鄞县历史沿革
隋时有一个大句章县,是在过去的鄞、鄮、句章、余姚四县合并的基础上形成的,故面积 极大,一个大句章县就等同于如今的整个宁波大市及舟山群岛。
唐前期恢复了鄮县,这也是一个大鄮县,境域包括今鄞县、镇海、北仑、慈溪大部分、余 姚一部分、整个奉化、部分宁海和整个舟山群岛。
唐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鄮县一分为四,划出海外岛山建翁山县(今舟山大市), 划出西北地设慈溪县,划出南部大块地设奉化县,剩下中间一块仍名为鄮县。分划后的 县包括今鄞县、镇海、北仑及穿山柴桥以东少数岛屿。应该说,划出后 县的面积仍相当 大。
清末宣统时全县分一区18乡,区为城区(宁波),乡为农村。
民国时期,因共和体制与前代专制体制不同,县内行政区划变动较大。1927年~19 30年期间,县城宁波被划出单独设市,又导致县内区划更动。30年代,时而分小乡制, 乡镇多达351个,后又改大乡制,并351个小乡镇为88个大乡镇,当然,这个“大” 乡镇也是相对而言。抗战后期县城宁波沦陷,各乡镇有沦陷、半沦陷、未沦陷各种情况, 行政区划亦呈混乱状态。大致来说,民国时期县下设“区”,区下设乡镇,区有时以数字序号 为名,有时以地名为名,不论宁波城区或乡村,一律以区、乡、镇划分。20年代末及3 0年代曾在乡镇之下推行闾邻保甲制,规定5户为一“邻”,5邻(25户)为一“闾”,10 户为“甲”,10甲为“保”,这是国民党为了所谓维护治安、防止“赤化”所采取的措施。
北宋时,鄞县建制不变,但辖境缩小了,基本上形成了目前的鄞县县境。
南宋绍熙五年(公元1194年),赵扩即帝位,是为宁宗,1195年改年号为庆元。 宁宗为太子时,有个荣誉名衔叫明州观察使,因此,他可能对明州有感情,就以年号命地 名,升明州为府,改称庆元府,鄞县为庆元府下辖,府治也设在鄞县(三江口)。
元朝时改府为“路”,庆元府变成了庆元路,鄞县属庆元路辖。
鄮县县名到了五代后梁时被废除。因为后梁太祖朱温的曾祖叫朱茂琳,茂、鄮同音,为避 他曾祖名讳,开平三年(公元909年),把鄮县改为鄞县,县治也从小溪镇迁到了三江 口。小溪鄞江桥结束了历时五百年的作为县治(或州治)的历史(从刘裕建句章县新城算 起)。从此以后,明州和鄞县合治,而鄞县也没改过名,始终以“鄞”为名,沿袭至今。
1983年,宁波地区与宁波市合并,总称宁波市,实行以市领县制,鄞县属宁波市辖。
鄞县的行政区划变化
古代由于地广人稀,许多地方尚未开发,因而县境的界限并不像现代那么精细,某些两县 交界、三县交界之处,常有一些“两不管”、“三不管”的地方,因此古代鄞县的疆域,无法计 算其精确面积,只能是大致认定。
秦朝时鄞县很大,包括今鄞县南部及奉化全境、宁海一部分和象山一部分。与鄞县同时并 立的 县、句章县分别占据了鄞县北部、镇海、慈溪等地。鄞、鄮、句章三县,大致占据 了今宁波大市的范围。
新莽天凤元年(公元14年),王莽把 县改为海治县,把鄞县改为谨县,仍属会稽郡。
东汉建立后,光武帝在建武(公元25~56年)初年,废谨县名,复改为鄞县。
纵观秦汉两代,鄞县县治在白杜,历来归会稽郡所辖,其县境兼有今宁波城区、鄞县、奉 化及宁海象山部分之地,重心在今奉化。
鄞县县名及其归辖,在三国、两晋、南朝时,均沿袭不变。历代“正史”的《地理志》或《州 郡志》中都有记载。
至于明州的“明”字,则是以山名为州名。鄮县境内有大山,山心有石,石中四穴,可通光 亮,号四窗,又名四明,故山名叫四明山,州名也称为明州了。
