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中创新能力的体现
【摘要】新课程标准下的初中数学大纲中明确指出:教师要在教学中重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创新起源于问题,问题是数学的核心。
作为教师应利用好“课堂”这块主阵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关键词】创新能力创新理念创新思维创新意识
第三届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明确指出:教育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
要实现这一新的育人目标,必须要让学生成为学生的主人,参与到知识发现过程之中,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习惯和能力。
为此对于一名数学教师来说,做到以下几点显得尤为重要:
1 树立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观念
长期以来,我们的数学教育只是传道、授业、解惑,使学生处于被动的接受知识的地位,忽视了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热情,抑制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因此,要想培育出有创新能力的学生,首先教师自己要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就拿教材而言,教师不能把教材当成一成不变的知识,原封不动地灌输给学生,而是要尊重学生的具体认识特点、心理特点及认知水平的差异,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方法,创造性和有选择地利用教材,设计出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过程。
但其指导思想不能变,那就是有利于“双基”的掌握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能最大限度的使教学设计过程面向全体学生,充分照顾不同层次的学生,使设计的思路符合新课程所倡导的理念。
在课堂教学中,激活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研究过程,着眼培养他们善于发现新知识和归纳总结新方法、新规律的能力,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萌发创新意识。
如:在探究式教学方式中,可先由教师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再由学生通过画图、测量、判断、找规律、猜想出一般性的结论;然后有学生想一想、画一画、剪一剪、叠一叠,去验证结论……,使学生自始至终地感悟、体验、尝试到知识的生成过程,品尝着成功后带来的乐趣。
实践证明,这不仅使学生学到获取知识的思想和方法,同时也体会到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而且为学生今后获取知识以及探索、发现和创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更增强了学生敢于实践、敢于探索、不断创新和努力学习数学知识的信心和勇气。
2 创设情境,诱发创新意识,培养创新精神
2.1 创设平等情境。
课堂是师生间情感相互沟通、相互感染的过程,而教师是影响学生的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
这不仅要求教师由广博的专业知识,而且应以自己的良好个性,积极向上的情感感染学生,去拨动学生的心弦,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创设平等、民主、宽松的教学氛围,使师生完全处于平等的地位。
这样,学生才能敞开思想,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才能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使学生有足够的机会显示灵性,展现个性,在探究问题、合
作交流中形成知识上的共识,真正使创造的潜能得以发挥,使创新教育的目标落到实处,激励学生创新,从成功走向成功。
2.2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创造思维。
亚里士多德曾做过这样精辟的阐述:“思维从问题惊讶开始。
”数学学习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
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教材内容与学生求知心理间创造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去。
学生创造性思维往往是由遇到解决问题而引发的,因此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必要途径之一。
例如:在引入“过三点的圆”的教学中,创设这样的情境:(先出示图片,然后提问)有一个圆形残片,现在想重新配制一个同样大小的圆形,你能确定圆形的大小吗?若从数学角度去观察分析,你认为可以转化为什么问题?若要重新配制一个与原来相等的圆,必须知道为什么?
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加以图文并茂的数学情境,能使学生产生探索的欲望,促使学生集中精力,尝试探寻各种积极的解决方法。
创造的灵感和顿悟也会油然而生。
另一方面,数学教学中要教给学生设想探索。
尤其是解或证明几何题,需要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而要获得这种能力,不是一朝一夕之事,需要对学生进行长期的培养与训练。
在证题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大胆设想、积极思维、勇于探索。
设想,有时不一定一次就成功,要充满信心,再设想第二次或第三次……,在指导学生解题时,有时要将可能出现的情况一一列举,再引导学生分析,验证,抛出错误想法,获得升华后的正确结论。
这样做法是先慢后快,但学生不仅学会了证明几何习题,重要的是学到了学习数学的思维方法。
总之,在数学实践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多方位的。
在新课程理念下,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教师应利用好“课堂教学”这个平台,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民主权利,鼓励学生讨论、质疑,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学生,引导学生积极探索新知,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供契机。
在教师的精心组织、点拨下,通过动手、动脑、操作实践,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