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智学校学生康复训练综合素质评价研究培智学校学生康复训练综合素质评价研究
自从2004年12月,我校在完成省级、国家两项课题研究结束后,再次投入到了《培智学校学生康复训练综合素质评价研究》课题中。
此项课题的研究,引起了我校领导及教师的高度重视。
在认真撰写《实验方案》的同时,立即着手了做实验前期的筹备工作,把课题的研究积极地纳入到了学校教育教学计划工作之中,下面将我校的阶段研究情况做一下总结及汇报:
一、前期准备
我们深知此项研究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备受关注的核心问题,尤其培智学校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更是重中之重。
能否建立起一套适合弱智儿童教育发展需要的,符合弱智教育基本观念的评价制度,是我们科学的、系统的评价智障儿童健康发展的有利工具。
因此,实验前期的准备工作尤为重要。
(一)加强实验学期的理论学习和讨论
我们组织相关实验人员学习“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和“培智学校新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等有关资料,深刻理解和领会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评价问题研究”的必要性、迫切性和可行性,激发他们积极投身到评价改革的热潮当中,让教师学习和理解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是“评价观的转变”,我们想没有观念的转变,再好的评价方法和体系也会因指导思想的错误而偏离正确的轨道,因此,我们组织学习了“新课程改革与评价观的转变”这一内容,试图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让教师们领会不仅正常儿童“评价问题”应该研究,而特殊教育新课程改革与评价理念的探索更为重要,更有其必要性。
通过学习为课题研究人员提供了必要的知识背景和理念的准备,充实了参与人员的知识内涵和底蕴。
其次,我们围绕“学生评价和教师评价”两个重要内容组织专题学习和讨论,探索如何对智障儿童进行“综合素质评价”的研究思路,了解国内外可供我们借鉴的评价改革的尝试,初步掌握新课程背景下评价改革的基本理念和基本方法。
如“表现性评价”、“反思性教学”等,为进一步探讨更多的、更富有创意的评价改革思路和方法奠定基础。
(二)实验前期所做的四项工作
1、积极组建了课题领导小组,共计11人,他们都是事业心强、勤于研究与探索的优秀教师,参与过省、国家课题的研究工作,是一支思想素质过硬、业务能力强的科研队伍,此项课题的研究,不仅分工明确,而且要求更高。
2、按实验研究选择了12名中度、重度的高、中、低三个年段共12名智障儿童,并对其学生及家庭状况进行了深入的摸底,向家长们进行了问卷,更深入的了解学生的
现状,并对家长进行了前期的培训工作,让家长配合此项课题的研究。
根据学生和教师的现状,制定了“康复训练”工作计划和相关的工作制度,建立了学生个人档案,制定出训练内容及训练目标,使学生、教师、家长做好评价研究的各项准备工作。
二、行动与研究
我校针对本校的实验条件差,学生智障程度重等实际情况,科学的进行分析,我们选择了具有突破性、最容易操作的新理念及相应的做法为切入点,开展小范围的个别教育加集体融入的手段和形式,进行学生的“康复训练结合素质评价研究”整体改革。
㈠根据康复训练领域的依据,进行初次评估,制定长、短期目标
智残儿童的康复需要表现在身心发展和社会适应两个方面。
因此,康复训练的6个领域依循发展和功能两条基本线索来开展。
运动能力、感知能力和认知能力三个领域侧重依存于儿童的生理成熟、心理成熟,因而具有较强的自主发展性,同时也受到环境和学习训练的影响。
语言交往、生活自理和社会适应则更强调儿童如何去适应周围的具体社会生活环境,因此具有功能性。
康复训练的各个领域都存在着发展和功能过渡
的关系。
每一个领域中,也存在着发展和功能相互制约的关系。
