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历代行政区划历史沿革

中国历代行政区划历史沿革


汉代州的职能
最初州只是朝廷的派出机构,与郡没有行政 隶属关系,刺史不是常设官员,没有固定的治 所。 西汉末刺史(或称州牧)权势有所增大 。 东汉初刺史常驻地方,有了治所,但东汉 大部分时间里,州是监察区而不是行政区,刺 史仍然不直接干预地方行政。
中央
刺史部 长官:刺史
郡:太守
县:令
汉武帝之后
东汉末年州成为地方一级政区
2、畿服说
《国语·周语》作甸、侯、宾、要、荒五服, 以五百里为差; 《禹贡》作甸、侯、绥、要、荒五服,以五 百里为差; 《逸周书·职方》称方千里内为王圻(qí), 侯、甸、男、采、卫、蛮、夷、镇、藩九服。
3、分封制
(1)夏、商的封国
(2)西周的分封制
夏的方国
商的方国
西周形成比较完备的等级分封制。 宗周、成周为王畿区,由周王直接统治;王 畿区以外的广大地区分封给诸侯。周王在王畿内、 诸侯在封国内,又按宗法制度把土地和人民分封 给卿、大夫,卿、大夫又对士进行分封,这样天 子、诸侯、卿大夫均有直接统治区和间接统治区, 形成多层次有不同隶属关系的政权和政区系统。
保留着分封制的残痕
春秋战国时期的县 县的规模相差悬殊
5、郡的出现 春秋时代仅见的郡名两例: 鲁僖公九年(前651年),晋国公子夷吾对秦公 子挚讲, “君实有郡县”。 ——《国语· 晋语》 鲁哀公二年(前493年),赵简子曰:“克敌 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 ——《左传》战国时各Biblioteka 已普遍置郡,且多置于各国的边远地区。
郡 长官:守 县(道): 令
诸侯王国
侯国(邑)
支郡:

汉 初
汉代郡国分布
西汉时期103郡国中,秦岭淮河以南只有 29个,而关东地区达50郡,说明西汉时黄河 中下游仍是非常重要的政治经济区。 问题:关东的地域范围?
3、州制的产生
州产生的缘由 汉代100多个郡(国)相对秦朝的 40多个郡,数量上有很大的增加,为了 加强对郡的管理而设置监察区。
贞观元年设十 道
安史之乱,节度使的辖区也 叫道
开元年间改为十 五道
置采访处置使 道—州—县三级行政制 形成
中央
道 长官:采访使、节度使 州 长官:刺史

(二)唐后期、五代道、州、县三级制
“道”
唐初贞观元年(公元627年)依“山河形便”(《通 典· 州郡二》)分全国为10道:关内道、河南道、河东道、河 北道、陇右道、山南道、淮南道、江南道、剑南道、岭南 道。 开元21年(733)分山南道为山南东西两道,分江南 道为江南东道、江南西道、黔中道,另将关内道首都长安 附近诸州划为京畿道,将河南道东都洛阳附近诸州划为都 畿道,总计15道,南方8,北方7。
唐初在少数民族地区的政区设置
唐朝初年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设置都护府:安东、 安北、单于、安西、北庭、安南6个,都护府下管辖若 干羁縻府州,羁縻府州的都督或刺史由当地少数民族首 领担任,内部行政事务自主,朝廷很少直接干预。
隋、唐前期行政区划结构图
中央 州(郡) 县
隋炀帝改州为郡, 设部监察
唐初改郡为 州
中央 州:刺史、太守、牧

