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个书法专业术语中国书法博大精深,近代书法大师沈尹默评价书法“无色而有图画的灿烂,无声而有音乐的和谐”,书法作为一种高雅艺术,她以独特的书法美使人迷恋。
学习书法,这些书法术语不可不知!1、书法狭义上,书法是指用毛笔书写汉字的方法和规律。
包括执笔、运笔、点画、结构、布局(分布、行次、章法)等内容。
中国书法的五种主要书体,篆书体(包含大篆、小篆),隶书体(包含古隶、今隶),楷书体(包含魏碑、正楷),行书体(包含行楷、行草),草书体(包含章草、小草、大草、标准草书)。
2、法书又称法帖,指学习书法可以作为楷模的范本。
古代将书写于缣楮纸帛而有法度的书法作品均称“法书”,或称“书”。
北宋王安石有“好事所传玩,空残法书帖”的诗句。
法书不同于书法。
法书是对古代名家墨迹的尊称,包含着书法作品之楷模的意思。
3.翰墨义同”笔墨”。
原指文辞。
三国魏曹丕《典论·论文》:“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
”后世亦泛指书法和中国画。
《宋史·米芾传》:“特妙于翰墨,沈著飞翥,得王献之笔意。
”4.墨迹用墨书写的手迹。
唐代张籍《和左司元郎中秋居》之二有“学书求墨迹,酿酒爱朝和”诗句。
《宋书·范晔传》也有“上示以墨迹,晔乃具陈本末”的记载。
5.真迹真实可靠的手迹而不是出于他人的假托和伪造。
唐代张怀瓘《书断》:“开元十六年五月,内出二王真迹,及张芝、张昶等书付集贤院。
”6.金石指古代镌刻文字、颂功纪事的钟鼎碑碣之类。
金,指钟鼎铜器之类;石,指碑碣石刻之类。
《墨子·兼爱下》:“以其所书于竹帛,镂于金石,琢于盘盂,传遗后世子孙者知之。
”7.刻石专指镌刻于碑石和摩崖上的字画。
如秦代《会稽刻石》,东汉《石门颂》摩崖刻石。
桓谭《新论》:“泰山之上,有刻石,凡八百余处,而可识者七十二。
”8.摩崖把文字直接书刻在山崖石壁上称“摩崖”。
如汉碑中之《石门颂》,魏碑中郑道昭之云峰山题诗、题名等。
《宣和书谱·正书一》:“遂良(褚遂良)喜作正书,其摩崖碑在西洛龙门。
”9.碑刻石中的一类形制。
《后汉书·窦宪传》注:“方者谓之碑,圆者谓之碣。
”树碑用以歌功颂德始于秦而盛于汉。
在晋代曾严禁立碑。
故历来晋碑难得。
唐代是我国碑刻最发达的时期,不仅内容丰富,书法上也有极高价值。
10.碣刻石中的一类形制。
汉代以前的刻石没有固定形制,大抵刻于山崖的平整面或独立的自然石块上,后人将刻有文字的独立天然石块称作“碣”,石鼓文即是一件猎碣。
11.碑额碑刻术语,碑头的通称,又名碑首。
一般指碑石上端额部,多有大字碑题及边饰的额头部分。
碑额一般镌刻该碑的全名,多为篆书体。
12.篆额碑刻术语。
汉代以后的各种碑刻之上端,称碑头或碑额,因碑额上所题字多用篆书,遂称“篆额”。
汉碑如《张迁碑》、《韩仁铭》等篆额,书风奇肆跌宕,具有很高的艺术性。
13.篆盖碑刻术语。
唐代的墓志铭,通常有石盖,因盖上文字多用篆体,故名。
篆盖与篆额内容相仿而形制不同,但《金石综例》称:“篆盖,即篆额。
”14.碑阴碑刻术语。
古代碑刻,除正面碑文外,往往将门生、故吏或出资建树者的姓名镌刻于背面,故称。
15.碑版泛指碑志之类。
《碑版广例》:“开元二十五年羊愉撰景贤大师身塔记,末有碑版所详,不复多载语,后魏昌冯王新庙碑,有碑版湮灭语。
后人碑版名称,殆自此始。
”16.碑学清代阮元、包世臣提倡北碑后,学书崇尚碑刻风气大盛,遂有北派碑学、南派帖学之分。
又指“碑版学”,即研究考订碑刻起源、体制及新旧异同等学问。
17.勒石碑刻术语。
指将法书钩摹本背面加朱复印到石面上的工序。
