而闺处,内有保母,外有傅父。 (枚乘《七发》) 译文:如今那些达官贵人家的子弟,一定是在深宫闺门之 内居住和生活,内有照料日常生活的保姆,外有负责教育 的师傅。
◇ “士”是武士、甲士。上古用车战的时代,“士”是 战车上的甲,与作为步兵的“卒”是不同的。《左 传·襄公十年》:“诸侯之士门焉。”(门:用作动词, 攻打城门。)《荀子·议兵》:“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 秦之锐士。”
4
◇ “卒”是步兵。《史记·陈涉起义》:“车六七百 乘,骑千余,卒数万人。”“卒”也用作军队的 编制单位,是比“伍(五人)”大的基层编制。 《孙子兵法·谋攻》:“全卒为上,破卒次之。” (卒:一百人以内。)
◇ “庙”本是供奉祭祀祖先的地方 。《诗经·大 雅·思齐》:“雝雝在宫,肃肃在庙。” 雝雝 (yōng):和洽貌。宫:家。
《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宗庙之事, 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荀子·大暑》: “寝不踰庙。” 寝:居住的规模。
引申为供奉神祇的地方。《史记·封禅书》:“于是 作渭阳五帝庙。”
19
2.巡曾楹而空揜,抚锦幕而虚凉。(江淹 《别赋》)
上下联的句法结构都是“而”字连接两个动 词性结构。“巡曾楹”和“抚锦幕”是动 宾结构对动宾结构;“空揜”对“虚凉” 是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词性上是实词相 对:动词对动词(“巡”对“抚”)、名 词对名词(“曾楹”对“锦幕”)、形容 词对形容词(“空”对“虚”);虚词相 对:连词对连词(“而”对“而”)。
和用法都有不同。 ◇“一”是具体的数字。《左传·庄公十年》:“一鼓作气,
再而衰,三而竭。”《墨子·亲士》:“是故江河之水非 一源之水也,千镒之裘非一狐之白也。” 鎰: 古代重量单位。合二十两,一说二十四两。 ◇“壹”是抽象的概念,表示专一、无二心。 《左传·成公十三年》:“是用宣之,以惩不壹。” 宣:揭 露。 《荀子·解蔽》:“故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壹也。好 稼者众矣,而后稷独传者,壹也。好乐者众矣,而夔独传 者,壹也。好义者众矣,而舜独传者,壹也。”
“一”和“壹”通用,不能说明二者没有分别。 《荀子·解蔽》:“心生而有知,知而有异。异也 者,同时兼知之。同时兼知之,两也。然而有所 谓一。不以夫一害此一,谓之壹。”这里 “一”“壹”并用,可见“一”“和“壹”是有 分别的。
11
二、讲解练习五 (一) 解释下列名词: ★四六:文体名,也称“四六文”,就是骈体文。
3
“军”和“师”又都用作军队的编制单位。
“军”是春秋以后军队最大的编制单位。据《司马法》载, 一万二千五百人是一军(春秋:公元前770~前476年)。 “师”是西周以前军队的最大编制单位(西周:约公元 前11世纪~前771年)。
西周有六师,《诗经·大雅·常武》:“大师皇父,整我六 师。”据《周礼·地官·小司徒》,一师是二千五百人。 后代往往沿用“军”、“师”为军队大的编制单位,一 般“师”比“军”小,人数因时代或辖属而有所不同。
“驰”和“骋”都有马快跑义,但“驰”是指使劲赶马使 马快跑,需要人驱赶。“骋”是指纵马奔驰,即马随意狂 奔,不需要人驱赶。这里二者连用,意思是放马奔跑。
17
5.初既与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余既不难夫离别兮, 伤灵修之数化。(屈原《离骚》) 译文:当初君王已经与我有相约之言,后来心意改变又有 了别的想法。我并不为离开朝廷而难过,只是为君王的屡 次改变主意而感到伤心。
全篇多以四字六字的句子,世称骈四俪六。此文 体形成于魏晋时期,南北朝时期成为文章的正宗, 唐代称为“时文”,晚唐至明称“四六”或“四 六文”,清代始称骈体文。其语言特点是:骈偶、 “四六”、平仄、用典和藻饰。 ★工对:骈体文和近体诗中的一种对仗,因其对得 工整,故称“工对”。它要求在对仗中用相同 “事类”的词语相对,即天文对天文,地理对地 理,动物对动物,植物对植物等。
20
(五) 利用工具书查出下列典故的出处: 1.徐孺下陈蕃之榻。(王勃《滕王阁序》)
刻镂之饰。”《庄子·逍遥游》:“负青天,然后图南。” 中古以后,“青”才有黑色的意思。李白《将进酒》: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苍”是深蓝。《墨子·所染》:“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 黄 。 ” 《 庄 子 ·逍 遥 游 》 : “ 天 之 苍 苍 , 其 正 色 邪 ? ” 《荀子·解蔽》:“墨以为明,狐狸而苍。” ◇“碧”在上古没有颜色的意思,本是玉名。《庄子·外物》: “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化而为碧。”后来指称浅蓝 色(青白色)。江淹《别赋》:“春草碧色,春水绿波。”
