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献学的研究内容和任务:1、对文献的载体材料的研究。
(甲骨、金石、竹简、绢帛、纸张等)对文献的形制(卷轴装、梵夹装、经折装、蝴蝶装、包背装、线装)的研究。
对文献的传抄和印制方式(写本、拓本、刻本、活字本)的研究。
对文献的类型(经学、宗教、总集、别集、地方志、丛书、宗谱等)的研究等。
文献实证研究: 文献实证研究:解决文献内容的可靠性问题:版本、校勘;解决文献内容的真实性问题:辨伪;解决文献内容的完整性问题:辑佚2、一般任务:文献整理最终任务:学术思想史和文化史的整理。
清代著名文献学家戴震说:经之至者,道也,所以明道者其词也,由字以通其词,由词以通之道,必有渐也。
二、文献的整序和典藏目录学:辨章学术,考镜源流。
目录学作为读书治学的门径,强调对相关书目的熟悉与书目方法的掌握。
典藏学:对藏书的鉴别、购求、收藏、装补、曝书、流通等。
文献的编纂:研究文献的编纂形式和编纂过程、方法的学问。
三、文献的载体1、甲骨文献:系统的文字,甲骨文(殷商时期刻在龟甲骨或动物骨上的文字。
)价值:①语言文字学价值,为人类提供了距今三千多年的象形文字汉字系统②殷商史研究价值2、金:我国先秦时期称铜为金,金文主要指青铜器上的铭文。
价值:①语言文字资料,有助于认识古汉字的全貌,研究演变过程,推究古意;研究韵学②释读及考订传世文献的佐证③古史资料2、简帛文献:中国文字的载体可分为硬材料或软材料。
硬器分为石器、陶器、铜器、甲骨上。
用毛笔蘸墨写在竹、木、帛、纸上,轻便易得,纪念性文字多用金石类,记录文字多用简帛类。
竹简过于沉重,不便书写。
价值:①佚籍复出,丰富古文献的内容,为学术研究提供了新的课题和资料。
②考校释读传世古籍③历史资料宝库④文字学资料⑤书籍制度史实物3、石刻文献:价值①文学价值②史料价值③文字学和书法价值④经学和宗教史料4、抄写与雕版四、儒学十三经《诗》以道志,《书》以道事,《礼》以道行,《乐》以道和,《易》以道阴阳,《春秋》以道名分。
儒学经典是变化的,早期的儒家经典是六经,汉代则增加《论语》、《孝经》,去《乐》,为七经。
唐代春秋分《左传》、《谷梁》、《公羊》。
礼分《仪礼》、《周礼》、《礼记》,增《尔雅》。
宋代朱熹将《孟子》、《论语》、《大学》、《中庸》合为四书。
①《易经》分为符号系统和文字系统两部分组成。
是儒学的重要经典,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
②《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约在公元前六世据说是孔子编选的,共 305 篇,大都是从周初到春秋中期的作品。
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③《尚书》原称《书》,汉代改《尚书》,意为上代之书。
《尚书》是我国最古的官方史书,是我国第一部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它保存了商周特别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
④《仪礼》是中国古代记载典礼仪节的书,文字艰涩,内容枯燥 ,记载是战国初期的制度.⑤《周礼》:治国安邦之书,凡邦国建制,政法文教,礼乐兵刑,赋税度支,膳食衣饰,寝庙车马,农商医卜,工艺制作,无所不包。
⑥《礼记》是汉代关于礼的论文汇编,《礼记》更关注人的内心世界,道德修养,行为规范。
⑦《春秋》原为鲁国史书,后由孔子删定的。
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西狩获麟)的历史,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文字简练,记载简略。
包含三传:《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
《论语》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孟子》是记载战国时期孟轲言行的著作,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
早期《孟子》一直属于子部,唐代韩愈称孟子继承孔子道统,宋代理学兴起,《孟子》成为四书之一。
重要学说是民本思想,仁政学说,道德伦理。
《孝经》是讲述孝道的儒学经典,传说是孔子所作,成书于秦汉时期。
现在流行的版本是唐玄宗李隆基注,宋代邢昺疏。
强调“孝”是道德之本,国君可以用孝治理国家,臣民能够用孝立身理家,保持爵禄。
《尔雅》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书,是中国古代的词典。
五、佛教的三藏1、佛逝世那一年(释迦牟尼约生于前565,卒于前486),佛弟子五百人集会在王舍城外的七叶窟,诵集佛生前所说的教法,以传后世。
由阿难陀诵出佛所说的经,尤波里诵出佛所制的僧团戒律,摩诃迦叶诵出,后又补充结集关于教理的解释和研究的论著,从而形成经、律、论三藏。
2、大乘与小乘:所谓“大乘”就是能载无量众生到彼岸世界的大舟,而“小乘”只能运载个人到达彼岸世界。
大乘佛教流行在今天汉地、青藏高原、朝鲜、日本等地,小乘流行在东南亚地区。
3、《大藏经》是佛教经典的总汇,包括一切汉译经律论,已经经过选定的佛教典籍,以及分类编撰的佛教丛书。
六、历史文献学:以历史文献为对象,考察它的载体形式、内容类别、整理利用及其历史发展的专门学科。
1、《资治通鉴》:北宋司马光撰,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至后周显德六年(959年)共1362年,354卷,近四百万字,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宋神宗:“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而赐名。
