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与违法犯罪
核心提示:
1、“不知法不赦”——不懂法不免除其法律责任。 2、对秘密盗取公私财产的盗窃犯罪行为,《刑法》规定: 数额较大的(500—2000)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 或管制;数额巨大的,处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数 额特别巨大的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
数额未达到较大的,依照《治安管理处罚》处15日以下 拘留或2000元以下罚款。赃物予以没收。
七、防范犯罪
1、以大学生为对象的犯罪 主要有:盗窃、诈骗、抢劫、伤害、强奸、 拐卖等。 例:借手机打电话,骗走手机;冒充同学诈 骗学生家长。 2、增强安全防范意识,远离违法犯罪 保管好财产,不轻信陌生人;预防毒品侵袭, 不沉溺网络暴力色情;健康心理,远离犯罪。
谢
谢
六、过失犯罪
案例1、上海商学院女生
宿舍失火,四名女生跳 楼身亡。
2008年,上海商学院一女生 宿舍602室违章使用“热得 快”引发火灾,两名女生从 门口出去呼救,回来时门已 关闭,另四名女生躲到阳台, 火势越来越大,四人先后从 阳台跳下,当场身亡
核心提示:
1、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 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但轻信能够避免, 因而发生危害结果的,是过失犯罪。法律规定构成过失犯 罪的,应负刑事责任。 2、失火致公共安全损害的,处3到7年有期徒刑,情节较 轻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3、过失致人死亡的,处3到7年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 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 4、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伤亡事故或者 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构成交通肇事罪。处3年以下 有期徒刑,致人死亡或者肇事后逃逸的,处3-7年有期徒 刑,逃逸致人死亡的,处7年以上有期徒刑。
一、大学生法盲
案例1:
偷书1500本,不 知道是犯罪。
重庆某大学学生刘 某3年偷书1500多本价 值3万多元。在渝中区 法院审判时,称以偷 书是不良行为,不知 道是犯罪,被以盗窃 罪判处3年有期徒刑。
案例2:
持刀抢劫,以为玩笑
某校两个学生晚上外出喝酒,喝 了一些啤酒后往回走,觉得不尽兴, 还想再喝,但是身上已经没有钱了。 其中一个学生就拿出随身携带的水 果刀,挡住路边一骑车路过的人, 说:给点钱喝酒。那人说没有钱, 两人便让其离开后,那人报了警, 警察将还在外面游荡的两人抓获。 事后两人称,跟他要点酒钱,没有 钱就算了,当时开玩笑哦。
核心提示:
1、《刑法》第十八条规定:醉酒的人犯罪,应当负 刑事责任。《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十五条规定:醉 酒的人违反治安管理的,应当给予处罚。 2、以暴力、胁迫或者麻醉醉酒等方法,强行劫取公 私财物的,构成抢劫犯罪。劫取的财产是多还是少, 不影响抢劫罪的成立。哪怕一块钱,也构成抢劫罪 既遂。即使没有抢到钱,也成立抢劫罪未遂,比照 既遂犯从轻处罚。 3、犯罪过后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罪行的,是自 首。对于有自首情节的罪犯,可以从轻、减轻处罚, 情节较轻的可以减轻或免除处罚。
核心提示:
1、聚众斗殴的,对首要分子和积极参与者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 如果持械斗殴或者公共场合斗殴处3到10年。斗殴致人重伤或 者死亡的,以故意伤害罪或者故意杀人罪论处。 2、贩卖、运输毒品的,处3到10年有期徒刑,如果达到海洛因 50克,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死刑。 3、两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的,是共同犯罪,对主犯应按照其组 织指挥或参与的所有犯罪追究刑事责任;对帮助犯等从犯,比 照主犯从轻、减轻处罚。 4、对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可以正当防卫,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 任。但不法侵害尚未开始或者已经结束的,就不再是正当防卫, 应当追究刑事责任。
3、抢劫罪,按《刑法》规定,处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 刑,有情节加重的,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 死刑。 4、犯罪因意志以外的原因未得逞的,是犯罪未遂。未遂犯 也是犯罪,只不过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处罚。