因此,我校组织实验教师对12名实验对象进行了运动能力、感知能力、认知能力、语言交往4个领域的初次评估,通过初次评估,掌握了实验对象目前的功能障碍和困难情况,为制定训练计划,选择适宜训练项目和判定训练效果提供了客观依据。
在初次测评中,我们通过行为观察、兴趣调查,学习特点调查记录表的方法,首先了解每个实验学生的个性特征,包括能力、性格方面。
其次对学生的康复需求进行了运动能力的测评、感知能力的测评,认知能力的测评、语言交往能力的测评。
初次测评对我们制定的训练评估项目及评估标准进行了检验,我们感觉有很多项目,可以纳入这四个领域,但又不能面面俱到。
鉴定
根据初次测评的数据统计,我们确定了实验对象在4个领域康复训练的长期目标,短期目标,训练策略及个别训练计划。
构建本校康复训练模式。
筛查
康复训练领域
运动能力
系统康复训练测评表
感知能力
认知能力
语言交往
学校
诊断
安置
家庭安置
家庭安置
评估
拟定康复计划
个性特征了解
康复需求测评
长期目标
短期目标
设计康复活动
开展康复训练
阶段评估
总结评估
测评
个别训练计划
实施康复训练
由4个康复领域中的康复目标转化成康复活动经
过过程如图
运动能力
感知能力
认知能力
沟通能力
测评
个别训练计划
拟定康复计划设计活动
学校康复训练
家庭康复训练
课堂教学
情景训练
个别训练
个别训练
㈡实行综合化教学,进行康复训练,完成中期评估。
根据康复实验对象是在校学生这一安置特点,在此实验中康复训练多采用综合教学来进行,把课堂教学与每个学生在指导下的独立的实际活动结合起来。
在实用语文、数学、体育、劳动、音乐、美术、常识等学科教学中,注重康复训练的项目,融康复训练与学科教学中,这样既进行了实验,又不耽误其他的学生,使康复训练在自然状态下进行。
有些康复训练的项目在课堂教学中不能进行的,我们采取个别训练或小组活动来实施。
分类分组形式如下:康复指导教师
康复项目
实验学生
低(4名学生)
中(4名学生)
高(4名学生)
2名指导教师
运动能力
2名指导教师
感知能力
2名指导教师
认知能力
2名指导教师
沟通能力
每个康复指导教师都根据制定的长、短目标设计月计划,并落实到周。
通过说明、示范、协助、自动的四段训练方法,或用行为塑造、过度学习、多重感官训练的方法,帮助实验对象自己完成目标要求。
每天及时记录训练内容、情况、存在的问题,每两个月将训练内容、次数、训练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等情况填写到康复训练档案中。
在八个月的康复训练中,康复教师根据记录训练情况,针对存在的问题,随时调整训练计划。
如期对学生进行了中期评估。
现在正在进行末期评估和查缺补漏的工作。
中期的评估结果显示,实验学生在认知、运动、感知语言交往的各方面不同程度的有所进步。
虽然末期评估结果还没有出来,但从学生的表现我们可以看出学生在这四个康复领域都有很大的进步。
我们将继续努力,作好训练末期的评估和资料整理工作,使这个项目得以顺利完成。
㈢成果
通过近一年的实验,我们的教师通过辛勤的劳动,根据康复训练实际情况,制成了《康复训练档案》,部分教师撰写了多篇反思、案例,并积累很多的智残儿童康复的经验,为我校的课程改革校本教材进一步完善提供了不可多得的资料。
存在问题:
1、家长和学校的配合不到位。
由于家长不能及时的配合家庭康复训练的效果不理想。
2、在康复训练中,由于项目较多,所以有些项目因完成的比较匆忙,不能面面俱到。
3、由于资金不全,所以我们确定的训练的项目都是一些机械的训练项目,本学校教师能够做到的不能科学的量化,方法、手段不够科学先进。
4、由于教师的素质和业务水平差异,虽然实验前进行了培训,但在实验过程中或多或少的存在畏难的思想,以致在训练评估时,评估结果不够准确。
建议:
1、通过本阶段实验,我发现在学校的康复训练融入各学科教学中的项目,效果比较好,所以要有制定一套实用的教材,使康复训练融入教学之中。
2、在康复训练中,教师应该学有一定的医学知识,但教师不是医生,应该和康复医疗机构协调配合,进行康复工作。
3、为学生提供一体化的学习环境,对于学生的康复也很重要。
4、康复训练应该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由于学生入学前没有得到康复训练,有些看似容易的项目,学生完成也不是太好,学前康复必须纳入学校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