唐代碑刻上常有专款记载勒石者,如《怀仁集王书圣教序》碑末有“诸葛神力勒石”字样。
18.朱背亦称“背朱”。
即“勒石”。
19.拓本从碑刻、铜器上墨拓下来的书迹或图像。
实物最早见于唐代。
具体方法将宣纸打湿蒙在器物碑刻上,敲打它,使得宜纸呈现凹凸状,然后蘸墨拓成。
古时用竖纹纸,油烟墨,拓后砑光,墨色乌黑有浮光的,称“乌金拓”;用横纹纸,松烟墨,色青而浅,不和油腊的,称“蝉翼拓”。
又以朱红色拓出的称“朱拓”;碑石初成,或刚出土时所拓的称“初拓”。
20.剥蚀指古代碑刻年久风化石有剥落。
南宋陆游《老学庵笔记》:“汉隶岁久,风雨剥蚀,故其字无复锋鋩。
”21.双钩书法术语。
(1)复制法书的技法。
法书上石,沿其笔面的两侧外沿以细线钩出,称为“双钩。
陆游有“妙墨双钩帖”诗句。
(2)一种书写“空心字”的技法。
(3)执笔法的指法名称,与“单钩”相对。
北宋黄庭坚论书:“凡学字时,先当双钩,用两指相叠,蹙笔压无名指。
高提笔,令腕随已意左右。
”今以食指与中指上节、中节之间相叠,钩住笔管,称为“双钩”。
22.单钩书法术语。
执笔法指法名称。
以食指钩笔管与拇指形成钳制状,余指皆垫于笔管后方。
因只以一食指主钩,故称“单钩”。
与“双钩”相对。
清代朱履贞《书学捷要》称:“单钩者食指、中指参差不齐,食指钩向大指,中指钩向名指,此是单钩。
”世传北宋苏轼作书用此法,微偃其笔。
23.枕腕书法术语。
写字时把左手掌背平垫于右手腕下,称为“枕腕”。
多用于书写小字,也有使用臂搁(多以竹、木制)等物代替左手垫于腕下的。
24.悬腕书法术语。
执笔法中的一种。
手腕灵活与否对运笔至关重要,肘部不靠桌面,腕凭空悬起,称为“悬腕”。
写字仅仅堤腕还不能上下纵横自如地运笔。
悬腕能使肩部松开,全身之力由于无所罣碍,才得集注毫端,点画方能劲健。
25.回腕法书法术语,执笔法中的一种。
腕掌弯回,手指相对胸前,故称。
清代何绍基写字即采用此法,执笔时腕肘高悬,能提能按,然不能左右起倒,有违常人的生理机能,故一般多不采用。
26.腕平掌竖书法术语。
论述执笔时的腕掌关系。
由“指实掌虚”引申而来。
近人沈尹默称:“掌不但要虚,还得竖起来。
掌能竖起,腕才能平;腕平,肘才能自然而然地悬起,肘腕并起,腕才能够灵活运用。
”27.凤眼书法术语,执笔法的指法名称,握管时,大拇指节骨挺直,里侧呈微凸伏,与内弯的食指构成狭长形的缝隙,因美其名为“凤眼”。
大指骨外凸,虎口空圆者称“龙眼”,是另一种执笔法。
28.执使书法术语。
执笔和用笔的通称,唐代孙过庭《书谱》载:“今撰执使转用之由,执谓浅深长短之类;使谓纵横牵掣之类是也。
”明代张绅称,“执谓执笔,使谓运用。
”参见“运笔”。
29.运笔书法术语。
指字的点画书写之过程。
南宋姜夔《续书谱》称:“大抵执之欲紧,运上欲活,不可以指运笔。
当以腕运笔。
执之在手,手不主运;运之在腕,腕不主执。
”30.磔(zhé)书法术语。
点画用笔的一种技法。
“永字八法”称捺笔为“磔”。
捺法用磔,意思是笔亳尽力铺散而急发。
又,斜捺叫磔,卧捺称波。
唐太宗李世民《笔法诀》称:“磔须战笔外发,得意徐乃出之。
”31.戈法永字八法以外的又一笔法。
相传:“(唐)太宗工隶(楷书),以(虞)世南为师,常患难于戈法,一日书‘戬’字,乃空其落,世南取笔填之,以示魏徵,徵称:仰观目圣作,惟戬字戈法颇逼真,上深叹魏为藻识。
”戈法较长,写时如不从容行笔,必然头尾重,中间轻薄。
唐太宗李世民称:“为戈必润,贵迟疑而右顾。
”32.中锋书法术语。
指行笔时将毛笔的主锋保持在点画的中线,以区别于偏锋。
用中锋写出的钱条圆浑而有质感。
33.聚墨痕书法术语。
中锋运笔,因笔锋常在点画中间行迸,笔画的中央线着墨最力,凝聚成一道浓重的墨线痕迹,故名。