2、唐前期的政区
唐前期的州县二级制
唐朝前期继承隋制,实行州县二级制。 唐初因安置归附的将帅和疆域扩大新设置了不少 州县,州县的数量比隋代多,贞观年间全国有358个 府州、1557个县。 唐中期由于疆域的扩大和南方开发,增设新县。 至开元、天宝年间有328个府州、1573个县。
南北朝时期的州郡县设置
到南北朝末年,南、北方共有州253个、郡617个。 与西晋相比,州增加了10几倍,郡增加了6-7倍。 大量设州郡使州郡县各级之间的管理极不合理,平均 1州领2-3郡、1郡领2-3县,还有1州领1郡、1郡领1县或2 州合管1郡、两郡合管1县(双头州郡),或者州不领郡、郡 不领县。
问题:在地图上指出唐15道的大致位置?
唐代道的职能
道最初只是地理区域,中央派出的监察官员也不 以10道为依据,天授2年(691)以后10道才成为监察 区。 开元21年增至15道后,“每道置采访使监察非法, 如汉刺史之职”(《旧唐书·地理志》),道有了固定的治 所。此后道有了固定辖区和治所,监察涉及政事处理 和官员任免,道逐渐向州的上一级政区转化。
东汉末年为了镇压黄巾起义,朝廷给州牧、 刺史以兵权、行政权,州成为郡的上一级行政 区划,郡、县二级制转化为州、郡(王国、属国)、 县(邑、道、侯国)三级制。
中央 州 长官:牧 郡:太守
县:令
东 汉
4、魏晋南北朝的州郡县三级制
三国时曹魏有司、豫、冀、兖、徐、青、雍、 凉、并、幽10州全境和荆、扬二州江北一部。 吴占有荆、扬、交3州(与魏荆、扬二州隔江相对)。 蜀仅占有益州1州。 魏灭蜀后分益州置梁州,吴分交州置广州。 三国末年有州18,领郡国158,县1190。
行省时代。
一、先秦时期的行政区划和地方控制
1、九州说 2、畿服说 3、分封制 4、郡县的起源
1、九州说
九州指的是冀州、兖州、青州、扬州、 荆州、豫州、雍州、凉州、徐州。
兖州:今河北东南部、河南东北部、山东西北部; 青州:今山东中部及东部;
徐州:今山东东南部、江苏和安徽北部; 扬州:今江苏和安徽南部、河南东南部、湖北东部、 江西北部; 荆州:今湖南、湖北两省大部分和江西西部; 豫州:今河南大部及湖北北部; 梁州:今四川、重庆及陕西、甘肃两省秦岭以南; 雍州:今陕西西北部和中部、内蒙古南部、甘肃及 其以西。 冀州:今山西、河北西北部、河南北部、辽宁西部;
1、秦代郡县制的确立
秦初设郡36个,后随着疆域的扩大,到秦 末郡增加到40多个。秦郡主要分布在黄河中 下游经济比较发达、政治地位重要的地区。淮 河、秦岭以南只有12郡,仅占1/4。
秦 朝 疆 域
《 汉 书 地 理 志 》
秦 京 师 为 内 史 , 分 天 下 作 三 十 六 郡
·
中央 郡 长官:守
道一级政区的确立
唐初在沿边和内地重要地区设置都督府,都督可兼驻 地的刺史,但不干预其他州的行政事务。 永徽(650-655)以后都督称节度使,其辖区称镇 (道)。 天宝年间节度使几乎掌握了边州所有军、民、财、监 察大权。安史之乱后内地普遍设置节度使,都督制逐渐废 弃。 乾元元年(758)肃宗改采访使为观察使,以观察使 兼任节度使,使军区道和监察区道合一,节度使观察使掌 握一道(镇)军、民大权,道(方镇)成为府州的上一级 政区,州、县二级制转变为道(方镇)、州(府)、县三 级制。
西晋的州郡设置
州郡县的设置:西晋分雍、凉、梁三州置秦州,分益州 置宁州,分幽州置平州,灭吴后将南北荆、扬州分别合一, 全国共19州,162郡国,1232县。平均每州领8-9郡,每郡 领7-8县。州郡数量比汉代有所增加。 州郡的分布:南方州增加到9个,约占全国的1/2;全 国162郡中,秦岭淮河以北86郡,以南76郡(汉代29个),南 方的郡数量有较大的增加,南方州、郡数量的增加,与南 方人口增长、经济的发展有较大的关系。 西晋末年州郡的激增:永嘉之乱后,南北分裂,南、北各朝 大量增置州郡,东晋南朝为了安置北方流民设置了大量侨 州郡县。
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历史发展大致可划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从春秋初到秦始皇统一全国这段时期,约 500年,称为萌芽时代; 第二阶段是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约800年, 可称为州郡县时代; 第三阶段是隋、唐、五代、宋、辽、金时期,约700年, 可称为道路时代; 第四阶段是元、明、清、民国时期,不到700年,可称为
县:令
2、汉代的郡国并行制
西汉初年设郡县制,同时分封子弟为王、侯 后经不断削藩,到汉武帝时王国、侯国地位大致 和郡县相当。
汉初郡、国并存制 “异姓七国” ( 楚王韩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赵王张耳、燕王臧荼 、长沙王吴芮、韩王信) “同姓九国”
(楚、荆、代、齐、赵、梁、淮阳、淮南、燕)
中央
汉代州的设置情况
汉武帝时先后设置有冀、豫、徐、青、兖、 幽、并、荆、扬、益、凉11州和朔方、交趾2 部,共计13州、部,后又在京畿及附近七郡设 置司隶校尉,全国分为14州、部。
问题:对照地图指出13州部的地域范围?
14州、部的辖区:
司隶校尉部:今陕西中部,山西西南部,河南开封以西及登封、内乡以北;
郡 中央 州 国
县 县
三、隋唐五代两宋时期-道路时期
(一)隋、唐前期州(郡)二级制 (二)唐后期、五代道、州、县三级制 (三)宋代路、府(州、军、监)、县三级制
(一)隋、唐前期州(郡)、县二级制
1、隋代州(郡)县二级制 2、唐前期的政区
1、隋代州(郡)县二级制
隋文帝时对地方行政制度进行改革,废除侨州郡 县,实行以州领县的二级行政制度,隋炀帝时改州为 郡。 隋代有190郡、1255个县。 郡县的分布:主要在黄河流和江淮地区,江淮地区 郡的设置明显增多。
西周分封的诸侯国
4、郡县的起源
最先出现的是县。楚国最先设县。 晋国最先设郡。战国时期,郡县制初步形成。

