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唐代诗人岑参诗词赏析

唐代诗人岑参诗词赏析

唐代诗人岑参诗词赏析 (一) 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赏析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唐代以九月九日重阳节登高为题材的好诗不少, 并且各有特点。

岑参的这首 五绝, 表现的不是一般的节日思乡, 而是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关 切。

表面看来写得平直朴素,实际构思精巧,情韵无限,是一首言简意深、耐人 寻味的抒情佳作。

这首诗的原注说: “时未收长安。

”唐天宝十四载 (755) 安禄山起兵叛乱, 次年长安被攻陷。

至德二载(757)二月肃宗由彭原行军至凤翔,岑参随行。

九 月唐军收复长安, 诗可能是该年重阳节在凤翔写的。

岑参是南阳人, 但久居长安, 故称长安为“故园”。

古人在九月九日重阳节有登高饮菊花酒的习俗, 首句“登高”二字就紧扣题 目中的“九日”。

劈头一个“强”字,则表现了诗人在战乱中的凄清景况。

第二 句化用陶渊明 的典故。

据《南史。

隐逸传》记载:陶渊明有一次过重阳节,没有酒喝,就 在宅边的菊花丛中独自闷坐了很久。

后来正好王弘送酒来了,才醉饮而归。

这里 反用其意,是说自己虽然也想勉强地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可是在战乱中,没有 象王弘那样的人来送酒助兴。

此句承前句而来,衔接自然,写得明白如话,使人 不觉是用典,达到了前人提出的“用事”的最高要求:“用事不使人觉,若胸臆 语也。

”(邢邵语)正因为此处巧用典故,所以能引起人们种种的联想和猜测: 造成“无人送酒来”的原因是什么呢?这里暗寓着题中“行军”的特定环境。

第三句开头一个“遥”字, 是渲染自己和故园长安相隔之远, 而更见思乡之 切。

作者写思乡,没有泛泛地笼统地写,而是特别强调思念、怜惜长安故园的菊 花。

这样写,不仅以个别代表一般,以“故园菊”代表整个故园长安,显得形象 鲜明,具体可感;而且这是由登高饮酒的叙写自然发展而来的,是由上述陶渊明 因无酒而闷坐菊花丛中的典故引出的联想, 具有重阳节的节日特色, 仍贴题目中 的“九日”,又点出“长安故园”,可以说是切时切地,紧扣诗题。

诗写到这里 为止,还显得比较平淡,然而这样写,却是为了逼出关键的最后一句。

这句承接 前句,是一种想象之辞。

本来,对故园菊花,可以有各种各样的想象,诗人别的 不写,只是设想它“应傍战场开”,这样的想象扣住诗题中的“行军”二字,结1 / 10合安史之乱和长安被陷的时代特点,写得新巧自然,真实形象,使我们仿佛看到 了一幅鲜明的战乱图:长安城中战火纷飞,血染天街,断墙残壁间,一丛丛菊花 依然寂寞地开放着。

此处的想象之辞显然已经突破了单纯的惜花和思乡, 而寄托 着诗人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 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

这一结句用的 是叙述语言,朴实无华,但是寓巧于朴,余意深长,耐人咀嚼,顿使全诗的思想 和艺术境界出现了一个飞跃。

(二)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赏析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此诗是一首咏雪送人之作。

