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完整版)古代汉语第二册.doc

(完整版)古代汉语第二册.doc

古代汉语第二册古代汉语第二册墨子导读墨子门徒多来自社会下层。

严密的政治团体,纪律严明。

吃苦耐劳,勤于实验,作战勇敢,平时生产。

墨家代表小私有者利益。

主张兼相爱、交相利,反对亲疏贵贱之别。

有“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 (孟子·尽心上 )献身精神。

非攻、非乐、节用、节葬,反对享乐。

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

政治上“使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劳者得息,乱则得治” ,尚贤、尚同;官无常贵,民无终贱。

均不合时宜。

墨家思想在中国民间的社会底层流传。

《墨子》原本 71 篇,传至今的 53 篇。

一部内容丰富、结构严谨的科学著作。

不仅涉及认识论、逻辑学、经济学等社会科学内容,还包含有时间、空间、物质结构、力学、光学和几何学等自然科学知识。

老子导读《道德经》宣扬自然无为的天道观无神论。

核心是“道”,“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构成万物的基础,世界万物自身的规律,并非人的意志的反映。

反映道家思想的最著名对联: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庄子导读《庄子》共33 篇,包括内篇7 篇、外篇15 篇、杂篇11 篇。

庄子文章想象力丰富,文笔变化多端,富有幽默讽刺意味,对后世文学语言影响很大。

李白诗涉及《庄子》的有24 篇。

《庄子》第一篇。

逍遥游,即超然物外、无拘无束、绝对自由地生活在社会上。

庄子不满于现实羁绊而提出的生活方式与社会理想。

《不龟手之药》解题:智慧境界的差异。

同《齐物论》观点,万物无大小好坏之别,人的智慧大,见地高,小事物也能“齐家治国平天下”,反之,再高明东西也发挥不了作用。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逍遥游,庄子主旨;秋水,庄子文才;胠箧,愤青意识韩非子导读与李斯同师荀子。

口吃,不善言谈。

韩国日衰,多次进谏,不受重用,遂发愤著述以求闻达,《韩非子》 10 多万字,战国法家思想“刑名之学”集大成者。

西汉刘向校书时增《初见秦》《有度》等篇目,定为 55 篇。

思想成就超过所有法家人物,总结商鞅、申不害等人思想,提出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理论。

鼓励君主重视权力、威势和驾驭臣下的权谋之术,保证法令畅通,巩固集权地位。

《楚辞》导读——楚辞是战国后期一种新诗体。

源于楚地歌谣,有重大变化。

文辞繁丽,容纳复杂内涵,表现丰富的思想情感。

西汉刘向整理成集,名之楚辞,代表性作家屈原、宋玉等。

——屈原,中国最早的爱国诗人。

楚辞中屈原作品 20 余篇占绝大部分,包括离骚、九歌( 11 篇)、天问、九章( 9 篇)、远游、卜居、渔父、招魂等。

宋玉《九辩》,景差《大招》,汉代贾谊《惜誓》、王褒《九怀》、刘向《九叹》等。

屈原作品大致两类:一类是《离骚》《九章》等流放生活中的政治抒怀诗;一类是以《九歌》为代表的祭歌和反映诗人世界观、人生观的《天问》。

屈原《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品。

由此世人称楚辞为“骚体诗”,并与《诗经》并称“诗骚”。

南北作品的代表。

···《山鬼》导读屈原在民间祭神乐歌基础上创作的组诗《九歌》,以浪漫色彩浓烈、想象丰富、语言精美、韵味隽永著称,《山鬼》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国殇》导读追悼阵亡士卒的挽诗。

一场敌众我寡、短兵相接的战斗,楚国将士奋死抗敌的壮烈场面,颂悼为国捐躯的高尚志节。

很可能是楚军抗击强秦。

楚国灭亡后,“楚虽三户,亡秦必楚。

”···《卜居》导读表现屈原不愿意同流合污的精神···《渔父》导读实录或虚构争议。

两种截然的人生选择:屈原的内心挣扎;渔父的洁身自好:和光同尘、不做抗争中包含睿智和超脱。

古代文人无论庙堂之高或江湖之远,多向往渔父生活。

渔父是隐逸者的象征。

古汉语连词例释而,以,则,然,且,与,况,苟,虽1、而:本义“颊毛也”。

借作连词,三种主要用法:① 用于联合结构,表并列、承接、转折等关系。

李白《蜀道难》: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论语·泰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战国策·赵策》: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

(表逆接)一般不连接名词或名词性词组,只有当名词作谓语且带有描写性质时,才用“而”连接。

《荀子·劝学》:“蟹六跪而二螯。

”②用于偏正结构,连接状语和动词中心语。

欧阳修《醉翁亭记》:朝而往,暮而归。

《捕蛇者说》: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

③用于主谓结构,连接主语和谓语,有假设或转折之意。

《左传·襄公三十年》:子产而死,谁其嗣之?(表假设 )《战国策·赵策》:先生独未见夫仆乎?十人而从一人者,宁力不胜,智不若耶?畏之也。

(表转折 )2、以:连词“以”和连词“而”的用法相近,三种主要用法:① 用于联合结构,表示并列、承接等关系。

《礼记》:治世之音安以乐,乱世之音怨以怒,亡国之音哀以思。

《史记 ?孙子吴起列传》:齐因乘胜尽破其军,虏魏太子申以归。

《左 ?成二年》:自始合,而矢贯余手及肘,余折以御,左轮朱殷。

② 用于偏正结构,连接状语和动词中心语。

柳宗元《黔之驴》: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③ 用于复句,表示目的、结果、原因。

《捕蛇者说》: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目的,以便 )《左 ?僖三十年》: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表原因,因为)3、则:本义“等画物也”,借作连词,常用于复句中,起连接作用。