作为县治、州治的小溪鄞江桥,地处四明山口,是山区与平原的交界,进入四明山的必经 通道,又是鄞、奉、慈、姚诸县交通的要冲,地位相当重要。但小溪镇终究处在山谷之口, 背山临江,地形卑隘,发展空间有限。而姚江汇入甬江的三江口之地,处在平原上,且离 出海口更近,地势平坦,地形广阔,发展前途良好,比起狭隘的小溪镇来,优点显而易见。 于是,在大历六年(公元771年),鄮县县治移到了三江口(今宁波城区),当时这里 的地名就叫三江口。至此,县治在三江口,州治仍留在小溪镇,州、县分为两城。
东晋时刘裕(即后来的南朝宋武帝)戍守句章,恰逢浙东孙恩起义,起义军攻破句章县城 城山渡(今慈城南郊)。隆安五年(公元401年),刘裕撤退到今鄞江镇,在鄞江桥修
筑句章新县城,叫小溪镇陈后,统一了全国,隋文帝于开皇九年(公元589年)重新调整全国政区,把会稽 郡改为吴州,设吴州总管府。鄞县、鄮县、余姚县名称均废弃不用,而把鄞、鄮、余姚、 句章之地总称为句章县。这个句章县区域极大,相当于如今宁波、舟山两大市,地方志上 称为“大句章”。县治沿袭句章旧制,仍设在小溪镇,因而小溪作为浙东行政中心名气日隆。
1961年6月,人民公社体制调整,撤销“大公社”,以乡建社,改为小公社制,大致是 传统的乡镇区域为一个公社。1962年,县内行政区划为8区48个公社。从1962 年到1982年,区及公社个数曾有几次小调整,1963年为6区53公社,1965 年为7区53公社,1970年为7区51公社,1972年以后又为7区53公社。
唐后期翁山撤销,今舟山一带岛山又归鄮县。五代时 县改为鄞县,鄞县的疆域包括舟山、 镇海、北仑及今鄞县地四大块。
北宋熙宁六年(公元1073年),分析鄞县的在海外岛山的三个乡,即蓬莱、安期、富 都三乡,另置一个昌国县(今定海)。熙宁十年(公元1077年),又划出北面海晏、 灵岩、太丘三个乡建定海县(即后来的镇海县,如今的镇海、北仑两区)。从此鄞县辖境 大大缩小了,基本上形成了目前鄞县县境。
州是县的上级行政机构,衙门规模、官吏人数当然比县大得多。州城留在狭小的小溪,县 城却在广阔的三江口,显然不大合适。加上当时台州袁晁起义军的部分队伍攻打 县的某 些山区,因此,在长庆元年(公元821年),明州州治迁到了三江口,而 县县治又迁 回到小溪镇,实行州、县治所对调互迁。
终隋唐两朝,鄞县或称句章,或称鄮县,其县治绝大部分时间设在小溪镇,而州治也有相 当长时间设在小溪。说明隋唐时期小溪鄞江桥是全县乃至全州的政治、经济和交通中心。
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全县划分为9个区,即古林区、横溪区、望春区、樟水区、 邱隘区、大嵩区、天童区、鄞江区、姜山区,区下设若干乡镇,全县共104乡镇。区级 机构为区公所,乡镇为乡镇政府。
1958年,在“大跃进”年代,人民公社化运动兴起,县内迅速成立了11个人民公社, 名称均带有“大跃进”时代特色,如旭光、东风、红旗、燎原、鄞钢、上游、卫星、红色等, 原乡镇也随之消失。公社是行政管理与生产管理合一的机构,即政社合一。公社之下设管 理区(生产队),管理区下设耕作队(生产小队)。当时人民公社区域甚大,大致是19 54年、1955年时期的一个区为一个公社,而原来的乡镇规模即成为管理区;一般的 村级行政单位则成为耕作队。这些均体现了当时人民公社“一大二公”的特点。在人们口语中, 称1958年刚成立时的人民公社为“大公社”。公社的名称,到1959年又改为以地名命 名的公社名,如大嵩公社、邱隘公社、姜山公社等。