天宝十三载(754),岑参再度出塞,充任安西 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

武某或即其前任。

为送他归京,写下此诗。

“岑参兄 弟皆好奇”(杜甫 《渼陂行》),读此诗处处不要忽略一个“奇”字。

此诗开篇就奇突。

未及白雪而先传风声, 所谓“笔所未到气已吞”──全是 飞雪之精神。

大雪必随刮风而来, “北风卷地”四字, 妙在由风而见雪。

“白草”, 据《汉书。

西域传》颜师古注,乃西北一种草名,王先谦补注谓其性至坚韧。

然 经霜草脆,故能断折(如为春草则随风俯仰不可“折”)。

“白草折”又显出风 来势猛。

八月秋高,而北地已满天飞雪。

“胡天八月即飞雪”,一个“即”字, 维妙维肖地写出由南方来的人少见多怪的惊奇口吻。

塞外苦寒, 北风一吹, 大雪纷飞。

诗人以“春风”使梨花盛开, 比拟“北风” 使雪花飞舞,极为新颖贴切。

“忽如”二字下得甚妙,不仅写出了“胡天”变幻 无常,大雪来得急骤,而且,再次传出了诗人惊喜好奇的神情。

“千树万树梨花 开”的壮美意境,颇富有浪漫色彩。

南方人见过梨花盛开的景象,那雪白的花不 仅是一朵一朵,而且是一团一团,花团锦簇,压枝欲低,与雪压冬林的景象极为 神似。

春风吹来梨花开, 竟至“千树万树”, 重叠的修辞表现出景象的繁荣壮丽。

“春雪满空来,触处似花开”(东方虬《春雪》),也以花喻雪,匠心略同,但2 / 10无论豪情与奇趣都得让此诗三分。

诗人将春景比冬景, 尤其将南方春景比北国冬 景,几使人忘记奇寒而内心感到喜悦与温暖,着想、造境俱称奇绝。

要品评这咏 雪之千古名句,恰有一个成语──“妙手回春”。

以写野外雪景作了漂亮的开端后, 诗笔从帐外写到帐内。

那片片飞“花”飘 飘而来, 穿帘入户, 沾在幕帏上慢慢消融……“散入珠帘湿罗幕”一语承上启下, 转换自然从容,体物入微。

“白雪”的影响侵入室内,倘是南方,穿“狐裘”必 发炸热,而此地“狐裘不暖”,连裹着软和的“锦衾”也只觉单薄。

“一身能擘 五雕弧”的边将,居然拉不开角弓;平素是“将军金甲夜不脱”,而此时是“都 护铁衣冷难着”。

二句兼都护(镇边都护府的长官)将军言之,互文见义。

这四 句,有人认为表现着边地将士苦寒生活,仅着眼这几句,谁说不是?但从“白雪 歌”歌咏的主题而言, 这主要是通过人和人的感受, 通过种种在南来人视为反常 的情事写天气的奇寒,写白雪的威力。

这真是一支白雪的赞歌呢。

通过人的感受 写严寒,手法又具体真切,不流于抽象概念。

诗人对奇寒津津乐道,使人不觉其 苦,反觉冷得新鲜,寒得有趣。

这又是诗人“好奇”个性的表现。

场景再次移到帐外,而且延伸向广远的沙漠和辽阔的天空:浩瀚的沙海,冰 雪遍地;雪压冬云,浓重稠密,雪虽暂停,但看来天气不会在短期内好转。

“瀚 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二句以夸张笔墨,气势磅礴地勾出瑰奇壮丽 的沙塞雪景, 又为“武判官归京”安排了一个典型的送别环境。

如此酷寒恶劣的 天气,长途跋涉将是艰辛的呢。

“愁”字隐约对离别分手作了暗示。

于是写到中军帐(主帅营帐)置酒饮别的情景。

如果说以上主要是咏雪而渐 有寄情,以下则正写送别而以白雪为背景。

“胡琴琵琶与羌笛”句,并列三种乐 器而不写音乐本身,颇似笨拙,但仍能间接传达一种急管繁弦的场面,以及“总 是关山旧别情”的意味。

这些边地之器乐,对于送者能触动乡愁 ,于送别之外别有一番滋味。

写饯宴给读者印象深刻而落墨不多,这也表明 作者根据题意在用笔上分了主次详略。

送客送出军门,时已黄昏,又见大雪纷飞。

这时看见一个奇异景象:尽管风 刮得挺猛, 辕门上的红旗却一动也不动──它已被冰雪冻结了。

这一生动而反常 的细节再次传神地写出天气奇寒。

而那白雪为背景上的鲜红一点, 那冷色基调的 画面上的一星暖色,反衬得整个境界更洁白,更寒冷;那雪花乱飞的空中不动的 物象,又衬得整个画面更加生动。

这是诗中又一处精彩的奇笔。

送客送到路口,这是轮台东门。

尽管依依不舍,毕竟是分手的时候了。

大雪 封山,路可怎么走啊!路转峰回,行人消失在雪地里,诗人还在深情地目送。

这 最后的几句是极其动人的, 成为此诗出色的结尾, 与开篇悉称。

看着“雪上空留” 的马蹄迹, 他想些什么?是对行者难舍而生留恋, 是为其“长路关山何时尽”而 发愁,还是为自己归期未卜而惆怅?结束处有悠悠不尽之情,意境与汉代古诗 “步出城东门,遥望江南路。