六种主要用法:① 表示时间上的相承关系,译作“就”、“便”《史记·淮阴侯列传》:项王今日亡,则次取足下。

② 表示情理上的因果关系,译作“那么”、“那么就”。

《管子·牧民》: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

《庄子·逍遥游》: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③ 表示转折、让步关系,译作“虽然”、“可是”、“却”。

《国语·吴语》:善则善矣,未可以战也。

④ 表假设关系,如用在假设分句中,译作“如果”、“假如”。

《逍遥游》:我決起而飞,抢榆枋,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

⑤ 表示对比关系,译作“就”、“那么”《晏子春秋·晏子使楚》:桔生淮南则为桔,生于淮北则为枳。

⑥ 表示“发现”,译作“原来已经”《左传·僖三十三年》: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

4、然:本义“燃烧”。

借作连词,复句中表转折,然而、但是。

《左 ?僖三十年》: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史记·高祖本纪》:周勃厚重少文,然安刘氏者必勃也。

跟“然”有关的凝固结构:①然则——“然”是代词,“则”是连词,既然这样、那么。

《岳阳楼记》: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②然后——“然”是代词,然后也。

《六国论》: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则一夕安寝。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③然而——“然”是代词,“而”是连词。

虽然如此,但是。

《孟子·梁惠王上》: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④虽然——“虽”是连词,“然”是代词,尽管如此、可是。

《孟子·滕文公上》:滕君,则诚贤君也;虽然,未闻道也。

古汉语介词例释于(乎),以,为,与,因,由,自,方1、于 (乎):五种主要用法:① 表示处所和时间,译作“在”。

《论语 ?先进》: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古汉语中表处所的“于”可以不出现,直接以名词作地点补语:《左 ?僖三十年》: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② 介绍涉及的对象,可灵活翻译。

《左传 ?隐公元年》: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

《墨子 ?公输》: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

③ 说明原因,译作“由于”、“因为”。

《进学解》: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④ 表示比较,译作“比”。

⑤ 在被动句中引进动作的发出者。

2、以:本义是“用也”。

虚化为介词,五种主要用法:① 表示动作的工具或凭借。

《战国策·楚策》:昔汤武以百里昌,桀纣以天下亡。

② 表示人的身份、地位。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齐使者如梁,孙膑以刑徒阴见。

《汉书·张骞传》:骞以郎应募使月氏。

③ 表示率领或依照。

《左·僖五年》:宫之奇以其族行。

(率领 )《资治通鉴·赤壁之战》:余船以次俱进。

(按照 )④ 表示原因。

《论语·卫灵公》: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⑤ 表示时间。

韩愈《柳子厚墓志铭》:子厚以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八日卒。

有以、无 (亡 )以凝固结构,有 (没有 )什么可以拿来。

《战国策》: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列子》:河曲智叟亡以应。

古汉语语气词——不充当句子成分,也不表示成分的语法关系,只表示不同语气。

按照句子中位置,三类:句尾、句首、句中。

句尾语气词:也,矣,已,乎,与,邪,为,哉,焉,夫,耳1、也:用在句尾,含有判断、肯定、确的气。

① 用于判断句,帮助行判断。

《史· 涉世家》:涉者,阳城人也。

② 用于叙述句,表示所述情况深信不疑。

《左· 公元年》:不如早之所,无使滋蔓。

蔓也。

③ 用于因果复句,表示原因或果的肯定。

《逍遥游》:覆杯水于坳堂之上,芥之舟;置杯焉胶,水浅而舟大也。

④ 用于疑句,表示疑气。

《国策· 策》:收乎 ?来何疾也 ?⑤ 用于祈使句,表示命令、禁止、祈使等气。

《左· 公元年》:不及黄泉,无相也!( 表命令 )《史· 羽本》:欲呼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 禁止 )2、矣:“矣”和“也”用法完全不同:“矣”表,“也”表静;“矣” 事物展程,把化状况告人,“也”不表示化程,只把事物的判断告人;“矣”与代的“了”“啦”相当,“也”字没有与之相当的代。

《左成二年》 (郤克 )曰:余病矣。

(原先无病,在病了)《· 》:微管仲,吾其被左衽矣。

3、已:本是,表示停止、、了之。

虚化气,其用法与“矣”相似,主要是表示作行的既成状、将来的判断和肯定确的气,可作“了”。

《史· 殖列》:夫神以前,吾不知已。

4、乎:最常的疑气,所表疑气也最。

①用于是非,要求方作出肯定或否定的回答,成“ ”。

《国策· 策》:丈夫亦怜其少子乎?②用于 (“⋯乎 ?⋯乎” 用 ),人,成“呢”。

《秋水》:此者宁其死留骨而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③用于反,句中必有不、、况、安、何、孰等相配合。

《史· 羽本》:沛公不先破关,公敢入乎?“不亦⋯ 乎”是常的反格式。

《庄子·逍遥游》:而彭祖乃今以久特,众人匹之,不亦悲乎?5、哉:基本作用表示感气,可用于感句、反句和一般疑句,也可用于祈使句。

《史· 涉世家》:燕雀安知之志哉?(感)《国策· 策》:人主之子必不善哉?(反 )《六国》:人未秦,五国迁,何哉?(疑)愈《送董邵南序》:董生勉之哉!(祈使句)句首语气词:常用的句首语气词有:夫,唯(维、惟 ),其1、夫(fú):用在句首,表示要,辞,不必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