◇“庵”本是圆形草屋,也作“菴”。刘熙《释 名·释宫室》:“草圆屋曰蒲。蒲,敷也,总其上 而敷下也。又谓之庵。”引申为佛教的小的庙宇, 一般是尼姑居住的。徐宏祖《游天都》:“扶杖 望朱砂庵而登。”
7
举例3:【青 苍 碧 绿 蓝】 ★五个字均表示颜色,多有相近之处,但不等同,如“青”、
“苍”、“碧”都是蓝色,但有深浅分别。 ◇上古“青”是蓝色,不当黑色讲。《墨子·辞过》:“青黄
6
◇“观”本是台观(高大的建筑物)的意思。后来用 来指道教的庙宇。刘禹锡《游玄都观》:“玄都 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唐康骈《剧谈 录·慈恩寺牡丹》:“至于佛宇道观,游览者罕不 经历。”
◇“寺”本是官署的意思,东汉以后,指称佛教的 庙宇。《洛阳伽蓝记·王子坊》:“王侯第宅,多 题为寺。”又:“京师士女多至河间寺。”
8
“青”、“苍”、“碧”虽然都是蓝色,但有深浅的分别。人 们对颜色的分辨,并不都是整齐划一的,因此三个词有时 候可以通用。“苍天”也叫“青天”,又叫“碧空”或 “碧落”。“青草”又叫“碧草”,“青苔”又口“苍 苔”。
◇“绿”即今天说的绿色。《诗经·卫风·淇奥》:“瞻彼淇 奥,绿竹猗猗。”远,混用的情况较少。 “绿草”指嫩草,与“青草”的意义不尽相同。
10
“壹”一般只用于“专一”的意义,“一”除了用作 具体的基数外,还用作动词或形容词,表示统一、 一致。《荀子·王制》:“和则一,一则多力。”
但是,由于“一”“壹”同音,有时候可以互相借 用。《仪礼·士相见礼》:“君答壹拜。”这是借 “壹”为“一”。《荀子·劝学》:“淑人君子, 其仪一兮。”“一”是指专一,这是借“一”为 “壹”。
15
(三)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并辨析带△的同义词 (教材引文下加△处,此处改为下加横线):
1.君匪从流,臣进逆耳,深思远虑,遂放 湘南。(萧 统《文选序》) 译文:楚君不从善如流,臣下(此处指屈原)进谏逆耳 忠言,因深思远虑,于是被流放到湘江之南。
“思”和“虑”都有“思考”的意思。“思”指根据确定 的意愿去思考,“虑”指对问题反复周密地思考,力求 得到最佳选择。
但大多数互不相干的,只有作为军事方面的用词,在一 定场合下用法有些相近,但基本意义仍不同。 ◇ “军”和“师”都是集体名词,指军队。 《左传·晏婴论季世》:“卿无军行。” 《墨子·鲁问》: “并国覆军。” 《左传·庄公十年》:“齐师伐我。”《孙子兵法·作战》: “久暴师则国用不足。” 暴師:谓军队在外,蒙受风雨霜露。 同是指军队,在先秦“师”字一般指出征在外的军队,而 “军”字则不是。汉代以后,多用“军”字指军队, “师”字逐渐很少用来指军队,“军”字也就可指出征 在外的军队。例如《资治通鉴·赤壁之战》:“引军北 还。”但成语还只说“出师不利”。
“居”和“处”都有“居住”的意思。“居”指长久定居, “处”指停留,短时间的居住。
18
(四)分析下面两组句子中的对仗:
1.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王勃《滕王阁序》)
“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与“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双双相对,在句法结构上是主谓结构两两相对, 即“北海虽赊”对“东隅已逝”,“扶摇可接” 对“桑榆非晚”。词性上也基本上是相对的,即 实对实(“北海”对“东隅”,“扶摇”对“桑 榆”),虚对虚(“虽”对“已”,“可”对 “非”),动对动(“赊”对“逝”,“接”对 “晚”),静对静(“北海”对“东隅”,“扶 摇”对“桑榆”)。
骚赋产生于汉初,由楚辞演变而成,其写作模拟 《楚辞》,如贾谊的《吊屈原赋》。这种赋体在 形式上同楚辞相似,也以“兮”字入句;其内容 则重在“写志”而不重在“体物”。
古赋是指骚赋以外的汉赋,如司马相如的《子虚 赋》、《上林赋》。这种赋体往往可分为三部分。 开始有段近似序的散文。中间常用问答的形式, 篇幅也较大,极力铺陈夸张;韵文中夹杂散文, 用散文叙述,用韵文描写。结尾再用一段散文, 发些议论,以寄托讽喻之意,类似楚辞的“乱” 或“讯”。古赋在句式上一般不再用“兮”字, 主要是四言和六言,杂以三言和五言。
2.余监抚馀闲,居多暇日,历观文囿,泛览辞林。(萧 统《文选序》) 译文:我在监国和抚军的空闲中,度过了许多闲暇的日 子,广泛阅读了各类文章。
“观”和“览”都有“看”、“阅读”的意思。“观”指 有目的有意识地看,“览”指广泛地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