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与管理哲学的联系与区别——从研究对象及学科属性视角
'学与管理
的
与区别——从研究对象及学科属性视角
随着
和科学的
,人类所面对的知识界限和领域急剧扩展,学科分化也越来越快。
从文艺复兴以来,物、化学、社会学、
学等等学科相继从哲学中分离出去,并且分离速度逐渐加快。
20世纪初,部门哲学的出现,更加
联盟
速了学科分化的趋势。
对管理哲学的讨论也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开始的。
20世纪20年代,自谢尔登的《管理哲学》出版以来,从哲学层次上考虑管理
的尝试从未间断过。
谢尔登认为,工业管理应承担人性与社会双重性质。
工业不仅是人类的结合体。
也是由整个社会要求所产生的。
由此决定,工业管理的社会责任包括服务于共同体的需要的责任、对进入工业中的工人的责任、为共同体和共同体成员提供一定生活标准和最低限度的闲暇的责任。
同时,谢尔登还提出了劳动力和生产管理的伦理要求,对企业应承担什么社会责任做了初步探索。
加拿大的管理哲学家克利斯多弗·霍金森于1983年和1996年分别出版了《领导哲学》和《管理哲学》。
他对管理哲学进行了深入探讨。
他认为,管理哲学没有出现的原因有两个:一个是管理大微观,而哲学有擅长于整体分析和宏大叙事,致使两者不符;另一个是哲学已经给日常管理提供了思考路径和法则,只是我们没察觉到。
其实,管理与哲学,与本体论、价值论、认识论存在着自觉不自觉的联系。
霍金森借鉴管理
学、社会学等领域的成果,以价值取向为分析维度从
精神、亚文化、
、群体、个体五个层面对组织的文化属性进行了探讨,为以后管理哲学的研究领域做了十分有价值的探索。
哥本哈根商学院教授科克比1999年出版《管理哲学——从彻底的规范角度》一书,引起管理学界的高度关注,使管理哲学的探讨转向更深领域。
科克比认为,“管理哲学”不只是“管理的哲学”,“任何关于管理现象的反思,任何关于管理主题的元讨论,都必须是彻底规范的。
”他运用现象学的范式依靠彻底规范视角对管理哲学进行了探讨。
纵观整个管理思想史,尽管仅有这三位管理思想家的著作以管理哲学命名,然而,有关管理哲学的研究却从有管理活动就已开始。
自科学管理开始,泰勒就提倡进行一场心理革命,将增加雇主、雇员以及这个社会的福利为科学管理的目标,他关注的是管理的根本目标。
与泰勒同时代的福列特已经看到科学管理的弊端,从辩证的角度给管理活动中的冲突提出药方,形成独特的处理冲突的方法。
随后,作为科学管理的反思结果,行为科学理论从人的社会需求角度出发,以“社会人”假设为基础构建管理理论,在管理领域从哲学上思考人的价值。
二战期间,为了战争需要,多种学科成果
于管理过程,促进了理论的发展。
社会系统学派、战略管理学派。
随之出现的
管理学派等等。
从不同角度对管理活动的本质和意义、管理终极目的等等进行了思考,但都没有形成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