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学生犯罪特点

大学生犯罪特点

试论当代大学生犯罪特点及根源内容摘要:青少年犯罪,是当今世界的一大严重社会问题。

深入研究青少年犯罪问题,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不仅关系到社会治安、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的安全,而且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目前,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原因已涉及经济、文化、教育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是多种消极因素综合作用的后果。

青少年犯罪现象如果得不到遏制,就会毁掉一批又一批青少年的美好前程,进而影响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其危害的严重性、长远性不言而喻。

因此,大到国家、社会的各个部门,小到社区、学校、家庭,都有责任互相配合、共同行动。

针对当前青少年犯罪的现状与趋向,加大防范力度,建立一个科学有效的全方位预防网络。

当代大学生犯罪率不断上升的基本原因在于市场经济带来的急剧变迁和社会机制以及个人机制的弱化、学校弊端的影响、多元文化、不良媒体文化的影响以及人文主义的缺失。

防范和减少大学生犯罪的基本对策在于必须形成良好的道德素质、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健全体制、改进作风、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法制建设以及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等各方面综合出发。

大学生犯罪的现象日益严重,给社会造成了重大损失。

下面就如何做好预防大学生犯罪工作,减少大学生犯罪,浅谈几点看法。

关键词:大学生犯罪现象犯罪心理特征犯罪原因犯罪预防近年来,一些被人们视为“天子骄子”,具有高智商、高素质、高层次的大学生们纷纷触犯法律,身陷囹圄,断送了自己美好的前程,应该说这是十分令人痛心的。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这类高校学子违法犯罪现象有明显增加的趋势,这就不能不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和重视。

一、当代大学生犯罪的心理特征(一)情绪特征1.缺少社会情感。

大学生犯罪行为人对人缺乏起码的仁慈和同情心;情绪体验地基、庸俗,不择手段的追求物质享受,沉醉于不良的精神需要。

2.不良倾向的消极情感情绪。

大学生犯罪行为人对同伙讲义气、重感情,对正常人则冷漠、界碑,遇有冲突易导致攻击行为。

3.自尊与自卑共存。

大学生犯罪行为人多数逞强好胜,妄自尊大;另方面在外界评价的影响下,有具明显的自卑感。

二者并存于一体,使大学生犯罪行为人经常发生内心的情绪冲突。

4.情绪突发性。

大学生犯罪行为人情绪鸡不成熟,喜怒无常,极好冲动,经常为些微小事爆发激情,造成严重后果。

(二)大学生“精神萎靡不振”有10%左右的调查对象认为目前大学生存在“自杀倾向”。

至于造成这类心理问题的原因,一半以上的调查对象将其归咎于“就业压力过大”。

卢德平分析,随着大众教育时代的来临,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已经被社会各阶层广泛认知。

这为发动社会力量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难题提供了一定的社会舆论基础。

但同时也应该看到,社会舆论的压力与大学生群体对优势就业岗位近乎急功近利的期待,也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高校办学的短期化、市场化,从而不同程度地淡化培养有长久发展潜力的优秀人才这一大学的传统功能。

(三)大学生的追求从道德自我完善转型为商业成功与高考制度恢复后的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大学生发愤苦读,社会评价普遍较高相对比,上世纪90年代后的大学生群体在社会公众中的形象确实表现出巨大的反差。

“大学生的公共形象大致呈现三个轨迹”:第一,从精英到大众的转变;第二,从纯粹的精神追求到消费主义、享乐主义倾向的转变,大学生群体现在不能超脱于享乐主义的影响,物质欲望超过了实际的消费能力,所以在公众看来,大学生从精神跌到物质,是完全符合逻辑的;第三是从追求道德上的自我完善到遭遇诚信危机。

二、当代大学生犯罪的原因(一)受社会经济负面效应的影响,改变大学生的思想价值观。

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

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这说明人的一切活动都具有鲜明的社会性色彩,只有人的社会属性才是人的本质属性。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全面发展,促进了社会的全面进步。

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腐朽生活方式的偏激倾向。

于是,见利忘义、唯利是图、坑蒙拐骗、以权谋私等社会不良现象时有发生。

正是社会上这种盲目追求物质利益的不良风气刮进了校园,动摇了“象牙塔”内众多学子纯洁上进的思想,使得他们的价值观发生了错位。

对物质享受的过分追求诱发和刺激了大学生们去进行偷盗、抢劫、诈骗等违法犯罪活动;有的大学生甚至抛弃了个人的基本道德,出卖肉体出卖灵魂。

据调查,女大学生盗窃,除了少数是因为经济窘迫所致外,绝大多数是因为虚荣心过强,受社会不良习气的影响,喜欢攀比,贪图享乐造成的。

马克思针对由货币导致的拜金主义的社会现象深刻指出:“它把坚贞变成背叛,把爱情变成恨,把德行变成恶行,把恶行变成德行。

”再如当前社会上日益盛行的大学生“陪聊”、傍款和卖淫等现象,都说明了市场经济不仅带来了经济的繁荣,也给大学生的思想和价值观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使得他们的价值观发生了改变和错位。

(二)大学生心理不成熟大学生正处于青年时期,其生理和心理都迅速走向成熟但还没有成熟。

他们感情丰富,心理起伏大,易冲动,自控能力差;他们没有走向社会却渴望走向社会;他们缺乏社会阅历和人生经验,但社会却纷繁复杂,所以,如果没有正确引导的话,大学生很容易误入歧途,走上犯罪的道路。