1984年,宁波市区扩大,鄞县的段塘、福明等乡镇划归宁波市海曙区和江东区,鄞县 的面积缩减为1380.54平方公里,其中陆地面积1327.04平方公里,象山港 水域面积53.5平方公里。
鄞县县内的行政区划在古代实行乡里制,即县下辖乡,乡下辖里、村。这在北宋时已完全 固定了。元朝时,县下辖乡,乡下辖“都”。另外又设立“隅”。明朝因袭了元时制度。清朝时 宁波城区及乡村一律设乡。城区的乡下设里,里下辖隅,隅下管“图”。乡村乡政府驻地称“里”, 乡里下设“都”,如今县内如“五都王”、“十八都”带有“都”的地名,就是古代遗留下来的。民 国时期县下设区,区下设乡或镇,乡镇下辖村里。
民国十六年(公元1927年),划出鄞县县城及城郊六七里地设立宁波市。宁波市直属 于省,鄞县也属省辖,此时县市并列,互不管辖。
民国二十年(公元1931年)1月,撤销宁波市建制,并市入县,归属于鄞县,宁波重 新成为鄞县县城。
1949年5月25日,鄞县县城宁波解放。宁波从鄞县析出,设宁波市。同时设立浙江 省第二专区,鄞县属第二专区辖。同年11月,第二专区改称宁波专区,鄞县为宁波专区 辖县。
武德八年(公元625年),鄞州又被废除,恢复 县名称,县治仍设在小溪镇,隶属于 越州。这时的 县包括秦汉时鄞、鄮、句章三县三地,辖境也甚为广阔,地方志上称为“大
县”。
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浙东采访使齐瀚认为,越州的鄮县是海产品和丝织品的 集散地,并是重要的港口,地位显要。于是他上奏建议将鄮县划分为慈溪、翁山(今舟山 定海)、奉化、鄮县四个县,增设明州以统辖之。朝廷准奏,就在鄮县置明州,县治、州 治均设在小溪鄞江桥。这是明州建州的开始。从此以后,明州、越州分治,并立为级别相 同的两州,同属江南东道。越州为今绍兴各县,明州为今宁波、舟山两大市。
鄞州区域示意图
今年2月1日,国务院正式批复以鄞县区域设立鄞州区。鄞州区已于昨日正式诞生。在这 一有历史意义的时刻,让我们穿越历史的时空,循着鄞县发展变迁的轨迹,认识一下鄞县 沧桑历程。
“鄞”是一个极为古远的地名,鄞县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大县,在古代的地图上,辽阔的浙东 大地只标上一个“鄞”字,可知鄞在浙东一带的地位。秦始皇设置鄞县以来,2200多年中, 鄞县始终是浙东首县,历代的府、州、路、道的官府衙门都设在鄞县。鄞县地理条件优越, 依山傍海,中间腹地又是广阔肥沃的平原和纵横密布的河网,因此“凡是山中所生、海中所 产、原上所长的各种动植鱼类,无不应有尽有”。
明朝建国前夕(公元1367年),朱元璋厌恶“庆元”两字,认为有“庆贺元朝”之意,故复 改庆元路为明州府。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改明州为宁波,这是宁波定名之始。 从明朝初年直至清朝结束,鄞县始终属于宁波府辖。
民国初年废府置道,浙江省分为钱塘、会稽、金华、瓯海四道,原宁波、绍兴、台州三个 府合并成会稽道,俗称宁绍台道,道治也设在鄞县(宁波城),鄞县为会稽道所辖。
新中国成立之后,从1950年到1957年,宁波专区所辖县数时有变化,有时辖县七 八个,有时辖县十数个,鄞县均属宁波专区所辖。
1958年12月29日,鄞县建制撤销,所属地域均划归宁波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