前日风雪中,故人从此去”名句差近,但用在3 / 10诗的结处,效果更见佳妙。

充满奇情妙思,是此诗主要的特色(这很能反映诗人创作个性)。

作者用敏 锐的观察力和感受力捕捉边塞奇观, 笔力矫健, 有大笔挥酒 (如“瀚海”二句) , 有细节勾勒(如“风掣红旗冻不翻”),有真实生动的摹写,也有浪漫奇妙的想 象 (如“忽如”二句) , 再现了边地瑰丽的自然风光, 充满浓郁的边地生活气息。

全诗融合着强烈的主观感受, 在歌咏自然风光的同时还表现了雪中送人的真挚情 谊。

诗情内涵丰富, 意境鲜明独特, 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诗的语言明朗优美, 又利用换韵与场景画面交替的配合, 形成跌宕生姿的节奏旋律。

诗中或二句一转 韵,或四句一转韵,转韵时场景必更新:开篇入声起音陡促,与风狂雪猛画面配 合;继而音韵轻柔舒缓,随即出现“春暖花开”的美景;以下又转沉滞紧涩,出 现军中苦寒情事;……末四句渐入徐缓,画面上出现渐行渐远的马蹄印迹,使人 低回不已。

全诗音情配合极佳,当得“有声画”的称誉。

(三) 岑参《春梦》赏析 洞房昨夜春风起,遥忆美人湘江水。

枕上片时春梦中,行尽江南数千里。

俗语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

我们思骨肉,念朋友,怀家乡,忆旧游,往 往形于梦寐。

这么一件人人都会在日常生活遇到的小事, 经过诗人们的艺术处理, 就会成为动人的形象, 能够更深刻和真挚地表达出内心所蕴藏的感情, 使读者感 到亲切和喜爱。

岑参这首诗,就是写梦而很成功的作品。

这首诗的前两句写梦前之思。

在深邃的洞房中,昨夜吹进了春风,可见春天 已经悄悄地来到。

春回大地,风入洞房,该是春色已满人间了吧,可是深居内室 的人,感到有些意外,仿佛春天是一下子出现了似的。

季节的更换容易引起感情 的波动, 尤其当寒冷萧索的冬天转到晴和美丽的春天的时候。

面对这美好的季节, 怎么能不怀念在远方的美人呢?在古代汉语中, 美人这个词, 含义比现代汉语宽 泛。

它既指男人, 又指女人, 既指容色美丽的人, 又指品德美好的人。

在本诗中, 大概是指离别的爱侣, 但是男是女, 就无从坐实了。

因为诗人既可以写自己之梦, 那么, 这位美人就是女性。

也可以代某一女子写梦。

那么, 这位美人就是男性了。

这是无须深究的。

总之, 是在春风吹拂之中, 想到在湘江之滨的美人, 相距既远, 相会自难,所以更加思念了。

后两句写思后之梦。

由于白天的怀想,所以夜眠洞房,因忆成梦。

在枕上虽 只片刻功夫,而在梦中却已走完去到江南(即美人所在的湘江之滨)的数千里路 程了。

用“片时”,正是为了和“数千里”互相对衬。

这两句既写出了梦中的迷 离惝恍,也暗示出平日的密意深情。

换句话说,是用时间的速度和空间的广度, 来显示感情的强度和深度。

(宋晏幾道《蝶恋花 》云:“梦入江南烟水路,行尽江南,不与离人遇。

”即从此诗化出。

)在4 / 10醒时多年无法做到的事,在梦中片时就实现了,虽嫌迷离,终觉美好。

谁没有这 种生活经验 呢?诗人在这里给予了动人的再现。

(四) 岑参《逢入京使》赏析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