明代董其昌《画禅宝随笔》评苏轼《赤壁赋》墨迹称:“坡公书多偃笔,亦是一病,此《赤壁赋》庶几所谓欲透纸背者,乃全用正锋,是坡公之兰亭也,每波画尽处,隐隐有聚墨痕,如黍米珠,恨非石刻所能传耳。
”34.侧锋书法术语。
起笔的一种技法。
谓在下笔时笔锋稍偏侧,落墨处即显出偏侧的姿势。
清代朱和羹《临池心解》称:“正锋取劲,侧笔取妍。
王羲之书《兰亭》,取妍处时带侧笔。
”这种笔法最初在隶书向楷书演变时形成。
它使方笔字体中增添潇洒妍美的神情。
侧锋多用来取势,势成则转换为中锋。
晋人多用之。
35.折锋书法术语。
笔画转换方向时的一种用笔技法。
指笔势折叠带方者,以别于转笔,即笔锋在转换方向时,由阳面翻向阴面,或由阴面翻向阳面。
折锋利于点画方劲和创造姿势。
清代包世臣书《刘文清四智颂》后,称其笔法“以搭锋养势,以折锋取姿。
”36.裹锋书法术语。
用笔的一种技法。
起笔呈反方向运行,“欲上先下,欲左先右”。
以后凡是取圆势用笔,笔锋内敛于点画中间的称“裹锋”。
如《曹全碑》、《石门铭》等多用之。
37.逆锋书法术语。
运笔的一种技法。
为了藏锋铺亳,用逆入的方法,“欲下先上,欲右先左”,以反方向行笔的称“逆锋”。
用逆锋作字,往往具有苍劲老辣的意趣。
清代刘熙载称:“要笔锋无处不到,须是用逆字诀。
勒则锋右管左,努则锋下管上,皆是也。
然亦只暗中机括如此,著相便非。
”38.蹲锋书法术语。
蹲,有停留的意思。
与“蹲”本为一字。
在书法中,蹲锋、蹲锋,字虽同,却为两法。
一个指笔缓行中的蹲势,另一个指欲趯先蹲,退而复进。
唐代张怀瓘《玉堂禁经》称:“蹲锋,缓亳蹲节,轻重有准是也”;“蹲锋,驻笔下衄是也,夫有趯者,必先蹲之。
”39.金错刀(1)对书法用笔颤掣波发笔道的美称。
《谈荟》载:“南唐李后主善书,作颤笔摎曲之伏,遒劲如寒松霜竹,谓之金错刀。
”(2)字体名。
唐代张彦远《法书要录》载有金错刀书一体。
具体形式与风貌今已不可稽查。
40.筋书书法术语。
劲键遒丽的点画谓之“筋书”。
书法言筋、骨,均寓褒奖之义,如历来称颜真卿、柳公权书为“颜筋柳骨。
”41.一笔书书法术语。
指草书文字间自始至终笔画连绵相续,如一笔直下而成,故名。
汉代张芝首创。
北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称:“王献之能为一笔书,陆探微能为一笔画。
”42.颤笔亦称“战笔”,书法术语。
用笔的一种技法,因笔画呈颤动状,故名。
《宣和面谱·花鸟三》载:“唐希雅初学李氏错刀笔,后画竹,乃如书法,有颤掣之状。
”43.悬针书法术语。
书写直画下端尖锐,如针之倒悬,故名。
与垂露为两种形体。
冯武(简缘)《书法正传》称:“将欲缩锋,引而伸之,须要首尾相等。
但锋尖耳。
不可如鼠尾。
又按古人只有垂露一法,悬针始于《兰亭)‘年’字。
后人遂以为法。
”44.垂露书法术语。
书写直画的一种形态。
其收笔处如下垂露珠,垂而不落,故名。
具有藏锋的笔势,不同于“悬针”。
唐代孙过庭《书谱》称:“观夫悬针垂露之异。
”45.护尾书法术语。
用笔的一种技法。
指行笔至笔画尾部而反收其笔锋。
护尾与藏头的用笔方法,笔势逆入而反收,逆则强健得势,收则显示笔有余力。
北宋米芾“无垂不缩,无往不收”的论点,即从“护尾”扩展而来。
46.逆入平出书法术语。
笔画起落笔和出锋收笔的一种用笔技法。
逆入,指起笔时,笔锋要朝书写笔画的反方向入纸,随即转锋行笔,以达到“藏锋”于点画之中,均匀地万毫齐力,平铺纸上形成中锋运笔的势态。
平出,指笔画至末不收,势尽出锋,回腕空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