补充意义及价值2、纪传体:司马迁(公元前145年~公元前90年),西汉史学家。
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人,汉武帝时期太史令。
《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
补充意义及价值七、方志发展史:1、地方志的发端是秦汉之际的郡书、地理书、都邑簿。
可以认为是地方志发端的代表作。
2、魏晋南北朝时期地方志进入大发展时期,出现《豫章古今记》、《荆州记》、《华阳国记》,皆初具地方志模型。
3宋代方志编修远迈前朝,据知道书名的方志达八百多种,留存至今有三十多种。
八、方志的用途:1、政治作用:从治理国家的角度来说,地方志是了解各地情况的重要依据;从地方讲,更是治理一方最好的参考手册。
最后,其本身就是中央政令行之有效的标志。
(资治)2、考察地理沿革的第一手资料(存史)3、历史资料的渊薮(存史)4、文学创作与研究的资料(教化)九、宗谱“家谱”又叫“族谱”、“宗谱”、“世谱”、“家牒”,皇帝家谱叫“玉牒”1、内容:1 世系:血缘关系图2 谱序:帮助我们了解家谱历次修纂情况及此次修补经过。
3 宗规家训:宗族内带有法律色彩的条规。
4 谱例:修谱凡例,即排行字。
2、家谱的价值:1 人物传记资料2 诗文资料3 人口学的重要资料4 移民史资料5 研究宗族制度的史料十、近代文献1、档案:档案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科学整理保存以供利用的重要信息资源,档案是第一手资料,档案运用十分广泛。
2、报刊:民国四大报纸——申报《申报》:1872年在上海创刊,《申报》是中国现代报纸开端的标志。
重视对国内外大事采访报道,注意市井琐闻和社会变化,使之成为中国真正意义的现代大报。
要求:情简而能祥,文字通俗,不仅士大夫欣赏,即使工、农、商贾皆能通晓。
有国家之政治,风俗之变迁,中外交涉之要务,商贾贸易之利弊以及一切可惊可喜之事。
申报《大公报》是迄今中国发行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也是中华民国大陆时期影响力最大的报纸之一。
《益世报》:1915年,天主教天津教区副主教雷鸣远创办,抗战中反日的舆论先锋,先后有罗隆基、钱端升等任主笔。
《民国日报》:1916年1月22日,以讨袁为主旨的《民国日报》在上海创刊。
该报是中华革命党在国内的主要言论阵地。
后成为中国国民党机关报。
十一、别集1、集部分两类,凡个人作品的综集称别集,诸家作品的综合称总集。
东汉末年才有别集,总集的类型。
2、别集:自编别集,开始于六朝,最初开始重诗赋,按时代有前集、后集。
按分量可分为全集、选集,按作品精细程度分正集、外集,按作品体裁可分为诗集、文集,或诗文集。
别集取名方式也很复杂,一个人文集往往名目复杂。
3、别集内容:集部内容相当庞杂,切不可把文集等同于文学作品。
后人汇编前人成果时往往发展到收罗个人历史和文学史料,甚至是趣闻轶事等内容。
4、价值:①文学文献价值②学术价值十二、类书1、类书概念:是辑录各门类或某一门类的资料,按照一定方法排列,便于查考事物的工具书。
类别:综合性类书往往天地人事物皆备,上至天文地理,下至草木鸟兽鱼虫都收,条目越多,资料越细。
目的:古代查找典故,科举考试时应考时的参考书,或是方便阅读。
2、宋代四大类书《太平御览》一千卷。
引证都先写书名,次录原文,按时间先后排列。
不加己见。
所采多为经史百家之言,小说和杂书引得很少。
今有四部丛刊本。
可勾稽久已佚失的唐代史料,研究唐代服饰、饮食、器物,辑佚校勘古书。
《册府元龟》一千卷:收集历代君臣事迹,意即作为后世帝王治国理政的借鉴。
《文苑英华》全书一千卷﹐文学类书。
上继《文选》﹐起自萧梁﹐下讫晚唐五代﹐选录作家两千余人﹐作品近两万篇﹐多数是根据当时流传不多的抄本诗文集收录的。
可谓唐代文学的渊薮。
《太平广记》全书500卷﹐目录10卷﹐取材于汉代至宋初的野史小说及释藏﹑道经等和以小说家为主的杂著,基本上是一部按类编纂的古代小说总集。
3、《永乐大典》共二万二千八百七十七卷,明解缙、姚广孝等人奉明成祖之命修成,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类书,共三亿七千万字,一万一千零九十五册。
内容涵盖经史子集、道教、佛教、戏曲、医学、工艺等各类著作。
按《洪武正韵》编排,分类汇辑与单字有关的天文地理、人事名物、诗文戏曲等各项记载,所引材料完全依据原书整书整部整篇的抄录,不加修饰,各种典籍资料达8000余种。
清代修《四库全书》曾加利用。
4、类书的作用查检各种资料:古代类书保存了大量古代资料。
查诗文语句典故之用。
校勘古书之用。
古籍在流传过程中,容易出现翻刻、抄写的错误,类书则可以帮忙校改。
辑录古书。
古籍在流传中容易散佚掉,类书辑录古书,保存了大量逸文逸篇。
评价:类书本身有不少错误,引文颇有错误,最好能和原文核对。
十三、丛书:1、概念:由很多书汇编成集的一套书,按一定的目的,在一个总名之下,将各种著作汇编于一体的一种集群式图书,叫丛书。
2、《四库全书》乾隆皇帝亲自组织的中国历史上一部规模最大的丛书,收录古籍3503种、79337卷,存目古籍6793种、93551卷 。
1772年开始,经十年编成。
丛书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
《四库全书》的底本的四个来源,内府藏书;清廷官修书;从各地征集的图书;从《永乐大典》中辑出的佚书。
评价价值:①《四库全书》保存中国历代不少接近失传的典籍,并校正典籍中的讹误脱漏。
但修书期间同时抽毁及禁制一些书籍。
特别是明代档案及明遗民作品,涉及到民族关系的作品,涉及满洲早期历史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