二、不健康心理
案例1、马加爵杀人案:
2004年2月,云南大学 大二学生马加爵,仅仅 因为其四位同学怀疑其 打牌作弊,说其性格古 怪,便购买了石工锤, 在寝室将四位同学分别杀死,将尸体藏匿在 柜子里。然后逃逸到三亚被通缉抓获。法院 以故意杀人罪判处死刑。
五、讲义气,上贼船
案例1、帮助同学,聚众斗殴。
某大学学生胡某因与另一学院学生张某发生矛盾,便找来其两 个同学,打了张某一顿。张某同学徐某得知后,叫上十几个同 学,去帮张某出气。带着木棒等工具,冲进胡某寝室,殴打胡 某 及其同学。在打斗中, 徐某持木棒打击胡某头 部,致胡颅脑损伤,成 植物人。徐某被以故意 伤害罪被判处有期徒刑 6年。另有三名同学分别 被判处1到4年不等的刑 罚。
核心提示:
1、大学生违法犯罪的心理原因及防御
这两起严重违法犯罪的过程分析,都与大学生心理出现问题有着密切联 系。目前大学生的心理状况让人担忧。大学生中精神行为检出率为16%, 心理不健康或出于心理亚健康状态的约占30%。它们形成的原因是:大学 生出于心理断乳期、生理心理发展不平衡、独生子女引起的不健康教育性 格、情感、压力导致的宣泄等。 大学生年轻幼稚,思想单纯,生活阅历浅,识别能力低,容易受不良环 境的诱惑,看问题肤浅,容易激动,争强好胜等不良心理是诱发大学生违 法犯罪动机和行为产生的一些重要心理因素。 大学生要注重心理调节,形成健康心理,预防不健康心理引发的违法犯 罪在自己身上发生。 一要养成遵纪守法的习惯;二要积极进取,乐观向上;三要学会自己释 放内心的不良情绪。
2005年6月,四川大学某学院两个 即将毕业的学生孙某和辛某,外出 喝酒后,两人比谁胆子大。孙某问 辛某敢不敢抢出租车,辛某说:有 什么不敢,不信我抢个给你看看。 于是随手招停一辆出租车,拿出身 上一把小水果刀对着司机,说:拿 50元钱来。司机赶紧给了其50元 后驾车离开并报警。辛某还在向孙 某炫耀自己胆量时,被警察当场抓 获。后二人被控抢劫罪。经查二人 家境极好
大学生的法律意识:
大学生“天之骄子”,很难与不懂法、违 法犯罪等联系起来,但大学生违法犯罪现象 不但存在而且严重。 在大学生的犯罪类型中,盗窃最多,打架 斗殴、杀人伤害等各类人身伤害次之。违法 受到治安处罚的也不在少数。就其原因,除 了部分学生的心理原因外,大多数犯罪与这 些大学生法律意识不强有密切关系。
案例2、
某校一男生,家境贫寒, 同寝室以为男生家里却很 有钱,心生嫉妒,想劫富 济贫。在得知寝室同学银 行卡密码后,趁同学不在 寝室之时,将银行卡盗窃。知道取款机有摄像 头,于是戴上帽子和大口罩,蒙面取款1500元。 仅两天,警方就将其作为重大嫌疑,拘留逮捕。 并送交检察院追究其盗窃罪刑事责任。
嫉妒、侥幸心理
案例2、大学生杀死博 士情敌。
成都某大学学生徐某,因女友 许某移情本校在读博士周某, 便找周某理论。两人见面后发 生争吵和抓扯。徐某盛怒之下, 掏出身上一把水果刀连刺周某 37刀,周某当场死亡。成都市 中级法院判处徐某死刑,缓期
两年执行
。
核心提示:
1、《刑法》规定: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 致人重伤的,处3—10年有期徒刑;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的 手段致人重伤的,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死刑。同 时,还应当承担民事赔偿责任。 《治安管理处罚法》规定:殴打他人,或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 (致轻微伤),处5日以上15日以下拘留。200元以上1000元以 下罚款。 2、《刑法》规定,故意杀人的,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10年 以上有期徒刑。 3、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后果,并且希望或 者放任结果的发生,是犯罪故意。
四、酗酒害人
案例1、某校某学院学生刺 死同学案。
2003年10月,某学院学生谢 某与几个老乡同学喝酒后,因 一小事与另一老乡同学发生推 搡。谢某借着酒劲,掏出钥匙 串上面的一把刀刃仅3厘米长 的水果刀刺向同学,刚好刺在 心脏。该同学送到医院时已经 死亡。谢某被以故意伤害罪判 刑8年。
案例2、酒后抢劫竟是玩笑。
三、冲动是魔鬼
案例1、体院学生踢死人案
成都体院两个大二学生,从 租住屋骑电瓶车上学的路上, 在高升桥路口,与好又多一 男员工发生擦挂、争吵。二 人随即下车,一人飞起一脚 踢向该男子,另一人在该男 子没倒地前又踢一脚。两人 随即骑电瓶车去学校。该人 当场死亡。警察根据天网信息,3小时即在教室抓 获了两人。两人听说刚打倒的人已经死亡,随即瘫 软在大学大二学生何某, 有一高中同学马某,由于没 考上大学,工作也没用着落, 在别人的影响下,参与了贩 卖毒品。马某到昆明后找到 何某,并住在何某寝室。何某在得知马某贩卖毒 品后,仍然容留马某,并帮助马某藏匿毒品。马 某被捕后供出了何某和藏毒地。马某被判死缓, 何某也被以贩卖毒品罪共同犯罪判处有期徒刑14 年。