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心理脆弱,无法应对挫折。

大学生犯罪,主要原因有自控力较差,心理脆弱,无法应对挫折。

大学生中独生子女是绝大多数,远离父母独立生活之后,对挫折没有准备,一旦遇到比较大的事件,容易产生过激行为。

如大学生吕某强制猥亵妇女一案,吕某与女朋友在热恋之中突然失恋,面对突如其来的感情打击,吕某难以接受,某日凌晨恰好遇见被害人,一时无法抑制心中的冲动,便起了歹意。

还有一些大学生因出身贫寒,或有某些缺陷,一方面对家庭和社会不满、仇视,另一方面敏感自卑,自我调控能力差,无法应对社会的一些不公和挫折,对人生悲观,以至于不能自拔,最终走向极端。

最典型的案例莫过于去年发生的震惊全国的某大学生凶杀寝室室友案了。

22岁的马加爵是某大学即将毕业的大四学生,平时内向不爱和同学多说话,由于家境贫寒,出生在农村,长期处于自卑心理。

因一天晚上和寝室几位同学打牌发生口角,心里不愉快,以为同学是在嘲笑、愚弄他,一怒之下用铁锤将同窗四年的寝室室友杀害,手段之残忍。

2、心理迷乱,情绪失控。

恩格斯曾说:“我们的意识和思维,不论他看起来是多么超感觉的,总是物质的、肉体的器官几人脑的产物。

”随着高校扩招步伐的逐渐加快,大学生失业现象也日益频繁,许多大学生的自我预期值开始下降。

他们不再拥有昔日大学生身为少量“社会精英”的自豪,而是对前途充满渺茫,这就使他们极易产生消极颓废心理,导致心理迷乱,情绪失控,失足犯罪。

比如学生黄某,因某日心情烦躁,感觉前途无望,遂在同宿舍其他同学去上课的情况下,偷了同宿舍女孩每人一件东西。

黄某说,她就是将盗窃作为排解自己心情的一种手段。

再如清华大学学生刘海洋用浓硫酸泼大熊猫一案,北京某高校学生马忠义携带仿真枪绑架案,都是因心理迷乱,情绪失控诱发的犯罪。

“这是出于一种犯罪变态心理”。

从心理学把这种现象称为“同化”,同化是指个体的态度及行为与其所处社会环境的社会行为规范标准逐渐接近的过程。

同化不是个体对社会压力的屈服,而是对自己的特定社会环境的一种自愿调适,社会心理学对态度的研究表明,“同化是内化的前提,是形成与转变个体信念、态度的重要环节”。

中国法学会副会长陈光中教授,在听说了近期的几起大学生犯罪事件后说。

他指出,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思想的变化,使得青年一代的观念也大大不同于从前。

“他们的思想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导致颓废、自私等各种不良现象的出现,甚至以此为起点开始走向犯罪。

”而据前两年对全国17.6万名大学生抽样调查,发现心理疾病患者高达20.23%。

可以说心理迷乱,情绪不稳是青年学生典型的心理疾病,也是当代大学生失足的又一大诱因。

谈大学生违法犯罪行为的预防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群体,是现代化建设的储备人才,是党和国家的希望,他们的思想状况如何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关系着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然而,近年来大学生犯罪的报道屡见不鲜。

具有高智商、高素质、高层次对的大学生不仅因自己的犯罪而身陷泥沼,断送大好前程,而且影响到整个社会的稳定,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不和谐之音。

为此,必须对大学生的犯罪现象进行深入的研究,找出有效抑制大学生犯罪的措施,使大学生能够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大学生正是一个正在成长的社会群体,有着无限的前途,但也有着成长中的困惑和问题。

大学生群体不是脱离社会发展环境而孤立存在的,社会中的各种风气在他们身上产生各种折射和反映。

而资料显示,大学生犯罪正在日益增长,犯罪手段比一般犯罪表现出高智能、高技术以及高隐蔽和高危险性。

甚至有些博士硕士利用所学的科学知识研制冰毒,从事毒品交易,种种迹象都表明,大学生犯罪现象已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

大学生犯罪原因分析导致当代大学生犯罪的因素复杂多样,但不难看出,内外部因素的相互作用多大学生走上违法犯罪道路产生了重要影响。

1、社会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的变化对大学生造成极大地影响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在经济体制、科技体制、教育体制等方面的改革以及在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配套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我们的改革是对经济体制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各种制度和经济的巨大改革,却没有也不可能及时地建立起与改革后相适应的新体制,使得地域的贫富差距拉大,下岗职工增多,也使得目前在校大学生中存在为数不少的贫困生和特困生,生活的贫困和对奢侈生活的追求使得他们铤而走险。

而相当一部分人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思想严重滋生,见利忘义,丧失了道德和良心。

大学生对是非分辨能力还不强,极易受影响。

2、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偏颇众所周知: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父母的举止言行和对孩子教育方法,对孩子的成长有极大影响。

父母的行为不检点、或者对孩子采取溺爱、打骂等不正确的教育方法都会给孩子的身心健康和以后的发展带来不良的后果。

学校教育不同于家庭教育,它是青少年形成气质、能力,完成预期社会化的主要场所,对其成长起到主导作用。

随着近年来高校的连续扩招,使得高校的资源越来越短缺,导致一些学生无论是知识还是思想方面的教育的接受效果都不好,而学校的教育和管理漏洞给犯罪的学生提供了作案机会,使得校园内一些不健康的东西滋生蔓延。

3、大众传媒带来的负面影响随着电脑进入千家万户,大学生人手一台电脑已不是什么新鲜事,它一方面能为不同文化交流,扩大大学生的眼界,增长大学生的才干,促进大学生的成长有积极意义,但另一方面又由于缺乏有效地监督和管理,使得一些不健康、不科学、甚至色情文化垃圾通过网络传播给广大学生,造成严重的后果。

4、大学生个人的因素影响相同的环境,但有的大学生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而有的大学生却走上了犯罪的道路,这与个人的道德观,价值观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什么样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就有什么样的人格模型和思维行为方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