我国最早出现的
行政区划单位名称
始于春秋初期,最初 设置在边地,带有国 防作用
《史记· 秦本纪》曰:
武公十年(前688年)“伐邽、冀戎,初县之”;
武公十一年(前687年)“初县杜、郑”。
春秋后期,各诸侯国普遍置县,且从边远之地 发展到内地。战国时期,县已成为较普遍的地方行 政区划单位。
豫州刺史部:今河南东部、南部,安徽北部,江苏西北部; 冀州刺史部:今河北西南部,山东西北及河南东北部; 幽州刺史部:今北京、天津两市,河北东北部,辽宁东部和南部,吉林西南部以及 朝鲜北部; 并州刺史部:今山西大部,内蒙古、河北一部; 凉州刺史部:今甘肃大部,宁夏中南部,青海东部; 徐州刺史部:今江苏长江以北,山东东南部及安徽东部; 兖州刺史部:今山东西南部,河南东部; 青州刺史部:今山东北部和东部; 荆州刺史部:今湖北湖南两省,河南南部,贵州东部,广东西北部,广西东北部, 江西西端一小部分; 扬州刺史部:今江苏南部,安徽南部,江西、浙江、福建三省; 益州刺史部:今四川、重庆、云南三省市大部,贵州中西部,陕西南部,甘肃东南 部,广西西北部及越南西北部; 交州刺史部:今广东、广西大部,越南中北部,福建东南部,湖南南部,贵州东南 一小部分; 朔方刺史部:今陕西北部,山西西部,甘肃东北部,宁夏北部,内蒙古河套至阴山 南麓。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